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把握适度原则 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把握适度原则 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2把握适度原则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医疗用药剂量分为“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中毒量——致死量”,由此可见( )
①常用量的度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
②常用量的度应在“最小有效量”与“致死量”之间
③常用量的度的关节点是“最小有效量”和“极量”
④常用量的度的关节点是“中毒量”和“致死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下列名句所蕴含的道理与之相近的是(  )
①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秋季可以说是吃螃蟹的好时节,膏肥蟹黄。适量吃蟹可以促进机体能量平衡,对体内毒素起到很好的排泄作用。由于螃蟹属于寒性食物,过量食用会影响肠胃健康,诱发腹泻等症状。这佐证了(  )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要把握好“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③事物发展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④事物丧失自身量的规定性就会变成他物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1871年3月2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但巴黎公社没有乘胜追击逃往凡尔赛的敌人,给了敌人以喘息的机会,最终敌人卷土重来,使巴黎公社淹没在了血泊之中。这一历史事件启示我们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应(  )
①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和优势
②应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③应注意把握好“分寸”,防止极端化的错误
④应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期望的状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这要求我们(  )
①坚持整体性与局部性的统一
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③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④分清主次矛盾,认清事物性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李克强总理说:“积累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这句话体现了(  )
①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并最终通过量变实现
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④在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叩其两端”“执两用中”是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原则。“两端”就是“过”和“不及”两个极端,“中”就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这表明(  )
A.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的飞跃 B.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C.做好量的积累才能为质变创造条件 D.适度量变有利于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
8.(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漫画《过》蕴含的哲理是( )
①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关节点
②超出度的范围,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③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
④适度原则就是永远保持量变状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C.坚持辩证思维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D.连续性的不断积累一定能够产生间断性
1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论述启示我们(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11.(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富有文化味和生活气的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是个特殊的存在。有小暑也有大暑,有小雪也有大雪,有小寒也有大寒,唯独小满,没有大满与之对应,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过满招损,过满则溢,小满不多不少,一切刚刚好。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
①注意分寸,把握适度原则 ②积极创造条件,维持事物稳定
③坚持折中思维,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④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国有企业改革前,年年亏损,负债率高,濒于破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后,该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了企业管理,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做到了人尽其用,使原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最大效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摆脱了面临破产的困境。这一变化主要是( )
A.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达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质变
B.由引起质变的量变实现的
C.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D.由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规律而引起的质变
13.(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荀子·儒效》中的名句“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向我们指出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这体现了(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根据需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要保持事物的特定的质稳定不变
D.量变在前,质变在后
14.(2019·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父亲叫儿子去买火柴,并嘱咐儿子火柴要擦得着。儿子回来后对父亲说:“我今天买的火柴每一根都擦得着。”父亲问:“你怎么知道的 ”儿子说:“我每一根都试过了。”父亲听后,哭笑不得。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儿子( )
A.没有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 B.不善于从个别中概括总结出一般
C.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没有坚持适度原则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15.(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材料一 当人们沉溺于“指尖社交”,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了。据清华大学力学专家分析,在人们低头时,前屈极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状态)只能是45°,前屈幅度达到30°,就会影响到颈椎;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的异常稳定状态,则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因此,“低头族”患颈椎病的概率极大。
材料二 有关研究显示,当前,青少年的幸福感与花在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上的时间密切相关。为此,研究人员建议,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把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的时间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
(1)请运用“把握适度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
(2)结合材料,从思维方式上说明应如何把握适度原则。
1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亚里士多德曾说:“饮食过多或过少,同样损害健康;运动多和太少,同样损伤体力;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欧里庇德斯(希腊悲剧作家)曾说:“既然我们都是凡人,就不如将友谊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不要对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太深。”
张贤亮也说过:“能够白首偕老的夫妻,大概就是能够掌握适度感情的夫妻。”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三位名人都强调的适度的含义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有人说“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试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目标之一。“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踏踏实实去创造、去实践。分清身边的美与丑,节约身边的一滴水、拾起地上的一张纸、扶起摔倒的老人、陶冶高尚情操……美丽就在这些细节当中。“美丽中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美、创造美,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
结合材料并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
18.(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杰米扬的鱼汤》是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从前有个叫作杰米扬的人,十分的好客。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好菜——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了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不以为意,仍一个劲儿地说“再喝一口吧朋友,这是多么美味的汤啊。”最终,可怜的朋友终于忍无可忍,夺门而出。于是,杰米扬的朋友们再也不来拜访杰米扬了。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加节制地强加于人,就会和杰米扬的鱼汤一样令人讨厌。
寓言故事《杰米扬的鱼汤》给我们什么启示?
