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化创新途径》教案设计课题:《文化创新的途径》学科:政治本课介绍:《文化创新的途径》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文化创新”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年级 高二 学科 政治 主题 《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师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教情分析 本课科学全面的介绍了文化创新的几种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及应克服的错误取向。从内容结构上来看,文化村想的途径是文化创新这一单元的终点,可以说是本单元的精华;它也是上一次课《文化创新动力和源泉》的承接点和深化及升华;同时又为下一单元《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探讨》提供了切入点;本册书总体目标便是教给学生们如何正确对待多彩多异的古今中外文化,如何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此课时与全书教学内容都密切关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加之刚刚学完哲学,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对待文化行为上,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也能略微的分析不同文化的利弊,也有自己关于文化创新的具体设想,但他们看问题依然显得偏激、不全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归纳整合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端正他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免步入误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走访搜集传统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然后通过辩论、和讨论说明它们各自具有哪些利弊,进行怎样的变化后能为中华民族文化而服务,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我知识整合能力、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文化创新途径通过他们自身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内化到他们的思想体系之中。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1)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3)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4)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或做法(5)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取向能力目标识记:(1)培养学生理性对待事物的能力,辩证分析事物能力,辩论能力和讨论能力(2)增强学生自我搜集信息资料能力,运用网络查找信息能力,分析整合资料能力(3)增强学生关注生活、观察新事物能力和创新能力(4)提高学生积极融入社会文化生活能力(5)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分工协作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1)通过本科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欣赏不同文化艺术的水平(2)通过课前信息调查与搜集、课堂辩论与讨论,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共同合作的精神(3)通过对文化创新途径的探索,提高学生关心祖国命运、关注祖国精神文化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忱(4)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利弊探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人类共同利益的良好习惯,培养世界眼光(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6)增强学习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与精神状态,包含对现代社会主义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学难点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教学方法 1、调查访问法学生可通过走访社区邻里、参观乡村农村、访问老人或者调查访问自己的爷爷奶奶,也可以到文化广场自我观察人们的娱乐活动,搜集关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变化资料,也可通过问卷调查现代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可通过访谈法、问卷法、暗中观察法等调查形式,切实感受生活,搜集传统与外来文化形式,同时在搜集过程中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利弊的认识和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认识。2、网络搜索法学生可自己通过上网查找各个地方有哪些传统文化形式,有哪些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原先没有的,查找网上有哪些文化创新的途径回忆导入法课前先让回忆上次课所讲内容,再过渡本次课要讲内容课堂讨论法根据学生课前调查到的传统文化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形式及其利弊分析、文化创新途径,在班内进行讨论分享小论文评比法课程结束后让学生重新整理课堂上的讨论,写成小论文,写出自己对传统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态度、文化创新途径的新认识课程实施方案第一阶段:探究自学阶段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以及计划,可提前一节课预先通知说明这堂课要讲内容,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自学教材,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上网查找资料,课后组成小组进行实际调查,可以参观文化馆搜集资料就搜集到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利弊及如何为我所用问题在合作小组内展开讨论,将各自的意见整理,每个组员做好记录。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各组成员综合对其他组员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利弊分析和创新途径的思考,反思自己先前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第二阶段:课堂互动此阶段可以用辩论会与讨论法相结合形式,分两次讨论,分别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识进行讨论,每次讨论5分钟,班级小组不定,每个同学可根据先前组内讨论与自己反思结果自由发言,其他人可反驳可补充。教法引导:教师要体现主导的地位和作用,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带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勇于表达;教师要体现出一个组织者和协作者的作用,有力组织,调节气氛与学生情绪,控制讨论方向,做好记录;教师要体现出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要与学生一道,以自由发言者的身份参与讨论,平等的说出自己的看法,为学生祈起到样作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回想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引出课题;进入到第一次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展示对传统文化调查的结果,讨论它们对现代文化有哪些影响,它们有哪些优缺点,该怎样对它们进行的变革,教师可以先展示自己的调查,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开一个好头,第一次讨论结束后对讨论结果进行综合,得出第一个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并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和讲解;进行课堂第二次讨论,对外来文化的认识,讨论结束后,总结出文化创新途径的第二个注意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并详细讲解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综合两次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们对待不同文化时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取向”,并指出错误倾向的类型。第三阶段:课外拓展根据这节课的讨论和讲解,学生上完课后得到新的理解,写小论文《对传统文化与不同民族文化的新认识》、《我以前对待某些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开展一个课外活动,走访居住地附近的老人,了解他们年轻时生活中都有哪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现在是否还存在,以及是否发生了变化,根据走访的嫩肉和比较的结果撰写关于传统习俗的调查报告或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倡议书;针对如今的国学热现状,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国学热的利弊,并指出自己对继承和弘扬国学文化的创设性建议。教学小结与反思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们认识到文化创新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创新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教学反思: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师生、生生、师生与教学资源、媒体的“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师不应以“领导者”“权威”自居来支配课堂教学,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与指导者,学生才能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主体。本框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中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适时、针对性的点拔、引导,真正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的匠心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进步的需要。本课堂教学设计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车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