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单元测试 --2021-2022学年浙江省人教版七年级人文地理下册一、单项选择题1.当印度盛行如下图所示的风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华北地区盛行冬季风B.正是对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的最好季节C.中国各河流普遍进入枯水期D.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盛行夏季风2.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年10月上旬,山西出现最强秋汛,湖北迅速启动“天使之旅-2021驰援山西水灾”行动。如果驰援队伍从湖北直线到达山西,飞机必须经过一条山脉,其中山脉两侧甲乙两地气候特点如下图所示,由此判断该山脉是A.昆仑山脉 B.秦岭 C.阴山 D.大别山3.我国疆域辽阔,下列描述能正确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东岸 B.地跨寒、温、热三带,北回归线穿过南部C.国土面积世界第三 D.最南至曾母暗沙,最北至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4.青藏地区的牧草营养成分高的原因是( )①海拔高②昼夜温差大③高寒气候条件④日照强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5.下列描述中符合我国地势特点带来的影响的有①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形成降水②众多大河滚滚东流,有利于东西交通③阶梯之间落差大,有利于形成丰富水能④有利于形成南方、北方不同的景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下列四幅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符合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的是A.A B.B C.C D.D7.下列关于我国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临大西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B.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便利的海运条件C.领土最东端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 D.大部分位于南温带,没有热带8.下列关于民族与其欢庆的节日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藏族——泼水节 B.傣族——元宵节C.汉族——雪顿节 D.蒙古族——那达慕大会9.读图,影响以下风光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最美的风景在路上,G7(北京﹣﹣乌鲁木齐)高速公路沿途邂逅林海绿、草原青、沙漠黄、戈壁灰、胡杨金、湖泊蓝,被“驴友”们誉为“世界最美色彩大道”。G7高速被自驾“驴友”誉为“世界最美色彩大道”,沿途将邂逅林海绿、草原青、沙漠黄、戈壁灰、胡杨金、湖泊蓝……A.气温 B.降水 C.纬度 D.海拔10.下列诗句中,隐含地形地势对气候影响的是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11.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放牧羊驼和骆马。这主要是利用安第斯山区的( )A.复杂多样的地形 B.海拔较低且气温高C.优越的地理位置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12.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省区,从西到东依次为( )A.台、闽、粤、滇 B.台、粤、桂、滇C.滇、桂、粤、台 D.滇、粤、桂、台13.下列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描述,正确的是A.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C.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④千沟万壑,支离破碎14.关于下图所示的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A.A河流为黄河B.甲地区的水热条件最为优越C.乙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可以实现一年两熟或三熟D.该分界线大致与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15.下表反映了我国( )地形类型 山地 高原 丘陵 盆地 平原所占比例 33% 26% 10% 19% 12%①各类地形多样 ②山区面积广大 ③地势西高东低 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我国海南岛终年如夏,而黑龙江冬季漫长。形成这种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纬度因素 D.地势因素17.小园到台湾去观光,下面是摘自小园旅行日记中的叙述, 你认为正确的是( )A.温带和亚热带水果产量大B.日月潭为该省最大的湖泊,是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C.农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D.台湾的居民中,人口最多的是高山族18.中国的饮食文化折射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下列餐饮招牌与所属省区的简称一致的A.①—滇 B.②—闽 C.③—皖 D.④—陇19.云南某地民居“架竹为巢,下畜牛豕,而上托爨(cuan)卧(上方是架锅烧火和睡觉的地方)”。这种建筑风格反映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炎热潮湿 B.寒冷干燥 C.河湖众多 D.地形平坦20.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少数民族因为人口少,分布地区较窄B.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C.东南沿海地区没有少数民族分布D.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二、非选择题21.都江堰是我国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甲是________高原,乙是________(河流),丙是________(城市)。(2)结合材料分析在岷江中游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自然原因,并说明该水利工程的伟大之处。(3)四川谚语“天府美自古堰来”蕴含了哪些道理?22.材料一: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海拔大多在50米左右;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河流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大部分为水稻土;无霜期210-270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1)根据材料一,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材料二: 读下边长江流域简图(2)判断材料二中山脉的走向,并说明这种走向的山脉对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有什么影响?材料三:近年来,我国正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3)简述“黄金水道”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所起的带动作用。23.读“长江水系图”,完成下列要求。(1)长江发源地是青藏高原上的_______________,注入____________海。(2)长江上、中游的分界处①是__________。(3)湖泊③是________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____水利枢纽。(4)长江的支流众多,其中支流⑤是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市汇入长江。(5)长江入海口的城市⑥是_________。(6)长江上、中、下游中,水能最丰富的是____________河段,河段最弯曲的是__________江,有九曲回肠之称。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2.B3.C4.B5.A6.C7.B8.D9.B10.D11.D12.C13.C14.D15.A16.C17.B18.B19.A20.D21.(1) 青藏 长江 重庆(2)自然原因:①地形因素:因为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改河段从高海拔地区流向低海拔地区,落差较大,是岷江从山区泻入平原的瓶颈之地。②气候因素:因为该地的降水量主要集中程夏季(或:季风不稳定),经常造成河水泛滥成灾。伟大之处:①都江堰是一项综台性的防洪和灌溉工程,其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形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②都江堰工程使岷江不再泛滥成灾,对成都平原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深远影响,成都平原因此被誉为“天府之国”。③都江堰工程历史悠久,至今仍然为成都平原成为西南最重要商品粮基地发挥重要作用。(3)道理:①自然条件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②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要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等等。22.(1)该地区地势低平,河湖成片,适合发展渔业;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生长。所以这里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2)东北—西南走向,对东南季风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得我国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3)沟通了东西部交通,促进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带动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3. 唐古拉山脉 东 宜昌 鄱阳湖 三峡 汉江 武汉 上海 上游 荆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