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课件(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7《包身工》课件(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包身工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现代著名剧作家。早年参加五四运动,从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留学期间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著作,并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
1927年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同鲁迅等人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先后任《救亡日报》总编辑、重庆《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等。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著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林家铺子》《祝福》等。
作者简介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研习任务
什么是札记,札记怎么写?
如果让你写《包身工》的读后感,你会写什么内容?
1.把名言佳句、关键性的语句、感受深刻的有价值的段落以及对自己有用的数据材料、故事实例等抄录下来,或者对所读的文章进行提纲编写,概括成要点,留作己用。
2.用批注的方法记下自己的看法,叙写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写受到文本启发而产生的新的想法和构思;也可以记下自己对文本中的字、句、章的理解、剖析和评论。
3.把我们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和启发记录下来,把书中内容和生活实际建立联系。
4.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论述、证明、阐发和基于逻辑的归纳判断,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札记写作
报告文学
新闻性: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虚构。也要求报告文学具有一定时效性,应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保持一定的时间关联度。
新闻性
文学性
政论性
报告
文学
文学性: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择情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报告文学: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理解文本的新闻性
文本研读
01
了解新闻事实
阅读下面夏衍关于《包身工》的回忆,完成学习任务。
其实,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1927年开始,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工会工作,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和微工人运动的同志,从他们口中,我了解了包身工制度和他们的遭遇,我觉得非把这个地狱揭开不可。为了看到包身工们早出晚归的上下班的生活,我足足打了两个月的“夜工”,每天半夜三,点来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杨树浦,混身于其中。这两个月,我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们非人的生活。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节选自《夏衍谈〈包身工〉》,《新闻通讯》1995年第3期)
①请把“不带虚构”“如实”的材料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②依据课文,完成《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及《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并概括包身工生活的悲惨状况。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上海东洋纱厂
长达12个小时以上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两粥一饭(乡下用来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贫苦农村少女
十五六岁
01
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
时间 安排
起床
早餐
上工
放工
4:15
4:30
5:00
18:00
时间顺序
恶劣的工作环境
恶劣的饮食条件
恶劣的工作环境
02
了解新闻背景
文中穿插了不少背景材料,请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8-11段)包身工的来历,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点明包身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
(15-22段)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奴役和剥削。(发展)
(34段)日本大财阀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膨胀)
以包身工制度为线索
02
了解新闻背景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需要,“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迅速膨大,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许多农村女孩因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被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她们受到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剥削,悲惨的生活一直不为人知。
作者深入调查,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买力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血汗的罪行,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亲自深入东洋纱厂采访调查。他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次,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他深入生活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著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上。
02
一·二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于1932年1月28日晚发动的进攻上海中国守军的事件。
1932年5月5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安亭、昆山、苏州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可进驻“若干”军队。 国民政府一味地依赖外交手段和依靠大国来解决争端,坚持“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导致了最终局面。
02
了解新闻背景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庞大
产生——
历史原因(经济侵略、农村破产)
直接原因(欺骗、包身契)
发展——
历史原因(抗日高涨、避免罢工)
根本原因(可靠、安全、价廉) 
庞大——廉价劳动力滋养
02
了解新闻背景
②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
在描写记叙生活场景是穿插以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的来历,以及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这样写,可以使包身工的生活与包身工制度的成因、发展和趋向相结合,使读者对包身工的生活冬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02
了解新闻背景
③探究包身工制度产生的根源。
造成包身工的命运悲惨的直接原因是凋敝破败的农村经济,根本原因是社会黑暗以及帝国主义的入侵。
包身工是20世纪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劳动结合的产物,其悲惨命运正是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02
梳理思路
理解文本的文学性
文本研读
阅读补充资料《包身工》,对比本文,思考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文学性?
01
选择典型场面
起床
早餐
上工
1—6段
12—14段
23—33段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描绘出包身工的群像。
“七尺”“十二尺”“十六七个”写她们住处的“狭小”拥挤;
“汗臭”“粪臭”“湿气”写她们住宿环境的恶劣;
“打呵欠”说明女孩们睡眠严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叹气”说明她们得已无可奈何;
“寻”“穿错”“胡乱地踏”说明住处的拥挤、狭窄,起床时的紧张、忙乱;
“半裸体”“公然”表明她们精神已经麻木,已经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
生活场景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就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添粥的机会除了特殊的日子,──譬如老板、老板娘的生日,或者发工钱的日子之外,通常是很难有的。轮着揩地板、倒马桶的日子,也有连一碗也轮不到的时候。洋铅桶空了,轮不到盛第一碗的人们还捧着一只空碗,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
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
“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
“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
“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
老板娘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
02
选择典型数据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居住环境狭窄
住宿的拥挤程度
02
选择典型数据
于是,在预备好了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包身费大洋二十元,期限三年,三年之内,由带工的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赚钱归带工者收用,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先付包洋十元,人银两交,“恐后无凭,立此包身契据是实!”
