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语解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语解读

资源简介

八下第五单元导语解读
单元导语原文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单元导语解读
一、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意义、价值
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课文有4篇,都是游记,写作训练是“学写游记”。本单元的整体脉络是读游记—学游记—写游记。
《壶口瀑布》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作者重点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进行了描写,视角独特,层次分明,语言畅达细腻,体现了梁衡散文景美、情美、理美的一贯风格。《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慨叹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传达了敬畏自然、珍视自然的意识。《登勃朗峰》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 吐温,文章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笔法多变、妙趣横生。《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写景中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这四篇课文,所写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或雄伟瑰奇,或浓墨重彩,或富有诗意,但都紧扣单元主题—江山多娇。学生阅读、体验、品味,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愉悦身心、增长知识的同时,加深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部编本教材从八年级上册开始引入“文体”知识,阅读策略指向“文体”学习。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但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并不多见,仅有《三峡》《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寥寥几篇,散见于各册教材中且为文言文。因此,在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安排专门的“游记”单元,对于丰富学生的文体知识很有必要,是一个颇具新意的创举。
二、本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及指向的核心素养
1.本单元内在逻辑结构。
单元导读第1段体现的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江山多娇。祖国大好河山、锦绣山河吸引人们游览,“旅游”也是一种阅读。这段话主要阐释了什么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游记的特点(所至、所见、所感),阅读游记的意义(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单元导读第2段话是一个多重复句,其语法关系如下: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这段话是一个解说关系的复句,分两层意思:
(1)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这是学习本单元的主要目的,也是教材编者单独设置“游记”单元的意图所在。通过本单元的四篇风格各异、角度不一的游记的阅读,学习游记的写法,练习写作游记,达到真正、彻底地了解游记这种文章体裁的目的。本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学写游记”,本单元的整体脉络是读游记—学游记—写游记。从中可以看出,学会写游记,才是真正了解游记特点的标志。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彻底地了解游记这种文章体裁呢?后边的三个分句,就是教材编者给出的三种学习方法。
(2)了解游记的特点的具体方法:一是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游记的特点是怎样的,不能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把自己浸泡在作品中,随着作品文字的描述产生联想和想象,身临其境,在作者描绘的情景中遨游。有了美妙的体验,还要进行反思,反思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从而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以达到了解游记特点的目的。二是揣摩和品味语言。游记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个性化,不同的游记,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语言风格,连通着作家不同的情感世界。游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游记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不同的游记作品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要想挖掘出游记作品深层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从揣摩和品味语言入手。三是欣赏、积累精彩语句。通过“欣赏、积累精彩语句”,体味作者情感,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2.本单元指向的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游记作品、学习游记写法、练习写游记,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每一一步都在训练、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
审美鉴赏与创造:游记产生的基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建立。游记描绘的是优美的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面对自然美景产生的感受和感悟。这四篇游记,在描写美景的同时,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和思考,可以说是景美、情美、理美,学生在阅读鉴赏文章的同时,必然会获得审美体验。
文化传承与理解:游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优秀的游记不仅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化文本。《壶口瀑布》中体现出的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鸣、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必然受到这种民族精神的熏陶。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游记的特点。
2、在阅读、写作游记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丰富、丰盈生命。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角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游记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本单元的教学建议、指导
1、关照单元整体,统筹安排教学。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游记的特点,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是了解了游记的特点呢?从教材的内容安排上看,应该是达到会写游记,才标志着学生真正的了解了游记的特点。本单元阅读教学安排4篇游记,写作训练是“学写游记”,整体脉络是读游记—学游记—写游记。阅读游记是单元教学的起点,学会写游记是单元教学的终点。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游记作品是写作游记的基础,在阅读游记的过程中学生要体会游记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探究游记作为一种文体,基本要素是什么?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游记的要素有三:所至、所见、所感,这些要素不能直接呈现给学生,也不要在学生阅读游记作品之前就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先让学生素读游记作品,不带任何成见的直接阅读课文,把自己浸泡在游记作品中,感受体验游记的内容,探究写法,从而真切的理解游记这种文体的特质。在阅读游记作品时,四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视之。《壶口瀑布》是教读课,教读课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引导要多一些。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具备游记的典型特征,因此,要通过本课的学习,给学生在心里建立起游记的文体概念,并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也是教读课,仍然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让学生体验游记的不同写法,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看看这篇游记作品与学过的《壶口瀑布》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从而了解游记作品的多样性,对游记这种文体有更全面的了解。《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经过丽江》都是自读课,都要求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在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文章,但也有所不同。《登勃朗峰》教材给出了六处批注,帮助学生阅读,《一滴水经过丽江》却没有批注,这样的安排,说明学生阅读游记作品的训练是有梯度的,是由易到难的。所以这两篇课文的阅读虽然都要求突出学生的“自读”,但具体要求不一样。《登勃朗峰》一课,可以利用教材的 “批注”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阅读,半开放、半自主;《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完全开放、自主。
通过四篇游记作品的阅读、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游记的特点,但要达到真正掌握游记特点,还要学会运用。阅读游记作品,知道了游记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写;写游记,应用方法,知道怎么用。最后教材安排了学写游记的环节,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总结回顾前面学过的四篇游记作品的写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整个单元是读写共生、读写相融的。
2、利用助读系统,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要充分利用单元前的“导读”、课文前的“预习”、课文中的“批注”、课文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等助读系统,来领会编者的意图,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起点。
(1)《壶口瀑布》思考探究
一 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二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三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思考探究一,要求学生要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引发思考,体会作者写作的深意。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知道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
思考探究二、三,切合了单元导语中“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明确游记的文体特征:“所至”——游踪,“所见”——写景,“所感”——感受。
综上所述,通过解读思考探究,可以: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了解游记的特点”和“把握作者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设计教学活动: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精读描写“枯水期”的部分,探究作者的观察角度;找出作者议论抒情的句子,进行批注。
(2)《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思考探究
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三、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积累拓展
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思考探究一,指向“了解游记的特点”这一单元目标,同时也明确给出了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
思考探究二,指向文中景物描写的具体段落,探究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是对游记的特点的进一步了解,从而使学生体会作者把的自己主观感受、想象和客观的描写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思考探究三,指向了本文的独特的写法,即把对景物的描写与作者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这种独特的写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思考探究四,指向了本文的语言特色,通过语言品味,具体把握作者写景的同时,又能书写自己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引向悠远和深思的独特写法。
综上所述,通过解读思考探究,可以:
确定本课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游记的特点;探究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
设计教学活动: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的所见所感;精读作者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部分,做批注;品味句子,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3)《登勃朗峰》
本课是自读课,助读系统有两个,一是课文中的旁批,二是课后的阅读提示。
可以利用助读系统设计教学活动:
1.阅读本文课后的阅读提示,你读出来哪些信息?
2.阅读提示中说“写上山,用散文笔法;写下山,以小说笔法”,请你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
3.细读课文,你觉得语言幽默吗?请分析。
4.本文的批注都涉及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请你仿照它也写两条批注。
(4)《一滴水经过丽江》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助读资料只有课后的阅读提示。可以利用助读系统设计教学活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