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历史精选选择题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历史精选选择题解析

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历史精选选择题解析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下列各组遗址
均位于不同流域的是
A.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半坡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河姆渡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C.贾湖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遗址
D.二里头遗址、仰韶遗址、镐京遗址
【考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夏商周遗址
[试题解析]
①北京人遗址和半坡遗址都位于黄河流城。元谋人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故排除A项。
②山顶洞人遗址位于黄河流城,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城,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河流域,三者均位于不同流域,故选B项。
③贾湖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都位于黄河流域,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故排除C项。
④D项中的三个遗址均位于黄河流城,故排除。
[素养分析]本题以中国境内的历史遗址为切入点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要求我们树立空间意识,提取历史遗址的位置信息,并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体现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 某学者对中国古代发生的战争进行了如下整理。根据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南北方战争比例变化表
A.战争分布与经济重心同时变化
B.宋辽金时期南北方政权军事实力不相上下
C.宋之后的战争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
D.不断进行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趋势
[考点]中国古代史综合
[解析解析]
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南北方战争比例虽呈现出南方增多的趋势,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战争分布趋势与经济重心南移不是同一时期变化,故不能说明战争分布与经济重心同时变化,故排除A项。
②根据图表可知,宋辽金时期南北方的战争比例相同,军事实力包括军队数量和军队的战斗力等,表中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权军事实力谁高谁低,战争比例相等不能说明实力不相上下,故排除B项。③宋之后,南方战争多于北方,C项正确。
④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趋势,战争不是历史的必然趋势。D表述错误。
3.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人士在湖南《湘报)上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居中央谁四旁 ”这首诗歌反映出维新派的目的是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革新思想变法图强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宣传“中体西用”思想
[考点]戊戌变法
[试题解析]
①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劝导国人放弃"天朝上国"观念,呼吁变法救国,故B项符合题意。
②主张革命和推翻清朝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故排除A、C两项。
③D是洋务派的观点,故排除。
4.下图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间轴。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A.①时期的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 ④时期的背景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B.②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③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C.①时期我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③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
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D.②时期爆发了西安事变 ④时期毛泽东亲赴重庆进行谈判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
(1)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
(2)④时期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其背景是蒋介石撕毁双十政协决议,挑起内战,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故A项正确。
(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
(4)我国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①时期在一战结束之后,故排除C项。毛泽东于1945年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这一时间与④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5.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领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下面三幅图共同说明了
①封建帝制卷土重来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③落后腐朽思想根深蒂固④思想变革并非一蹴而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的变化
[试题解析]
(1)图①体现了在民国政府剪辫令的要求下,人们剪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然不够;
(2)图②说明了封建帝制虽被推翻,但北洋政府仍举行具有封建性质的祭天活动;
(3)在《狂人日记)中,鲁迅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因此,三幅图片共同说明了落后腐朽思想根深蒂固;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发生的时间不同,说明思想变革并非一蹴而就,故C项正确。
(4)封建帝制卷土重来和辛亥革命最终失败并非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故排除含①和②的选项。
[难点分析]本题将教材中看似毫无关联的几幅图片放在一起,形成题目的核心,重点探讨了改革与革命的艰难性、思维方式变革与社会风俗革新的艰难性这两个问题。本题意在让我们客观、深入地理解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观点,明白任何一场变革都无法一蹴而就的道理。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里的“伟大转折”主要指的是
①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④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试题解析]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①③正确。
(2)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木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排除②;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故排除④.
7.在13世纪60年代中期的佛罗伦萨,由工商业者组成的“市民议会"与贵族平分政权,拥有了立法和监督行政大权;13世纪90年代,佛罗伦萨工商业者行会推翻封建贵族统治,取得了城市共和国政权。13世纪末,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以法律形式将贵族排斥出市议会。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该城市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自治权利的扩大
C.封建势力的瓦解
D.贵族统治的消亡
[考点]中世纪城市
【试题解析】分析题干可知,
①佛罗伦萨市民在与贵族斗争的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权利。这说明城市的自治权不断扩大,故选B项。
②题干重点强调的是佛罗伦萨城市自治权利的扩大,故排除A项。
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因此封建势力并未瓦解,排除C项。
④“以法律形式将贵族排斥出市议会“不能说明贵族统治消亡,故排除D项。
1.下列图片均体现了秦朝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其根本着眼点都在于
A.消除六国旧制 B.方便商品流通
C.巩固国家统一 D.加强皇权专制
[考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试题解析]
①根据图片找三幅图共性,图一为秦朝统一文字图,图二为统一货币图,图三为统一度量衡图。三幅图片涉及秦朝建立后在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采取的措施。
②B项侧重于经济,D项侧重于政治,都不能全面概括三幅图片的着眼点。
③A项为这些措施的直接目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所以它们的根本着眼点"是巩固国家统一。故本题选C项。
[快速解题]用排除法快速排除B、D两项。三幅图片涉及秦朝建立后在经济、文化两个方面采取的措施,而B项仅涉及经济方面,D项侧重于政治方面,B、D两项以偏概全,故排除这两项。
2.唐代元稹《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诗中反映出当时
①商帮的活动范围很广
②长安城是重要的商贸城市
③市的设置不受地点限制
④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唐朝、宋朝、明朝经济的发展
[试题解析]
根据所学,限定时间唐代;而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①错误;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长安城商业繁荣,贸易商品繁多,因此②正确;
根据城中东西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商业活动集中在市进行,到了宋代坊市制度才被打破,故③错误;
材料中提到的“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说明当时民族间经济交往频繁,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D项。
3.《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已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虎门销烟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B.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禁烟运动
C.英国为改变出超地位向中国走私鸦片
D.保护英国商人的利益是英国政府的宗旨
[考点]虎门销烟
[试题解析]
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英国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但在与中国的正当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而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利益,成为英国挑起战争的导火索。故A项正确,C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4.陈旭麓在讲述中国20世纪历史时指出:在他们手里,本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一己私有之物;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这导致