……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二百三十块钱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剥削的惊人程度
用两组数字前后对比,证明了在中国的日本东洋厂“飞跃地庞大”,完全是残酷压榨剥削包身工造成的
03
文学手法
朗读描写包身工生活的段落和“芦柴棒”或“小福子”遭遇的段落,体会并分析其手法及效果。
①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重点描写了芦柴棒在病重时惨遭毒打的情况,以此证明包身工“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现了她们所受的残酷压迫。“见机”“缩作一团”“做着手势”,写出了“芦柴棒”的可怜。打杂的先是“抓”,接着“摔”“踢”,动作一次比一次狠,最后竟然“夺过一盆……冷水”迎头泼去,多么歹毒!而老板娘的笑和话语,更表现了她蛇蝎一样的心肠。
人物描写
03
文学手法
朗读描写包身工生活的段落和“芦柴棒”或“小福子”遭遇的段落,体会并分析其手法及效果。
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芦柴棒”是点,“包身工”是面。“面” 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作者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这个群体。从整体描写中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
作者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
点面结合
03
文学手法
对比
住“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吃的“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的“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收入“每天三角八分”。
包身工
带工老板
穿的“拷绸”之类。
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作用: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03
文学手法
类比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作用: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03
抒情意味
①文中不少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至少找出三处,揣摩这些句子,看看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朗读课文最后两段,体会其中的抒情意味。
最后两段,揭示包身工制度是现代资本主义与腐朽的封建制度结合的产物,具有反动、落后、残酷的特性。
以议论为主,兼具强烈的抒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残暴的包身工制度的愤怒斥责,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严正警告。
报告文学
新闻性:报告文学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必须真实准确,不能虚构。也要求报告文学具有一定时效性,应与社会热点、社会现象保持一定的时间关联度。
新闻性
文学性
政论性
报告
文学
文学性:报告文学在忠实于真实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记叙、描写、议论、择情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氛围等,以此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政论性: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这篇报告文学,时隔久远,但至今重读,仍震撼人心。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报道的事实呢,还是因为作者对事实的出色报道?
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
我们必须记往:赶走帝国主义,推翻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生命、血汗和眼泪。
铭记历史,永不遗忘。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01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01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01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01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02
山西黑砖窑事件
02
山西黑砖窑事件
02
山西黑砖窑事件
警方紧急解救被困农民工
2007年07月04日20:03 7月4日,山西洪洞黑砖窑案5名犯罪嫌疑人王兵兵(右四)等在法庭上
02
山西黑砖窑事件
“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在这些手脚并用、头发长得像野人一样的孩子中间,有的已经整整和外界隔绝了七年,有的因逃跑未遂被打致残;有的孩子被监工用烧红的砖头把背部烙得血肉模糊(后被人救出在医院治了数月也未痊愈)。他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还不让吃饱饭,有时因劳累过度,稍有怠工就会被监工随手拿起的砖头砸得头破血流,然后随便拿起一块破布一裹了之,继续干活,至于拳打脚踢,棍棒伺候更是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被打手打成重伤也不给医治,如不能自愈或伤情恶化,奄奄一息时黑心的工头和窑主就把被骗的苦工活活埋掉。他们最小的只有8岁,每天都干着成人都难以承受的重活。他们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全天候有监工或打手巡逻站岗。这些看似发生在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如今却活生生地发生在二十一世纪的一群童工身上。” ——搜狐网站
俄乌冲突中的乌克兰人民
看了上述的报道,请你模仿这一段精彩的议论,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和感情。
看着这种饲料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和乌鸦很相像的那种怪样子的墨鸭,整排地停在船上,它们的脚是用绳子吊住了的,下水捕鱼,起水的时候船户就在它的颈子上轻轻地一挤,吐了再捕,捕了再吐。墨鸭整天地捕鱼,卖鱼得钱的却是养墨鸭的船户。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包身工》
铭记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珍惜当下,共同开创美好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