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八单元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945.2.131945.5.9【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目 录壹·冷战与两极格局贰·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叁·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与两极格局壹何为“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一、冷战与两极格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战后,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美苏关系面临新的前景……战时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的美国间的联盟基础发生了严重的动摇,美苏矛盾实际上取代了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而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美国的全球扩张态势和苏联力图巩固与扩大自己的安全带企图,使雅尔塔体制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具有合作与缓和的气氛。——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1.原因(1)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对苏联率先发动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原因(2)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美国依仗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军事力量,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战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一半以上。……黄金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战后初期曾一度垄断了原子武器,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在56个国家驻扎军队,建有48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在核能利用、电子计算机发明和空间技术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苏联经过战争的冼礼,成为有能力同美国抗衡的军事和政治强国。它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武器制造技术也处于领先水平。通过战时的领土调整,它的领土面积扩大了69万平方公里,战略地位进一步増强。……在苏军控制的范围内,不少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原因(3)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美利坚合众国现在是一个强国,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就是说: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他们有权取得全世界组织的领导权……成吉思汗、凯撒、奥古、斯都、拿破仑、路易十四……所曾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拟。罗斯福杜鲁门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原因(4)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为何用冷战的方式?①世界大战刚结束,世界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②双方势均力敌,都拥有核武器,不敢贸然开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冷战进程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凯南所说的遏制政策包括:1.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果断有力的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2.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美国应当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其方法包括改善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且向它们提供经济援助。3.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演变。外界影响苏联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苏联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部。◎乔治·凯南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冷战进程◎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冷战进程(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3月,由杜鲁门发表,宣布世界已经分裂成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1947年9月,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国自由人民堆持他们的自由制度和国家完整,以抵制企图将极权政体强加于他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我们就将达不到我们的目标。——杜鲁门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冷战进程(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与东欧国家共同成立(简称“经互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杜鲁门主义的全球扩张战略中,欧洲是重点。但是战后前期西欧满目疮痍,经济濒临崩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美国要控制欧洲,首先必须稳定、复兴和联合欧洲,于是“马希尔计划”因运而生。——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各国数量对比本质:杜鲁门主义的扩大,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冷战进程“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3)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49年4月成立,简称“北约”,成员包括美国和英法等国。1955年5月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1955年5月成立,简称“华约”,成员包括苏联、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标志冷战格局正式形成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冷战进程◎美、苏、英、法分占德国和柏林示意图及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派出大批飞机空运急需物资到西柏林,并对苏占区进行反封锁,中断东西占区之间的贸易。……四国经过几番周折的秘密谈判,于1949年5月达成协议,危机平息。(4)地缘政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机一、冷战与两极格局2.冷战进程一、冷战与两极格局3.两极格局形成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铁幕”演说“北约”与“华约”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冷战”正式开始释放出“冷战”的信号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丘吉尔(1)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55年)。(2)认识:美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印度、印尼等国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贰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特征:(2)表现:①缓和:美苏开展对话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1959年,赫鲁晓夫受邀请访美,图为赫鲁晓夫与好莱坞女星玛丽莲梦露1956年初,苏联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缔结苏美友好合作条约的建议。条约草案中规定有发展和巩固两国人民友好关系的义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它们的争端,在互利平等基础上发展和加强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合作。美国政府拒绝了这一建议。1958年1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致信美、英、法等1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建议举行各国领导人的最高级会谈,并附有苏联政府《关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建议》。这一建议遭到美国的拒绝。——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表现:②对抗: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3)影响: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古巴与美国本土相距仅217公里短程导弹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中程导弹5分钟可毁灭1/3 国土危险信号北约成员国全面戒备,美国1627枚核弹准备就绪;驻守古巴的苏联军队加紧战备,苏联核导弹处于待发射状态。恐怖时刻联合国秘书长致信美苏,争取和平解决。赫鲁晓夫致信:如美国作出不入侵古巴的保证,并从土耳其和意大利撤出导弹,苏联就撤走导弹。肯尼迪回信:如苏联迅速撤出它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就不入侵古巴,但对赫鲁晓夫要美国从意大利、土耳其撤走导弹的要求不予理睬。