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详解及名家范文(全国甲卷、全国乙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详解及名家范文(全国甲卷、全国乙卷)

资源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详解及名家范文(全国甲卷、全国乙卷)
一、全国甲卷
作文题目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详解(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题目解析
“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确实,在语文试卷中,占分值比例最大、最受关注的就是作文。
多位教育专家表示,观察近年高考作文考题,能看出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趋势:引导考生深入领悟名著经典的精神内核,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强化文化自信。
高考作文题越来越多考量经典与文化,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做到多读书、勤思考、了解历史,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这也体现了语文课标中以知识化人、以名著育人的要求。
刚开场看到这段材料,可能觉得较难写。细分析题面,“破绽〞自出。
首先从所给材料看,由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情节引出话题,众人引经据典,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看似“百花争艳”的艺术效果,实则在调动考生的文学记忆库,引发考生在生活各领域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人生百态,有多元化的体味,继而通过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运用寒窗所学,妙笔生花。
2.技法点拨
传统文化搭上创新载体,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与创新之间如何巧妙传承?运用含蓄技法,效果会妙不可言。
文字的含蓄美,是中华经典文字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先辈将它诠释得淋漓尽致。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含蓄,它犹如曲径一般,不直接表达,而是间接的、最终到达美丽的艺术效果,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
文学经典无不把含蓄演绎到了艺术的颠峰,不直接描写却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谋篇布局时,可以含蓄地将“曲径”、“回转”理解为生活中的挫折、失败、磨难等。“幽”意味着成功、幸福、或者者坚强、丰富多彩。这样的题材我们经常写,只要能紧扣话题“曲径通幽”来写就行了。
其次,抓住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行文中要特别强调“幽”“美”与“曲径”的关系,就象关系型话题一样,不能偏向一边,只写“幽”“美”,或者只写“曲径”(曲折)等。另外要检查段落中有没有出现话题,假如没有一定要及时补上去。针对这一话题,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还有很多,在写作时,加强认知的哲理思辩性和主观情感性。 如:曲径通幽在生活中指的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如何认识它。
最后,提升文章的境界,世间的美多源于曲径之中。没有三峡的曲径回转怎么会有长江的雄美呢?生活也是一样的,没有曲折回转的生活怎么会精神呢? 生活需要曲径才能通幽。(提出主旨)
3.范文
径不“曲”,何以通幽?
生命是一次旅行,随时起锚,随时出发。
曲径通幽处,每一次转折都是人生一道唯美的风景线。
——题记
《红楼梦》中,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美景尽收眼底。懂建筑的人都晓得,这是运用了园林构建中的障景法。
障景法其实极为简单,也就是在你看见美好事物之前设下一块屏障,用屏障来阻挡视线。然而好处却是不可忽视的,当你还来不及抱怨视线被遮挡时,你马上能有另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屏障后面是一方海阔天空,让人在强烈的对比下更觉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
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无论是建筑还是题名,这是中国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画家笔下渲染的精致,是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的,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开篇紧紧围绕所给材料展开论述,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巧妙引出话题)
“幽”在这“曲径”之中,“美”源于这回转之间。
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有诗意和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一本经典的书籍,往往情节一波三折,令人回味,犹有余香。
《飘》中的女主角思佳丽,本来是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变成了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吼叫山庄》中的男主角希勒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作品蕴藏着无穷的魅力。
这些作品的转折,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启迪,他们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
王安石曾曰:“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幽”本身就蕴含了一种“罕”与“静”。因此,在幽美极致的地方必有一系列的曲曲折折挡住游者。要欣赏最壮观的日出,就必然要攀登蜿蜒曲折的山峰,到达峰顶;要寻找清幽宁静的古寺,亦要穿越无数曲径。
可世间并非人人都可以坚持最初的只想与梦想,因此,只有那些坚持自己的志向,并勇于穿越这些蜿蜒小径的人们才可以欣赏到这些自然界的幽美极致。“曲径通幽〞需要用勇气和耐心铺设。(文章结尾点题,隐含了人生哲理,摆事实、讲道理,最后水到渠成,观点鲜明。语言流畅,极富文采。)
二、全国乙卷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1
1.题目解析
历经三年波及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地区局部战争冲突不断,世界经济运行低迷,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发展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在面对病毒袭扰时应对果断,上下一心,全民抗疫,在全球率先经济复苏,并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了中国信心、中国风采和中国力量。
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成功实现了历史的再次跨越。
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乙卷的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命题者意图通过北京先后两次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经历,结合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风云变幻和愈加激烈的科技、文化、经济、体育等综合国力的竞争,让即将成为未来祖国建设主力军的青年学子们表达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自信自豪之情,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和美好梦想及展望,从而彰显国家自信、文化自信。
2.范文
跨越·梦想
每一个伟大成就的取得,都需要有一个美好的梦想作铺垫。每一个美好的梦想都不应该被束缚。其实梦想并不遥远,青春飞扬的我们怀揣梦想,执着地等待梦想绽放,实现历史地跨越。(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短跑名将苏炳添收获了“一辈子最好的回忆”,他先是在奥运百米半决赛中跑出9秒83,成功晋级决赛,创造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位闯入奥运百米决赛的亚洲选手。(引用苏炳添在奥运会上跨越式破纪录的事例,使“跨越”的主题更具说服力。)
当晚,他的身影出现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起跑线前,8位选手中,他是唯一一个黄皮肤的运动员。此前的半决赛,他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创造个人最好成绩,大幅刷新亚洲纪录。中国人第一次挺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苏炳添,一举创造了历史!
