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复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复备人 课型 复习 复备时间 课时 课 题 实验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利用酸碱盐的知识为载体,复习酸碱盐的题型——探究题(利用性质区分鉴别物质)。 过程方法 明确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熟悉探究题的审题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 习 重 点 熟悉探究题的审题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 习 难 点 熟悉探究题的审题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解题技巧 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 课件 题单 教法、学法 引导复习 自主探究 归纳应用 优化导入揭示目标 本节利用酸碱盐的知识为载体,复习酸碱盐的题型——探究题(利用性质区分鉴别物质),首先要明确探究的过程,然后熟悉探究题的审题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解题技巧 指导自学整体感悟 自主复习归纳:性质 用途 互动互研解疑释难 互动互研:用多少种方法区别氢氧化钙和稀硫酸两瓶无色溶液,只需写出试剂名称。序号试剂序号试剂精点巧拨归纳生成 例: 实验盒中有7种没有标签的溶液,老师让化学实验小组同学鉴别这些溶液。(1)调查研究①实验盒中记录单上登记的7种溶液是:KMnO4、Na2CO3、CuSO4、NaCl、Ca(OH)2、NaOH和稀盐酸,其中有颜色的是 溶液。②查阅资料: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盐酸。③研究方式:从5种无色溶液中任意取出4种为一组进行鉴别。这样的组合共有 组。 (2)提出假设:同学们从5种无色溶液中取出4种,贴上A、B、C、D标签,并且假设这一组溶液可能是Na2CO3、NaCl、Ca(OH)2和稀盐酸。(3)实验探究:同学们按以下步骤进行鉴别。 第一步: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A、B、C、D溶液,然后依次加入少量稀盐酸,实验现象记录如下:溶液ABCD加入盐酸后的现象无明显变化无明显变化有气泡产生无明显变化实验结论:C是 溶液。第二步:依据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A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B、D溶液均无明显变化。实验解释:A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三步:依据右图装置进行2个实验。取少量B溶液倒入蒸发皿,加热,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停止加热。再取少量D溶液倒入另一蒸发皿,加热,有白色固体析出,停止加热。实验结论:B是稀盐酸,D是NaCl溶液。经过上述三步实验,同学们认为第5种无色溶液是NaOH溶液。(4)实验反思: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了上述实验探究过程,进行了全面反思。①老师指出:实验结论仍有不确定性。不能确定的是 溶液;其鉴别方法是 。②老师提出:鉴别出C溶液后,不需外加试剂,就可以简便地鉴别出A、B溶液。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分层设练拓展延伸 小军见到一种“化学爆竹”(见下图),只要用手拍打锡纸袋,掷在地上,锡纸袋随后就会突然爆开并伴随响声。他认为,这是锡纸袋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造成的,于是想探究锡纸袋中的物质成分。[提出问题]锡纸袋中的物质是什么?[查阅资料]主要内容如下。①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例如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猜想与验证]小军打开一个未用过的锡纸袋,内有一小包无色液体和一些白色固体。(l)猜想:无色液体为酸。 验证: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水和该无色液体,各滴加3滴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遇水不变色,遇该无色液体变红。 实验的初步结论:无色液体为酸。 小军取两支试管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猜想:白色固体为含有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盐。验证:请你运用初中所学知识,帮助小军完成下列实验报告。主要实验装置主要操作步骤主要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目的在瓶中加入少量白色固体,再加入适量水,振荡,静置。白色固体溶解。验证白色固体是否可溶。①在分液漏斗中加入_________。塞上胶塞。打开活塞,放出适量溶液后,关闭活塞。②___________ 。①有大量气泡产生。②_______________ 。验证生成气体的成分。实验的初步结论:白色固体是可溶性碳酸盐,可能为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小军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初步结论,继续查找资料,得到下表。 温度盐 溶解度 10℃ 20℃ 30℃ 40℃12.5g 21.5g 39.7g 49.0g8.1g 9.6g 11.1g 12.7g 根据上表数据,该白色固体的检验方法是 。[反思]通过该探究实验,你还想学习的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干燥剂改良酸性土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