A.军阀混战,争权夺利
B.瓜分中国狂潮出现
C.云南出现护国战争
D.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
[考点]军阀割据、瓜分中国狂潮、护国战争、二次革命
[试题解析]
题干中明确指出时间是20世纪,而瓜分中国狂潮出现在19世纪末。《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排除B项。根据“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材料指的是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动乱之中,故A项正确。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护国战争发生于1915-1916年 ,这两次战争发生时袁世凯均在世,故C、D两项错误。
5.下图所示事件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个重大事件。下列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途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
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中共七大
[试题解析]
根据示意图中的关键信息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瑞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这一事件为红军长征。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①③表述正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并非长征途中,②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与长征无关,④错误。故本题选C项。
6.《全球通史)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它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包括
①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③建立了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考点]
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
[试题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三次大革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可以判断出第三次大革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①;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②正确;
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政治方面的影响,故③正确;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项。
7.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局部示意图和对外开放局部示意图。
对这两幅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图一 图二
A.图一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图二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主
B.图一中重工业基地集中在东北地区,图二中对外开放始于东南沿海地区
C.图一所示各项建设遭受重大挫折,图二所示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D.图一所示各项成就为图二所示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外开放
[试题解析]
①由图一中的长春第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可知;图一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表述正确;
②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不符合对外开放的史实,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工业成就集中在工业基础良好的东北地区;从图二可以看出,对外开放初期兴办的经济特区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故B项正确。
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故C项错误。
④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对外开放则是通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来发展经济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由此可知,一五计划并没有为对外开放奠定基础,故D项错误
1.下表是《新青年》杂志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率。表中“革命”一词出现频率发生急剧变化的原因是( )
起止时间 1915—1918年 1919-1922年 1923—1926年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一词出现频率 0.78% 2.45% 25.14%
A.五四运动的影响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D.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试题解析:
考点:国民大革命。
首先抓住关键词“急剧变化”。由图表可知,表中“革命”一词出现频率发生急剧变化是“1923--1926年”的25.14%,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进行了北伐,故选C
B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表现,1919年李大钊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表中这个时间不能体现“急剧变化”。故排除
D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是1937.7.7日卢沟桥事变,时间范围与上表题不符,故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识记的能力。
点评:
国民革命(国民大革命):是指1924---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民革命的意义:
①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②它使人们从思想受到了一次较普遍的革命洗礼。
③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党组织在群众中的 影响扩大了;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这些都成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2.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是( )
A.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第一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起义
C.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试题解析:
考点:武昌起义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和掌握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①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一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故选D
②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即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而黄花岗起义则是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武昌起义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起义。武昌起义,故不是第一次,A排除
③封建专制制度直到土地改革后才彻底推翻了,武昌起义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B排除
④第一次近代反清起义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故C排除
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中国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元朝对西藏实施的“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是设立( )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帅府 D.驻藏大臣
[考点]唐朝、元朝、清朝对边疆的治理
[试题解析]
①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时期设立的管理西城的机构,A项错误。
②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宜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故B项正确。
③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故C项错误。
④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方政务,故D项错误。
4.下图是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直接导致煤炭所占比重下降、石油所占比重上升的科技成果是( )
A.蒸汽机的改进 B.发电机的出现
C.计算机的问世 D.内燃机的发明
[考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
分析图片可以看出,从20世纪左右开始,煤发消费所占比重下降,石油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一项重大成就。内燃机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再加上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发明,使得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直接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下降,石油的比重上升。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相符,D项符合题意。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电机与计算机不需要使用石油.故排除A.B.C三项。
5.下图所示年代标尺的主题为“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下列对相关史实的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
A.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④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B.②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③导致世界局部出现热战
C.①缓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③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
世界的体系
D.②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 ④世界格局
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考点]几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世界格局多极化
【试题解析】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但其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故C项错误。
②二战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一战从根本上动据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故B项错误。
④苏联解体前削弱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故排除A项,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