在半决赛前,苏炳添面对镜头,把大拇指和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有网友调侃,这是“拿捏得死死的”。苏炳添说,就是想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一点点,哪怕是0.01秒,背后都是千难万难,是精雕细琢,是全力突破。百米10秒是黄种人的极限,苏炳添第一个冲进10秒大关。更快、更高、更强,“老男孩”苏炳添做到了。他的不懈坚持、突破自我、挑战极限,正是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最佳诠释。(成功的背后是严格的自律。成功没有秘诀,而坚持是它的过程。当你把一件事坚持且努力做到极致时,成功就属于你了。)
李清照,这个温婉的书香女子,她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便文采出众,她也有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女词人。她的一生真可谓历经坎坷:前夫病亡,后来的丈夫也只为谋取她的财富。国破家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一生的呐喊,即使前路茫茫,历经坎坷,她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梦想。一首首清丽柔婉的清词丽句犹如瀑布般飞流直下。与豪放不同,她的婉约词在当时的词坛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令人眼前一亮。“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是后人对这位“千古第一才女”的评价。因为执著梦想,这位柔情似水的女子彰显“巾帼”本色,坚定不移,最终成就了文坛奇迹。
中国北京,先后两次成功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成为现代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先后两次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的城市,成功实现了历史的跨越。而“科技奥运,数字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崭新理念也再次刷新了世界对奥运的认知。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用“双奥之城”北京的事例,展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彰显了国家认同。)
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我们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梦想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芽,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但是,我明白,如果不努力、不执着,未来就一定不会实现成功的跨越。我们就像一株株向日葵,梦想就是太阳,只因有了太阳的照耀,向日葵才会尽情绽放。我们是热血沸腾的青年,彰显年轻本色,努力向前,创造无限未来。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或许实现未来梦想并非易事,但只要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纵使这条路上荆棘丛生,奋斗和坚定的信念也会助力我们披荆斩棘,走向梦想巅峰,成就梦想跨越。(篇末点题,首尾呼应,升华文章主旨。)
02
1.题目解析
2022年的全国乙卷高考作文命题,在材料的选择上和2019年、2020年一样,注重了对国家大事件的关注,将时代和小我紧密相连,既落实了教育以德育为本的宗旨,又充分彰显了语文经世致用的学科特点。
命题以“冬奥”为核心,将我国民生、教育、科技、交通和经济的发展相链接,将我们国家的盛事和盛世融为一体,让我们懂得“冬奥”成功举办背后所需要的是国富民强的巨大的支撑力量。题目表面两次奥运会的成果对比展示,但却让人明白在两次奥运会为时间节点之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正展卷于世界的面前。材料主题鲜明,具有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自然力量。文题以事实说话。
“见证”“亲历”“融入”“跨越”,准确地定位每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作文的真实语境,使学生在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中避免走向空洞和矫饰。
主题宏大,切口可小,同时命题任务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这一任务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形象可感,富有激励力量,有对过去地肯定,有对未来的信心,用行为去实践理想。而”跨越“一词,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辐射各个领域,兼容不同时空,赋予了学生充分地写作空间。应该说本题多维度地考查了学生在思想高考和文化素养。
