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5课
目录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三国与两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二三世纪之交,军阀混战,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公元207年,号称出自汉朝皇族的刘备拜访隐士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分析局势说:北方的曹操实力强大,而且控制了东
汉皇帝,“诚不可与争锋”;东南的孙权割据多年,基础坚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能争取控制西南地区,站稳脚跟,然后待定发展。这一“三分天下”的预言,后来得到应验。诸葛亮生前获封“五候乡”,死后谥号“忠五候”,因此其祠名为“五候祠”。
“五候祠”

三国与两晋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局面
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给中国政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军阀割据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1、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双方:曹操军—袁绍
特点: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结果:
奠定了曹
操统一中
国北方的
基础。
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
时间:公元208年
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重大战役
(266-316)
西晋
(1)西晋的统一
2、西晋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晋灭吴,完成统一。
政治:分封诸王;门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民族:少数民族内迁
思想:倡导儒学,玄学兴起。
(2)西晋的统治:
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
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3)西晋的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的短暂?
“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以亡。” ——《读通鉴论》
西晋灭亡的原因
大批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五胡内迁)
宗室争夺中央权力
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西晋的灭亡致使统一的国家再次分裂,政治动荡,秩序大乱
南方:东晋与南朝
北方:十六与北朝
西晋
东晋




十六 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朝
北朝
南朝
西晋
西晋灭亡后的形势演变

东晋与南朝
东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420年,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东晋灭亡,进入南朝。
(317-420)
1、东晋与南朝的更替
东晋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5世纪至6世纪末,中国南方与北朝对立的是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
南朝
(420-589)
2、门阀士族制
从宏观考察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总的政治体制,主流是皇权政治而非门阀政治。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过渡性的,它是从皇权政治而来,又依一定的条件向皇权政治转化,向皇权政治回归。皇权政治的各种制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终于与北朝合流而形成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皇帝恢复了驾驭士族的权威,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这就是具有南朝特点的皇权政治。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士族:亦为“门阀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户等级高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田庄)、文化等方面享有特权。
庶族:亦称寒门
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
概念
历史根源:东汉末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政治原因:士族是魏晋政权统治基础;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等;
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为官,门品决定官品
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
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文化:崇尚清谈;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士庶界限森严
特点
原因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史记》描述江南发展水平低,《宋书》中描述江南发展与物产丰富
3、江南的开发
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③江南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④统治者的重视。
(1)条件
(2)表现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农 业
南朝十分重视造船,江南已发展到能建造1000吨的大船。
千里船
冶金(灌钢法)
东晋青瓷羊尊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东晋越窑小瓶
魏晋南北朝大袖衫、间色条纹裙
手工业
江南开发的影响
(长江流域)一向落后的经济,逐渐追上黄河流域的水平。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结合起来,中国封建经济的势力更加繁盛了,在这个基础上,才产生出比两汉更加强大的唐朝。 ——范文澜
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隋统一奠定基础;
为以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十六国政治特点】①民族矛盾尖锐②实施胡汉分治③残暴野蛮统治④政权更迭频繁。
北方的民族融合
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③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2.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被东晋击败之后迅速崩溃。
前秦对北方的统一与失败
◎淝水之战形势图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
反映了胡汉对立,民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薄弱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朝
2、北朝
(1)北魏的崛起
公元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经过多年经营,北魏国力不断增强。公元439年,魏灭北凉,北方再次统一。随着进军中原,北魏统治者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中原文化,封建化已势在必行。从公元398年开始,北魏就在不断尝试封建化及汉化,但是屡遭失败。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行封建化及汉化改革。
北魏统一了北方,社会相对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前期统治者及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先进和鲜卑的落后有深刻认识。
(2)孝文帝改革
背景:
内容
迁都洛阳 从平城迁至洛阳;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改革风俗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鲜卑姓为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学习汉制 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493年,以“南下伐齐”为名,迁都洛阳,为什么?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原因
迁都洛阳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供粮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历史趋势;
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3)政权更替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589年,杨广灭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本课结束,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