1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2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2020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1)疫情重创下的中国经济,是应该快速发展还是适度保稳?(政治认同)
(2)运用把握适度原则的知识,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增速的内容。(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①③:医疗用药剂量分为“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中毒量——致死量”,由此可见常用量的度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常用量的度的关节点是“最小有效量”和“极量”,故①③入选。
②:常用量的度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故②不选。
④:常用量的度的关节点是“最小有效量”和“极量”,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A。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④:题干蕴含的道理是必须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状态。选项①④体现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符合题意,故①④入选。
②:选项②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与题意不符,故②不选。
③:选项③强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与题意不符,故③不选。
故本题选B。
3.A
【解析】
【详解】
①②:过量食用螃蟹会诱发腹泻等症状,表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要把量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产生不利质变,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题干说的是过量食用螃蟹的后果,③说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故③与题意不符。
④:事物丧失自身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就会变成他物,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④:题干强调巴黎公社因没有果断抓住时机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喘息的机会,最终失败。这启示我们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促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故①④入选。
②③:材料强调抓住机遇,促成质变,选项②③与题意不符,故②③不选。
故本题选B。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表明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符合题意;
③:“各级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表明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质的飞跃,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是强调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②不符合题意;
④:应该是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认清事物性质。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
6.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③④:“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必须有所作为”体现了应积极促成质变,故③④入选。
①:选项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①不选。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故②不选。
故本题选D。
7.D
【解析】
【分析】
【详解】
D:根据“不偏不倚”“戒其‘过’,勉其‘不及’”可知题干强调适量、适度,故D入选。
A: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故A错误。
BC:选项B、C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C。
故本题选D。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④:坚持适度原则并非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过关节点、永远保持量变状态,积极向上符合发展趋势的事物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促成飞跃,①④错误。
②③:漫画启示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即“分寸”,超出度的范围,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一事物就变成他事物,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
9.B
【解析】
【详解】
AD:持续的量变不一定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连续性的不断积累也不一定能够产生间断性,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D错误。
B: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所以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材料中愚人的做法没有坚持适度原则,B符合题意。
C:寓言中愚人做法是因为没有坚持适度原则,而不是没有坚持辩证思维,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ACD:鲁迅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这启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ACD与题意无关。
B:鲁迅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也有不足之处,以至于想要表现刘备忠厚仁慈却让人感觉虚伪,想要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却让人感觉近似妖怪,这启示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B正确。
故本题选B。
11.C
【解析】
【详解】
①④:“过满招损,过满则溢”说明量要适当,必须适度,控制好质变的节点,防止事物向不利方向转化,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当需要保持事物特定的质时,需要创造条件,保持事物稳定;当需要改变所不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时,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故②说法错误。
③:折中思维是消极的思维方式,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C:该国有企业改革前年年亏损,负债率高,濒于破产,实施改革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企业管理等,使原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了最大的效能,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C符合题意,排除A。
B: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B说法错误。
D: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够创造规律,D错误。
故本题选C。
13.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但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要抓住机会积极促成质变,A符合题意。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B说法错误。
C:材料中无法体现保持事物的特定的质稳定不变,排除C。
D:量变和质变不分先后,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4.B
【解析】
【详解】
AD:“坚持适度原则”“量变会引起质变”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的观点,题中要求从科学思维的角度分析,AD不合题意。
B:儿子的错误在于不知道随机挑选火柴中的一根实验就可以判断整盒火柴的优劣,这是不懂得归纳推理的科学思维的表现,即不善于从个别中概括总结出一般,B符合题意。
C:“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属于唯物论的观点,题中要求从科学思维的角度分析,C项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5.(1)①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应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我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
②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的异常稳定状态,则会对颈椎造成伤害,这表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③“屏幕时间”是影响青少年幸福感变化的重要条件,青少年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要坚持适度原则。而且前屈极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状态)只能是45°,前屈幅度达到30°,就会影响到颈椎,这表明应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
(2)①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由于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青少年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没有利弊的权衡,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也就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
【解析】
【分析】
背景素材:“指尖社交”和青少年的幸福感
