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歌曲《剪羊毛》教学目标:1.学生能基本准确地演唱歌曲《剪羊毛》,并表达出愉快活泼的情绪。2.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和音乐,知道音乐和生活、和劳动密不可分。教学重点:了解歌曲中重复、副歌等表现方法。教学难点:正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节奏。教学过程:教学常规:师生问好、律动、音阶手势(用LU哼唱音阶)。(一)导入歌曲1.师: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因为人们用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展一次“音乐之旅”,让音乐带着我们穿越时空、穿越国界,到异国他乡去认识那里勤劳的人们、感受那里的音乐。2.草原上的人们要带我们去做什么?(学生猜)就让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带着我们去剪羊毛吧!(老师带领大家有节奏地模拟剪羊毛动作,这是一首澳大利亚家喻户晓的歌曲,喜欢吗?)5.看来我们的音乐之旅要在澳大利亚稍作停留,一起来学唱这首澳大利亚民歌《剪羊毛》(板书课题:剪羊毛)。(二)感受歌曲1.澳大利亚的绵羊们还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想知道吗?(播放视频)你了解到了什么?(要点: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世界上绵羊最多)因此剪羊毛就成了人们最主要的工作。剪羊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时间长了会腰酸背疼,为了减轻疲劳,人们就一边哼唱歌曲,一边剪羊毛。2.下面让我们再来仔细聆听歌曲,听听歌曲主要唱了什么内容?(播放flash)(关键词:白云、雪堆、皮袄、发抖、劳动、幸福)然后“接龙”读歌词。3.人们在劳动中,有轻松愉快的歌曲作伴,忘记了疲劳,也提高了劳动的效率。现在老师来唱这首歌,这次要请大家边听边看歌谱,找找歌谱都有些什么特点?(关键词:附点、副歌、延音线…学生说后,媒体展示)(三)哼唱旋律1.下面就请大家跟着琴,看着歌谱轻轻地用“LU”来哼唱歌曲。(钢琴伴奏)2.听到我们的歌声,歌曲中的主人公小绵羊们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媒体出示身上有曲谱的绵羊)引导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规律?(附点、重复)(学生回答后,师:在音乐中,重复使用同一句旋律,就叫——板书“重复”。)3.在这首歌曲中好多地方采用了重复的方法,你能看出来吗?(找一找,媒体展示)(四)练唱歌词1.但是歌词重复吗?现在老师来唱歌谱,(板书:唱)请你们唱出不同的歌词。(分组进行)2.用听唱法练唱第一段;用接唱法练唱第二段;然后完整地唱一遍。3.你觉得哪些地方最容易唱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学生回答,并单独练习)然后再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接着再跟着歌曲flash唱一遍。(五)小组展示1.老师准备了四只可爱的小绵羊,小绵羊的背后有歌词,现在我把它们送给各个小组,请各小组按平时排练的队形来进行练习。2.请各小组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分段进行表演。3.学生回座位。我们的音乐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吗?(大家自由发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听、想、唱、演(板书)等方法使我们的音乐之旅收获还不少呢,现在让我们在《剪羊毛》的歌声中结束本次音乐之旅,好吗?4.学生在歌声中走出教室,下课!《剪羊毛》的教学反思执教者:范恺荣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我在执教歌曲《剪羊毛》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展示歌曲的特点,吸引并引导学生在聆听中学习,于创编中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该国以盛产羊毛而著称于世,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表现牧民们在剪羊毛时的快乐心情。歌曲为二段体结构,旋律优美欢快,尤其是附点节奏的运用,更赋予歌曲活泼跳跃之感。因此,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就是感受附点节奏的特点并能正确掌握运用。一、在看中听,在听中辨,顺利解决教学重难点歌曲《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的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的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歌曲为二段体,其旋律优美欢快,尤其是附点节奏的运用,更赋予歌曲活泼跳跃之感。因此,本课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感受附点并能正确掌握运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附点,我在教学中通过节奏游戏声并让学生上台表演,使之加深印象。然后我用钢琴弹奏出两条旋律,引导学生听辨:哪一条是有附点,哪一条是没有附点的节奏。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带有附点节奏旋律的,并通过模仿动作进一步体会到附点节奏跳跃、不稳定、富有动感等特点。此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促使学生将视听有机的结合,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既“看”了不同的节奏表现的不同形象,又听到了不同节奏的特点。尤其是初步感受到附点节奏的特点。从而使本课的知识难点的以顺利解决。二、练中听、听中做、突出学科特点显成效本课教学在学生初步感受附点节奏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音乐节奏小练习,此练习分两个步骤:第一步,X XX │X 0│先引导学生自由击拍,然后引导学生创编动作,表现出四分体止符的时值(如,拍肩、拍腿、握拳等),从而保证节奏的准确);第二步,在音乐声中,进行节奏练习,其方法是带领导学生用四种不同的形式练习:3 3.2 │ 11 3.5 │ 1 1.7 │ 6 0 │(拍手) (弹舌)(模唱)(手势)伴随着四种形式的练习,歌曲旋律也相应出现了四遍。这样既巩固了节奏,又为学习歌曲的旋律作了很好的铺垫。三、听中思、思中疑、激情起疑使之乐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初听歌曲之后,启发鼓励学生对歌曲学习中,想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没想到,学生对一首歌曲的学习有那么强烈的个欲望及疑问,如,这首歌是谁写的?人们为什么要剪羊毛?剪羊毛时小羊痛痛?等等,在与学生共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了,外国民歌的由来,更可以借机向学生介绍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将人文地理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更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主参与。四、听中创、创中编,创编中体验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受歌曲情绪,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创编,进一步增加了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领悟力。如,打击乐的运用及节奏的创编,增强了歌曲欢快跳跃的气氛。角色的分配与表演更生动地表现了剪羊毛工人的生活及其劳动热情。热爱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音乐的感受描绘美术作品。所有的创编活动均离不开歌声的启迪、音乐的陶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从而将歌曲教学推向高潮。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只是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到较成功的教学手段。如何面向新世纪的挑战,于音乐教学中更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下一代新人。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创新。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表现愉快,活泼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始终以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引导感受------启发想象------体验、实践------表演、创造这一过程引导与歌曲产生情感共鸣。在初步聆听歌曲后我问学生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看见了牧民在拿着剪刀“喀嚓喀嚓”,有的说羊儿们正觉得热得受不了,看见牧民拿着剪刀高兴地咩咩叫,有的…….再听歌曲时我让学生听歌里唱了那些内容,体验歌词的简单凝练。在学生情绪调动起来后让学生听琴唱词,创编动作表演,学生兴致很高,对歌曲也很快掌握了。在突破歌曲难点附点节奏的设计上,我采取了说唱歌词的方式,学生边拍手边读歌词,降低了演唱歌词时的节奏难点。在学生能比较准确清晰地演唱歌曲后,我在适时地指出本课中休止符的处理,让学生体验休止符的魅力,尝试去表现得更准确。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师要善于用音乐之美和自身的一片爱心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达到以情感人,以情美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