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2.了解并积累“又()又()、AABB”形式的词语。3.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圈圈画画,感受文章构段形式。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重点:1.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难点: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谈话引入,由《西游记》中神通广大、本领高强的孙悟空引入猴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只小猴子。大家齐读题目:小猴子下山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在文中圈画出来,然后和同学们分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 看见了什么 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了解过程 1.接下来,我们跟着小猴子去看看吧。2.出示第一幅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做了什么? 这是玉米地,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玉米,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 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3.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幅图),这又是什么地方?你又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做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子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4.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5.(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 (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6.(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说的对不对呢 学生读。7.(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 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 (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 (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8.出示课文的五幅插图,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将这个故事复述完整的一遍。四.创设情景,表演课文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小朋友们想不想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通过儿歌,让学生表演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五.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 (找吃的)结果呢 (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 (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 (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第二次下山。请你说一说,小猴子会怎么做呢?《小猴子下山》作业设计 看拼音,写词语。fēi cháng xī guā bái tù hǎo yùn( ) ( ) ( ) ( )填空,再读一读。地里的玉米又( )又( )。地里的西瓜又( )又( )。树上的桃子又( )又( )。瓜地的西瓜又( )又( )。选字填空。长 常小猴子的尾巴很( )。芳芳的妈妈做了她最喜欢的草莓蛋糕,她非( )高兴。园 圆老师教我们认识( )形。前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公( )散步。将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共23张PPT)18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复习巩固小猴子摘桃子捧结掰扛追摘满猴抱蹦扔瓜复习巩固组词:一块 石块 板块组词:非常 非要 非凡组词:经常 时常 往常组词:以往 来往 往前组词:西瓜 南瓜 瓜子组词:进步 进来 进出组词:空气 天空 空白kōnɡkònɡ天空空白重点了解表示动作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插图,能完整复述课文内容。重难点难点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我们的道理。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给课文的标上自然段。读完课文后,圈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目标要求自主探究①②③④⑤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初步感知小猴下山玉米地回家互动课堂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带了什么回家。(课后第2题)自主探究1.这是什么地方?2.你看见了什么?3.小猴子做了什么?玉米地玉米又大又多小猴子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地点一掰bāikánɡ扛小猴子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自主探究掰:她掰下一块巧克力给我。扛:搬运工扛着重重的麻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自主探究1.这又是哪里呢?2.你看见了什么?3.小猴子做了什么?桃树下桃子又大又红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地点二知识讲解扔摘自主探究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rēnɡzhāi扔:我把香蕉皮扔进了垃圾桶。摘:我在树上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苹果。自主探究1.这又是什么地方呢?2.你看见了什么?3.小猴子做了什么?西瓜地西瓜又大又圆小猴子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地点三自主探究1.抱着西瓜的小猴子看见了什么?2.小猴子又做了什么?小猴子看见一只小兔子。小猴子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地点四③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④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他看见了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大西瓜,去追小兔子。趣味表演知识讲解蹦蹦跳跳(ABAB式词语)叽叽喳喳认认真真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安安静静明明白白知识讲解齐读最后一段,说一说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吗?小猴子最后带了什么回家?小猴子没有追到兔子。它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了。课文复述一只小猴子下山来......最后启发思考你来推断一下: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因为猴子三心二意,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最终他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主题概括本文通过对小猴子下山经过的描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要三心二意,否则将一事无成。练习说话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拓展延伸1.会写本课生字,读熟课文。2.向家人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课后作业感谢聆听!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维持时间短,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训练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2.了解并积累“又()又()、AABB”形式的词语。3.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圈圈画画,感受文章构段形式。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难点: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1)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2)多媒体演示法。(3)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文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谈话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刚开始,我会问,同学们,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猴子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回忆与描述,拉近“猴子”与孩子的距离。 最后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引进今天的课题,“小猴子下山”我们一起认识今天的小猴子,好吗?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圈圈画画,理解课文内容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标出自然段,并找出小猴子下山到过哪些地方?初步感知全文,圈圈画画,准确找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说出路线图,小猴子下山——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里——回家。接着通过图片展示地点,提出问题①这是什么地方?②小猴子看到了什么?③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归纳出第二、三、四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一样,都用了一个“小猴子( ),走到( ),看见( ),就( )。”的句式来写的。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然后师生交流,重点体会“掰”“扛”“扔”“摘”“追”这些动词的妙用。又提问: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吗?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这一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图文结合明白小猴子最终是一无所获,并让学生猜想小猴子此时心情是怎样的?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最后,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五幅插图,引导学生运用“小猴子( ),走到( ),看见( ),就( )。”的句式,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只小猴子下山来……最后……”(三)创设情境,表演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小朋友们想不想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通过儿歌,让学生表演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四)展开联想,延伸课文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呢?也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不仅照应了新课开头的引入,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有想像力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开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六、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小猴子下山地点 事件 结果 道理玉米地 掰玉米,扛着走 什么也没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一心一意,否则将一无所获。桃树下 扔玉米,摘桃子西瓜地 扔桃子,摘西瓜树林里 扔西瓜,追兔子《小猴子下山》作业设计1. 看拼音,写词语。fēi cháng xī guā bái tù hǎo yùn( ) ( ) ( ) ( )2. 填空,再读一读。地里的玉米又( )又( )。地里的西瓜又( )又( )。树上的桃子又( )又( )。瓜地的西瓜又( )又( )。3. 选字填空。长 常1. 小猴子的尾巴很( )。2. 芳芳的妈妈做了她最喜欢的草莓蛋糕,她非( )高兴。园 圆3. 老师教我们认识( )形。4. 前天,我和爸爸一起去公( )散步。教学反思:本课的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AABB”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做的不足的地方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缺乏有效指导,在展示阶段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备课时没有吃透教材,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中衔接不自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如果在讲的过程中,教师投入激情的话,学生会更感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课件.pptx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说课稿.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