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讲义【知识梳理】一、正面战场的抗战1.英勇抗战1937年8-11月 淞沪会战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1937年9-11月 太原会战 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938年1-5月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1938年6-10月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1年12月 第三次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2.大后方迁移表现 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影响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典型例题】1.民国二十七年《文汇报》报道某次战役:日军向枣庄总溃退,坂垣、矶谷两师团主力遭歼灭,为开战以来日军最重大之损失。这次战役( )A.迟滞日军占领南京 B.未扭转正面战场颓势C.以交通破袭为特点 D.成为了国共合作典范2.蒋介石在平型关大捷后发贺电: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该材料可印证( )A.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抗战进入相持阶段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国共合作团结抗战3.如图是位于成都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于民国三十一年颁发给医学院张仲扬同学的毕业证书,同时授予其医学学士学位。对该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可以折射出中国教育生活的日益近代化B.有助于研究抗战时期四川高等教育状况C.证明了抗战爆发迫使中国东部学校大量西迁D.揭示了西式教育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知识梳理】二、敌后战场的抗战1.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打击日军。2.相持阶段(1)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打破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2)团结抗战:1941年,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坚决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3)根据地建设: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以“三三制”原则实行选举制度。【典型例题】4.1942-1944年的三年中,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1941年占总收获量13.58%,1942年降为1.14%,1943年降至不足9%。从1943年起,敌后各根据地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 )A.重视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 B.为百团大战提供物质基础C.获得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持 D.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5.1937年,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延安成立。1939年,救国联合会创作排练了《亡国恨》《打回老家去》等剧目,深入工厂、农村、学校、部队演出,还创办各种识字班、识字牌、夜校等。救国联合会的活动( )A.扩大了统一战线的范围 B.增强了抗日救亡力量C.旨在提升青年政治觉悟 D.加强了民主政权建设6.延安根据地政府规定,小学体育课所占课时比例仅次于语文课,体育课有队列、军操、野外露营、行军、紧急集合等训练内容;并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中,均开设有相关的体育课与军训课程。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深受苏联体育教育观的影响 B.反映出重视体育教育的社会共识C.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时代特色 D.为体育事业的显著发展提供保障【知识梳理】三、东方主战场1.背景: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1942年初,《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表现(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日军的总兵力。(2)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以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如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战绩名扬海外。(3)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如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通过《开罗宣言》,决定了对日战以及战后处分日本的基本策略。【典型例题】7.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日本为打击中国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但石牌保卫战成为日军西进的止点,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堡垒的标识”。《中央日报》在社论中说:“鄂西我军的大捷,确实粉碎了日寇的迷梦,……且可加紧盟军在远东战场各方的反攻。”这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B.近代民族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C.抗战由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D.抗战有力制约日本的世界战略8.从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到1943年的修订新约和开罗会议、再到1944年筹建联合国的敦巴橡树园会议和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我们都看到了中国的身影和发挥的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一过程( )A.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 B.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C.奠定了新中国自主外交基础 D.得益于抗日战争的重要地位【知识梳理】四、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召开 1945年4至6月,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内容 提出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意义 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2.日本投降背景 (1)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8月初,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迅速消灭日本关东军。(2)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表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9月2日,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典型例题】9.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日军向枣庄总溃退,坂垣、矶谷两师团主力遭歼灭,为开战以来日军最重大之损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次战役应该是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抗战爆发以来取得的最大规模的胜利,但却没有能够扭转正面战场的颓势,B项正确;迟滞日军占领南京的是淞沪会战,排除A项;以交通破袭为特点的是百团大战,排除C项;成为国共合作典范的是平型关大捷,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D解析: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胜利,是太原会战中国共合作抗日的一次典范,体现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D项正确;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排除A项;此时属于战略防御阶段,排除B项;甲午战后民族意识真正觉醒,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C解析:民国三十一年是1942年,正是抗战期间。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抗战爆发迫使中国东部学校大量西迁,C项符合题意;从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等信息得出中国教育生活的日益近代化,也揭示了西式教育对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AD项不符合题意;华西协合大学位于成都,反映了抗战时期四川高等教育状况,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为了度过了严重经济困难,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重视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从而为抗日战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A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抗日根据地获得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而是大生产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1937年,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延安成立。1939年,救国联合会创作排练了《亡国恨》《打回老家去》等剧目”,可以看出通过在工厂、农村、学校、部队演出,扩大救国会的影响,引发人们的反思,增强抗日救亡力量,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还有其他群体,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政权建设,排除D项。故选B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延安根据地政府规定”,重视体育课,这与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说明体育教育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影响,排除A项;“共识”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规定仅代表根据地这一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确实粉碎了日寇的迷梦,……且可加紧盟军在远东战场各方的反攻”可知,体现了中国军队在石牌的胜利阻碍了日本在中国战场的脚步,在远东整个战局来看,也是关系相当重大的一役,即抗战有力制约日本的世界战略,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无法得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的结论,排除A项;抗日战争还未完全胜利,近代中国民族革命尚未实现,排除B项;材料所述时间时期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因此抗战由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到1943年的修订新约和开罗会议、再到1944年筹建联合国的敦巴橡树园会议和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等信息可知,二战时期的大国会议和重要的国际事件中都有中国的身影,中国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二战时期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即材料所述过程得益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初,我国还未完全摆脱半殖民地地位,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初,还未开始经济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与新中国自主外交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说明通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