本题从学生认知角度设题,从不同角度契合不同学生地认知,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此题的难易。学生在写作中,注意体现个人对于冬奥彰显出国家成就的感受,使宏大的主题能够从具体的细节中彰显,以个体视角表达对国家昌盛的骄傲和畅想。
同时要明确,我们跨越了什么,我们需要再跨越什么,怎样实现跨越等,也可以增加对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观念的跨越的探讨,向人类共同体这一主题靠拢。
学生写作时要注意突出主题,完成特定任务,不可过于赘述文题材料,以致文章枯干空洞。
2.作文立意
让冬奥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教科书
盛事与盛世
超越梦想,强国有我
文化自信
3.范文
让跨越时空的力量演绎我们不朽的浪漫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引用冬奥开幕式使用的诗词,开篇点题,契入情境)
当冬奥与人间二月联袂而来,我们准备已久的欣喜,我们无法藏匿的郑重,我们不能抑制的盛大,在情不可禁之中,将一场世界级体育赛事变成了一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叙事。(真实再现我们对冬奥会的重视和举办盛事的欢欣。)
在冬奥的开幕式中,世界人民和我们一起感受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跨越到“春雷响,万物长”的惊蛰之间跨越;从“风吹雨洗一城花”的谷雨到“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的立夏的流转。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歌,站在时间之外,为我们描绘了自古而来的人间农事与天地万物的深情交互,竟是那么美,以致我们无法言表。(准确评价冬奥开幕对我们文化传播意义,突出主题“跨越”。)
置身于冬奥开幕的图景中,我们聆听着来自世界的赞叹,而让我们潸然的却是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拥抱我们民族灵魂之根的这一天。(巧妙过渡,由赞美奥运会成果,转入两届奥运会的对比评价,明确指出冬奥会体现的文化力量。)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击缶而歌”吗?当我们唱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时,我们全副武装自己的热情,我们等待审核,我们等待评价,我们惴惴不安地期盼,我们曾以为那就是我们应该向世界展示的丰姿。而今天,我们再次迎来冬奥盛事,我们才知道真正的强大,是不必向别人翘首。(将两届奥运会进行对比,初步彰显主题。)
尽管我们依然用着2008年的场地,可我们却有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块LED的地屏,也是目前最大的8K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配合播控系统实现多个播放器视频输出同步误差不超过2帧。尽管我们我国现代冰雪项目起步晚,可是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三亿参与的后援团。我们有“百米级”的精准气象预报,我们有了京张智能高铁冬奥专列。当融合了科技文化的沉浸式服务变成2022冬奥服务的亮点时,我们不得不由衷地赞叹,中国真的强大了!(紧扣命题材料,凸显中国的进步和强大。)
当我们国民生产总值从2008年到2021年31.4万亿到114.4万亿,还只是我们试卷阅读习题上的一个数据时,我们并不能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跨越;然而当“杨柳寄情”一幕出行在冬奥闭幕会上之时,我们动容了。(巧妙融合,从命题材料过渡到冬奥彰显的文化自信上,深化主题。)
这跨越千年的惜别呀,这被我们袖藏已久的浪漫,感动了世界,也感动我们自己。与其说我们终于有勇气将之示人,不如说我们的国力让我们终于有自信说出我们的热爱。(用语简洁,感情真挚浓烈,突出主题。)
多少年来,我们在落后中,不得不把“师夷长技以制夷”当作典训,在望人颈项中否定自己,虽然躲过邯郸学步的悲伤,但追随他人的亦步亦趋中,我们亦有零落。(回顾历史,饱含辛酸;正视问题,衬托冬奥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
而今,我们终于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一个古老的文明,我们终于带着十四亿人聚合的强大将这跨越时空的力量演绎成我们不朽的浪漫。(呼应题目,明确主题。)
不必说这其中的流离琐尾,来之坎坎;不必说曾经的煮弩为粮,遗大投艰。已往矣,已往矣,这一场倾注几代几世的跨越,终于变成我们遥望未来的赫赫之门,严严之阙。(概括过去,展望未来,暗合“再跨越”。用词丰富,内涵深刻。)
而今,在这康衢烟月中,中华文明的复兴笃定而来,对于生于华夏的我们是何其有幸!(直抒胸臆,表达躬逢盛世的自豪与骄傲,具有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