考点考查:适度原则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运用“把握适度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解答本题,可首先指出: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应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我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
有效信息②: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的异常稳定状态,则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可联系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有效信息③:在人们低头时,前屈极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状态)只能是45°,前屈幅度达到30°,就会影响到颈椎→可联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应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我们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时,量变要适可而止。
得分点②: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的异常稳定状态,则会对颈椎造成伤害。
得分点③: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 +在人们低头时,前屈极限(下巴碰到胸骨的状态)只能是45°,前屈幅度达到30°,就会影响到颈椎。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思维方式上说明应如何把握适度原则。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首先调动教材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坚持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了→可联系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由于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青少年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要坚持适度原则。
有效信息②: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把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的时间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可联系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没有利弊的权衡,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也就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由于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青少年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要坚持适度原则+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了。
得分点②: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没有利弊的权衡,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也就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青少年想要更快乐,需限制“屏幕时间”,最好把玩智能手机、电脑游戏等的时间控制在每天两小时以内。
【点睛】
说明类主观题解法
1.题型特点
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
(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
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
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16.(1)①适度,就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②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我们要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不让其发生质变,就要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2)①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不仅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而且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③当我们要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④当我们要改变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解析】
【分析】
背景素材:三位名人的一段话
考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适度原则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回答材料中的三位名人都强调的适度的含义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将友谊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不要对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太深;能够掌握适度感情的夫妻→可联系适度,就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适度,就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将友谊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不要对彼此的精神生活介入太深;能够掌握适度感情的夫妻。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对“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加以评析。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注意,一般这类试题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考生生就其正确的观点进行阐述,就其错误的观点给与指正。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可联系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不仅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而且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我们要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当我们要改变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不仅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而且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我们要保持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当我们要改变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就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点睛】
评析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评析类主观题,一般是以现实热点问题为材料创设情境,结合材料提出观点,让学生对试题提出的观点进行评论和分析。这类试题由于能够比较好地考查学生 的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解题方法
评析类主观题一般有两种形式。
(1)结合材料提出一个正误混杂或者片面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评析。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说明观点正确之处、合理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正确,或为什么要那样做;第二步,说明观点错误之处、不足之处是什么,或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错误,或还要怎么做;第三,总结概括,从整体、全局高度对观点进行总结,指出应该怎样做,或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2)结合材料提出一个观点,让学生表态,是赞同还是反对,并说明赞同或反对的理由;或结合材料提出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表态,赞同哪一个观点,并说明理由。课标卷一般以这种形式出现。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两步:第一步,表态,指出对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或赞同试题中两个观点中的哪一个观点。第二步,说明理由,这是回答这一类试题的关键。这一步要注意两点:第一,对题中观点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对题中的两个观点,既可以赞同这一个观点,也可以赞同那一个观点,但论点和论据一定要统一,论据一定要能说明观点,这是能否得分的关键;第二,理由、论据要充分、要全面,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在试题限定的知识范围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这是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17.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要重视量的积累。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要脚踏实地,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去发现美、创造美。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借助“美丽中国”活动的东风,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最美的人。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美丽中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美、创造美,需要我们不断地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
