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马说》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三、过程与方法: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年的文言文,对“说”这类文体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对《马说》深层情感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主动查资料,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解文言文以及感悟课文情感的能力。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同学们,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伯乐相马”的传说。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它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千里马有关的文章《马说》。二、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3.写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却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于是只能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韩愈一直郁郁不得志。二、诵读训练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蕃(fán) 颐(yí) 濯(zhúo) 淤(yū) 涟(lián)蔓(màn) 亵(xiè)噫(yī) 鲜(xiǎn)有闻2.理解词语(1)字词理解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没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著称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是马也 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同,一样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恐怕”“大概”(2)归纳总结通假字.才美不外见 通“现”,表现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疑问“吗”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3)一词多义.以 A.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因为 B.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策 A.执策而临之 鞭子 B.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能 A.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B.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其 A.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 它的B.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C.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 反问 难D.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 大概、恐怕 3.了解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三、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1.借助注释,小组合作,了解大意。明确: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sì)马者”的“不知马”。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sì)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sì)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四、认真背诵全文,小组按导学案认真探究下节课要完成的内容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什么是说?二、学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1文中出现了哪几种马?明确:死马,饿马,冤马。2.作者是如何写这几种马的?明确:“骈死于槽枥之间。”——死马,显在的描写。“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饿马,显在的描写。“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冤马,隐在的描写。3.学生思考:韩愈写这三种马到底想表达什么?明确:千里马的悲惨命运,食马者的愚妄专断。开篇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与结尾的“其真不知马也”构成一种说理上的严密呼应。三、认真朗读全文,小组探究问题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明确:日行千里 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4.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达他的看法?明确: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能识别赏识人才的人比作“伯乐”。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揭露封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不平则鸣”,千里马在长鸣,寻找伯乐,作者在呐喊,呼唤明君。新时代的我们能否成为千里马?5.食马者“说”,如果你是那个喂养马的人,你会怎么面对千里马长长的嘶鸣?注意发挥联想与想象时要紧扣食马者的描写。(预设:提取与“食马者”有关的重要信息,如“执策而临之”的“执”,本义是“拘执囚俘”(给学生展示“执”字演变),常用义表示“手抓得紧,拿得牢,握得住”。古书常有“执戈”、“执锐”、“执弓”等,皆是武器,又引申为表示“固守”、“分不开”、“稳固”之意,而换成“弛担持刀”的“持”行不行?“持”有警戒心理、随时准备格斗。而“握”字常用义是由上向下攥在手里,引申为怀藏、控制,没有强调持久度。这篇课文用“执”来形容食马者对千里马轻视、瞧不起,一贯地强权压迫特别恰当。还有曰“天下无马”的无知又愚妄的语言神态描写,都值得让学生充分品味。)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明确: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借此进行总结:作者借千里马悲惨遭遇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六、课文总结关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展示了良好的口才和思辨能力。伯乐和千里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觉得这张图可以很好地诠释它。两者应当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少了谁都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黑中的白,白中的黑揭示的是千里马会成为未来的伯乐,而伯乐曾经也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当韩愈后来终于成为朝廷命官,由千里马变成伯乐后,他——(屏显资料)韩愈发现提携的千里马有:李翊在韩愈的推荐下,考中进士。培养出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提携孟郊、张籍、李贺、贾岛……韩愈把孟子的地位提高到了孔子的后面,使他成为一代儒家宗师。七、作业布置:《马说》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千里马”的形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和重视人才的观念,鞭辟入里。古往今来,还有哪些托物寓意的文章?请列举一例,要注明通过描述什么形象,表达了何种意义。八、教学反思在古文构文中,虚词作为没有完整、确定含义的词,常被作为次于文言实词的地位存在于语文教学当中,老师们在课堂上对于虚词教学也往往采用“满堂灌”模式,学生们则是死记硬背,对虚词学习更是敬而远之。其实,文言虚词不仅能够帮助表达文章的字面释义,更起着传递作者情感态度的重要功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深层次的内涵。因此,本堂课选取了八年级下册的经典篇目《马说》,并且以虚词为线索,教学环节设计贯穿课堂教学的始末,力图让学生重新认识虚词的魅力。这堂课是从学生出发的一堂课。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所以对学生来说,发觉文章情感并不是什么难题。再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所以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因此,本课的设计将重点落在学生对虚词表情达意的作用的把握上。首先,在如何让学生关注“最熟悉的陌生人”——虚词这个教学步骤上,导入这个环节可谓构思精妙。用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虚词在现代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将,进而引发广泛思考,文中的虚词是否也另有深意呢。其次,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形式,例如比较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反复朗读等形式。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培养学生的诵读品味、合作学习、语言表达等能力,并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总而言之,这堂课执教者从现象——本质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挖掘了虚词的价值,不可谓不用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