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 上 第一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 上 第一单元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讲义

资源简介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基础梳理
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背景
①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
②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作用: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的政治制度——概况: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2)地方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①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②概况: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③结果: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后被平定。
(3)选官制度:军功爵制
二、 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
(1)中央官制: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2)地方制度:
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②酎金夺爵:酎金,是汉朝祭祀宗庙祖先时,由地方诸侯所进献的黄金。公元前112
年,汉武帝以各地诸侯所进献的黄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废列侯106人。
(3)监察制度:
①京畿外: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分设刺史,(监督郡国长官)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②京畿内:司隶校尉
(4)选官制度:察举制、征辟制、博士弟子
(5)任用酷吏,严刑峻法: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上
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名词解释】
均输:汉武帝时为解决贡物运输和物价管理而提出的思想和政策。均输,是由大农派出属官几十人到各个郡国,对各地应上交京师的货物,不再像过去那样长途输送,而是根据各地区对货物的需要沿途出卖,然后买取京师所需的货物运回。均输的具体内容是:首先,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可免除各郡国输送贡物入京的烦难,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又可避免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使国家财政也能增加收入。
平准:平准,则是在京师设平准官,统一掌管由天下运至京师的货物,根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以求物价较为平稳。这样,大商贾无法囤积居奇,操纵物价,也限制了大商人的兼并行为。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和告缗
【名词解释】
算缗:算缗是西汉武帝时国家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把大工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是历史上大规模的抑商运动。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告缗:是汉武帝时反商人瞒产漏税的一种强制办法。为汉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保证,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但西汉后期,商人与官僚、地主逐渐合流,加剧了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这两项法令,实际上都是秦和汉初以来抑商政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3、思想上
(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3)行政管理: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光武中兴
(1)背景: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措施
①政治上: A.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B.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C.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D.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E.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②经济上: A.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B.释放奴婢
③思想上: 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3.东汉的衰败
(1)社会危机
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
②党锢之祸: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外戚、宦官专权的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黄巾起义
①背景: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②过程: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③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
④影响: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代表作 朝代 作者 内容 地位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汉书》 东汉 班固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文学
(1)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医学与科技
领域 成就 时间 代表人物 意义
医学 《黄帝内经》 战国至西汉之间 --- 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东汉 ---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
麻沸散 东汉 华佗 ---
科技 《九章算术》 --- ---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蔡伦改进 造纸术 东汉 ---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周髀算经》 西汉 --- ---
农学 《氾胜之书》 《四民月令》 两汉 --- ---
知识拓展
1.西汉政治体制的发展——“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汉承秦制”:
①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②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如设御史大夫。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③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④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2)“有所损益”:
①秦朝赋税、兵役、徭役沉重,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②秦朝法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③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④汉初施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朝实现了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3)汉承秦制的实质: 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
2.田庄经济:
①土地来源:汉代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
②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封闭的王国。
③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