【解析】
【分析】
背景素材:“美丽中国”
考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我们”,需要调用“质量互变规律及把握适度原则”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回答措施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全面、准确地去分析题干材料,根据设问要求去搜寻和梳理有效信息,并根据有效信息去调动相关的知识。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美丽中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美、创造美,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可联系质量互变规律及把握适度原则。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要重视量的积累+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要脚踏实地,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去发现美、创造美。
得分点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借助“美丽中国”活动的东风,全面提升思想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最美的人。
得分点③: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美丽中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美、创造美,需要我们不断地呈现道德之美、人性之美。
【点睛】
建议、措施类主观题
1、题型特点
(1)从考查的方式看,本类题目一般以典型的事件、事例、做法等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建议等。设问往往以“分析如何解决、给我们的启示、针对某事提出建议、某些做法给我们的启发”等方式呈现。
(2)从考查的知识看,既有对经济、政治、文化中的“怎么办”方面的知识体系的考查,又有对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某个具体知识点的考查。
(3)从考查的能力看,突出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准确、全面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2、解答技巧
(1)分析设问和材料对知识范围、措施主体、措施指向的要求。①看对知识范围的要求,即明确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中的哪一模块角度分析问题,或者运用上述模块中的哪一个知识分析问题。②看对措施主体的要求,如经济生活中的国家、市场、企业、个人(经营者、劳动者、纳税人、储蓄者、消费者)等中的哪一个、哪几个或没有限定;如政治生活中的中国共产党、政府、人大、政协、村委会或居委会、公民(群众)、民主党派、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中的哪一个、哪几个或没有限定;文化生活中的国家、公民、文化生产者等中的哪一个、哪几个或没有限定。③看措施指向的要求,即明确围绕着什么问题来分析措施。如果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可以首先去找教材对应的知识。
(2)要全面、准确地去分析题干材料,根据设问要求去搜寻和梳理有效信息,并根据有效信息去调动相关的知识。既要具体分析每层材料反映的个体信息,又要整体分析各层材料反映的共同信息;既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又要注意材料的总体指向。材料中的各种问题与成功做法都可以成为分析措施的切入点。
(3)注意把教材知识和党中央国务院最新的有关提法结合起来,多角度分析措施,特别是经济、政治和文化部分的题目。必要时,某些题干材料信息本身可以变通成具体措施。
18.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像杰米扬的鱼汤这样的好东西,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而是不加节制强加于人,最终也会变成令人厌恶的东西。
【解析】
【分析】
背景素材:寓言故事《杰米扬的鱼汤》
考点考查:把握适度原则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详解】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启示类主观题,需要调用“把握适度原则”的有关知识,分析寓言故事《杰米扬的鱼汤》给我们什么启示。回答此题需要把握寓言故事主旨,明确杰米扬的错误之处,对应原理分析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杰米扬把鱼汤这样的好东西,不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不加节制强加于人,最终也会变成令人厌恶的东西→可联系适度原则。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原理: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分析:杰米扬的鱼汤这样的好东西,如果不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而是不加节制强加于人,最终也会变成令人厌恶的东西。
【点睛】
启示类主观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范围,设问指向。
第二步,调动所学知识,将原理表述清楚。
第三步,结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进行分析,要分析到位。
19.(1)面对我国具体国情,经济增长应该以稳为主,稳中求进。
(2)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找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针对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应该立足国内国际的客观形势坚持适度发展原则,所以政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
【解析】
【分析】
背景素材: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
考点考查:适度原则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设问指向。
本题为选择型题目,需要根据材料及我国的国情作出选择。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六保”是2020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可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应适度保稳。
第三步,根据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分析类主观题,需要调用“把握适度原则”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增速的内容。解答此题需要把握我国经济增速内容,对应原理分析。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可联系适度原则的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原理: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找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
分析:针对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的不确定性,经济发展应该立足国内国际的客观形势坚持适度发展原则,所以政府报告没有提出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导入新课
对孩子的爱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应有的“度”,超出了这个“度”就变成溺爱了。
那么,什么是“度”?怎样把握这个“度”呢?
这还是“爱”吗?
把握适度原则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一框
全书逻辑框架的大思路
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思维
意识
理性认识
广义
狭义
逻辑学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广义
狭义
方法
运用
狭义逻辑学
本册主线
《逻辑与思维》
本册主线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正确把握适度原则?
2
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
议题
1
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
3
”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01
适度的含义
1
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
议题
探究与分享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C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C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C或100 C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度”的理解。
“水”存在的条件
探究与分享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100度
0度
关节点或临界点
关节点或临界点

水在0度到100度之间才能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一但超出这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就不在是水了
1、什么是度?
⑴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⑵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⑶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⑷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一、适度的含义
探究与分享
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什么是适度?
“笨人吃饼”
探究与分享
分析回答探究问题:
吃饼前
吃完饼
事物数量和程度的变化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渐进、不显著
显著

质变
量 变
饿汉吃饼的过程

引起质变的节点
度的范围:0—6.5个饼
超出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饥 饱
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什么是适度?