危机解除肯尼迪最终回复:苏联立即作出答复,否则美国就不得不采取军事行动。苏联回信:接受美国的要求。1.冷战的发展既有缓和又紧张,美国占优苏攻美守(1)1979入侵阿富汗,标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2)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美国强硬,苏联全面收缩(1)多层次对话机制;(2)签署限制武器、裁军条约(3)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52年)(1958年)(1958年)(1967年)美国欧苏联◎漫画《冷战下的欧洲》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德国总理阿登纳◎欧共体的建立过程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多极力量的成长2.多极力量的成长(1)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増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国际共运的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摩擦最早表现于战后初期的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冲突,虽然苏南冲突已经暴露了阵营内在的分裂因素,但其影响还是在局部范围,苏联在将南斯拉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阵营内其他东欧国家的控制,并通过与中国的结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从1958年起,苏联为了谋求与美国合作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加强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干预和控制。——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多极力量的成长◎波兹南事件(1956)◎匈牙利事件(1956)◎“布拉格之春”(1968)(2)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②中苏关系的破裂◎版画《苏联专家援建》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多极力量的成长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加大。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后,苏共领导人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路线。1958年4-7月间,苏联向中国政府先后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1959年9月,中印边境冲突爆发,苏共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3)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2196719711970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尼克松访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中日建交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多极力量的成长(4)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②不结盟运动:是在万隆会议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万隆会议一起,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铁托不爱坐飞机的总统——铁托南斯拉夫总统铁托是不结盟的主要创始人。为了取得新兴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他在10年间访问了30多个国家。由于他不喜欢乘坐飞机,因此他最初出访时是乘坐游艇。可后来要去的国家越来越远,他也不得不改坐飞机了。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多极力量的成长1.美苏关系的演变(1) 70年代末对抗: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阿富汗战争是因苏联想维持—卫星国的政权而发动的。由于美国作岀了积极的反应,组织、资助和装备了阿富汗抵抗苏联军队的起义者,而变成了一场冷战式战争。对于美国人来说,苏联的失败证明了里根主义推动对共产主义政权武装抵抗的正确,并使他们为苏联遭到可与美国在越南的遭遇相比的屈辱而感到安慰。这场战争的失败对整个苏联社会及其政治制度都产生了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苏联帝国的瓦解。美国人和西方人普遍认为,阿富汗战争是冷战最后的、决定性的胜利,是滑铁卢之役。——[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三、两极格局的瓦解◎《时代周刊》报道星球大战计划(1) 70年代末对抗:②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截止1991年以前,苏联国防工业规模已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能生产150种武器系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居世界第一。1973-1983年,各类军品年均生产能力估计达到:坦克2370辆、装甲车4550辆、军用飞机70000架,造船排水量30万吨……苏联的导弹、航天、核工业均可与美国抗衡。同年美国为1112亿美元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的演变星球大战计划(2) 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③苏联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等等。1991年7月31日,美苏正式签署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按此条约,两国将在七年内把各自的战略武器运载工具削减到1600件,这样,原来具有数量优势的苏联将减少36%左右,美国则只需减少11%左右;条约还规定,双方将把各自的核弹头削减到6000枚,苏联将因此减少50%,而美国只减少35%。——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的演变《中导条约》推翻柏林墙美苏会晤戈尔巴乔夫(1985年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2.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988年10月28日,小平同志办公室秘书用电话通知有关外事部门:“……请外事小组开一次会,讨论一下钱外长访苏、苏外长来访,包括以后首脑会晤时礼遇方面的问题,定个调子、热的尺度。现在西方都在注意中苏热的情况,比如说拥抱不拥抱的问题。从外长开始,苏联一定热,我们热到什么程度?有些甚至定了的,要给苏打个招呼,比如不拥抱。拥抱会震动世界。”最终戈尔巴乔夫访华时,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两人只握手,不拥抱,但依然互称“同志”。3.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形成东欧剧变。②苏联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标志:1991年12月26日,苏联集体(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4.影响:【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消极影响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冷战:朝鲜分裂(1948)、德国分裂(1949)、古巴导弹危机(1962)热战:朝鲜战争(1950)、越南战争(1961)②政治上,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③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发展;④军事上,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导致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积极影响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④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5.启示:三、两极格局的瓦解①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②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③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④不对称和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①避免扩大国家利益与安全威胁②不能只考虑自身国家利益③不能把国家利益无限扩大化④加强交流与沟通,避免互相猜疑⑤摒弃霸权主义思想⑥在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基础上展开合作冷战的特征教训 / 启示【课堂探究】世界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两国按照二战后期召开的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冷战”则是指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01维也纳体系以欧洲为中心1815年制裁拿破仑的维也纳会议后形成0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建立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体系03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二战后建立体系1955年确立两极格局04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课堂探究】世界格局的演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冷战与两极格局概念背景美苏冷战的进程: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北约”与“华约”冷战的发展多极力量的成长特征表现缓和:美苏开展对话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西方阵营逐渐分化东欧反苏、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美苏关系的演变:紧张与缓和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影响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