(1)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一、适度的含义
2
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
议题
02
掌握适度原则
探究与分享
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结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苗施肥料,就说:“哦,原来种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 结果葡萄苗被烧死了。猴子一脸困惑,不知问题出在了哪里。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帮猴子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小猴子种葡萄
分析回答问题:
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
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
过犹不及”启示我们,处理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事物应有的“度”,极端化的做法要不得。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勤奋是好事,但若过度勤奋而伤及身体健康,就适得其反了。
结果葡萄苗被淹死了
结果葡萄苗被烧死了


不及
不及
过犹不及
探究与分享
1、遵循适度原则目的: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二、掌握适度原则
2、遵循适度原则含义: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二、掌握适度原则
探究与分享
材料一:《圣子》 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
材料二: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原则,模棱两可,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适度原则的理解。
材料两则
分析回答问题: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 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 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得中”,不等同于折中主义,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探究与分享
3、适度原则的要求
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
二、掌握适度原则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特别提醒】“得中”是区别于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关链接】折中主义
(1)含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2)特征和表现: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二、掌握适度原则
3
”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议题
探究与分享
探究问题: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促成质变
4、正确运用适度原则
(1)保持质的状态:需要“得中”,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
(2)促成质变: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发生质变,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二、掌握适度原则
【知识整合】遵循适度原则
①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②遵循适度原则,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
③遵循适度原则,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二、掌握适度原则
本框小结
把握适度原则
适度的含义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
度的含义
适度原则的含义
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把握好分寸
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状态
积极地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2把握适度原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教村分析】
本框题是《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第二框。本框体“把握适度原则”分为两块内容:其一是适度的含义,其二是掌握适度原则。本课的重点在于在掌握质量互变规律的基础上,理解“度”的含义,到理解适度的含义,理解适度原则的含义。本课的难点在于领会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理解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悟如何根据质和量的关系把握最佳尺度。
【教学目标】
1.理解适度的含义;
2.掌握适度的原则。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辩证分析、看待问题的素质。树立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和习惯。
公共参与:抓住机遇参与实践,注意从小事做起;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教学重点】:领会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理解度"的含义,理解适度的含义,理解适度原则的含义。
【教学难点】领会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理解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教学方法】:正确理解联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文分析
教师: 对孩子的爱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应有的“度”,超出了这个“度”就变成溺爱了。那么,什么是“度”?怎样把握这个“度”呢?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把握适度原则
总议题:如何正确把握适度原则?
议题1: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
议题2: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
议题3:”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第一幕:适度的含义
议题一:以“水”存在的条件,探析对“度”的理解
探究活动一:材料分析《水”存在的条件》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度”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探究结果
一、适度的含义
1、什么是度?
⑴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⑵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⑶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⑷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探究活动二:材料分析《“笨人吃饼”》
有那么一个人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觉得没饱,又吃了一个,一连吃了六个,还是没饱。于是拿起第七个饼子吃.吃到一半,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一面用手打自己嘴巴,一面自作聪明地说:“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饼子,都是白白的浪费。如果早知道这半个饼子就能吃饱,我应该只吃这半个就行了。”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什么是适度?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2.什么是适度?
(1)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3)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第二幕:掌握适度原则
议题二:猴子种葡萄的故事我什么启示?——把握适度原则
探究活动三:材料分析《小猴子种葡萄》
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就说:“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结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苗施肥料,就说:“哦,原来种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 结果葡萄苗被烧死了。猴子一脸困惑,不知问题出在了哪里。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帮猴子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过犹不及”启示我们,处理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事物应有的“度”,极端化的做法要不得。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勤奋是好事,但若过度勤奋而伤及身体健康,就适得其反了。
掌握适度原则
1、遵循适度原则目的: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2、遵循适度原则含义: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探究活动四:材料分析
材料一:《圣子》 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
材料二: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是不分主次,混淆是非,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原则,模棱两可,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适度原则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3、适度原则的要求
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
【特别提醒】“得中”是区别于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相关链接】折中主义
(1)含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2)特征和表现: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议题三:”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
探究活动四:视频分析《华为永不止步》
探究问题:华为精神”,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4、正确运用适度原则
(1)保持质的状态:需要“得中”,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
(2)促成质变: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发生质变,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知识整合】遵循适度原则
①防止过犹不及。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②遵循适度原则,需要“得中”,就是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就是要保持我们需要的事物的质的状态。
③遵循适度原则,不能限于“得中”,当我们不需要事物的某种质的状态时,就要创造条件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本课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