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历社九上3.2.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步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历社九上3.2.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步试卷

资源简介

历社九上3.2.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苍南期中)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的历史要素,叙述正确的有(  )
①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目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地点:陕西西安
④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题文图片上“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等可知反映的是西安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此外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由此可见,①④不符合史实。
C项②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如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识记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
2.下列是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其中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
A.八一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识记。
3.(2018九上·温州期末)苏联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中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着编造的借口对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开始。下列史实中心与此观点相悖的是(  )
A.南京大屠杀 B.卢沟桥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潘家峪惨案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根据“中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着编造的借口对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的东北,所以九一八事变与此观点相悖。
ABD三项与题干观点相符,不符合题意;
C项九一八事变与题干观点相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4.中国迄今还没有“国耻日”,因此有人建议把9月18日作为中国的国耻日,你觉得以下理由最为贴切的是(  )
A.这是东三省沦陷,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的开始
B.这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C.这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D.这是中国惨败于日本的开始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不到半年时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从国耻的角度看,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历史类题目要特别注意时间,从“9月18日”这个时间就可以得出是“九一八事变”。
5.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日本有人评论说:“这使对中国不利而对日本有利的主要因素,一齐消失了。”这里的“主要因素”是指(  )
A.西安事变削弱了日本的侵华力量
B.蒋介石政府开始联共抗日
C.日本推行全面侵华政策
D.中国内战不断,四分五裂
【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決,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所以“ 对中国不利而对日本有利的主要因素"是指国共之间的内战。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理解,属于一般题。
6.(2019九上·青田期中)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根据歌词内容和右图分析日本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的原因,下列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是(  )
①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东北三省在地理上离日本较近
②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③蒋介石政府忙于南方剿共,无暇顾及东北
④东北三省自然资源丰富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由于东北三省地理上离日本较近,而且自然资源丰富;对于自然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从这里下手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夺资源用于战争。同时, 以此作为南下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
A项①④是日本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仔细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
7.《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应该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日本占领东北后不想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克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划是为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国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中国要全面抗战。
ABD三项不是题干发表的历史背景,不符合题意;
C项应该是发表的历史背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日本全面侵华的相关知识。
8.(2019九上·诸暨月考)“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从其内容推测这是哪一地区的民谣?(  )
A.华北 B.陕北 C.苏北 D.东北
【答案】D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抓牢关键词“苦难14年",中国东北地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抗战胜利历时14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了解。
9.(2018九上·婺城期末)东北大学某时期的迁移路线:在沈阳建立→迁往北平→迁往开封→迁往四川。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与它的迁移相关的事件应该是(  )
A.土地革命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它的迁移与抗日战争有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所以东北大学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所以迁往开封,后来日本对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导,国民政府都城迁往重庆,所以东北大学也迁到了四川。
ABD三项与题干中东北大学的迁移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抗日战争与题干中东北大学的迁移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10.(2019九上·诸暨月考)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这一政策转变的根本依据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一二 九”运动爆发
【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1936年12月,是共产党贯彻这一政策的体现,故A错;
促使共产党政策转变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超过了与国民党的恩怨。故选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日本侵略华北时就提出主张的,也就是说,1935年时共产党就已经想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了。选项C与设问逻辑不通,排除;
一二九运动是共产党领导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是在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后,故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从提出到推动并形成的背景和历程。
11.(2019九上·金华月考)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
A.新世纪的曙光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中国使用了化学武器、细菌武器等一切最为残酷的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ABD三项都不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对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识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2.(2019九上·义乌期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的口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在1945年的解放战争期间的口号,“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贺词中的口号。这些口号都发生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
ABD三项都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革命是题干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2018九上·瑞安模拟)某老师为了反映某一时期东亚地区的形势,画了一幅示意图,图中将日本领域分别以黑色及灰色标示。由图推测下列年份很有可能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1871年 B.1905年 C.1935年 D.1946年
【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 【分析】图中黑色部分,除日本本土外,台湾在1895年被日本侵占,朝鲜1910年被日本吞并。图中灰色部分是中国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东北光复,朝鲜独立。
ABD三项与题干示意图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1935年可能会出现题干示意图反映的形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14.(2018九上·湖州月考)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答案】D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抗敌牌、十九路军、收回利权”可知,此内容与抗日战争有关。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闸北,国民党军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勇杀敌,“一 二八”事变全面爆发。前方将土奋勇杀敌,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如图的抗敌牌火柴就是当时的爱国企业为支援前方奋勇杀敌的十九路军,呼吁上海人民支持抗击日寇而设计生产的。抗敌牌火柴深刻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支持抗战的爱国情怀,侧面反映了全国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高涨。
A项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说法错误,甲午战后就有实业救国思潮了,不符合题意;
D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符合题干图片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全国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高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15.(2018九上·鄞州月考)1937年,冼星海在家书中写道:“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当我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 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是(  )
A.九一八事变 B.甲午中日战争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1937年”“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我国的九一八事变,并很快侵占东北三省,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纷纷逃亡关内。故“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是九一八事变。
A项九一八事变是“ 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一八事变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知道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我国的九一八事变,并很快侵占东北三省,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纷纷逃亡关内。
16.(2019九上·诸暨月考)它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被做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中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北伐战争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抗日战争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做抗日的绊脚石”......可得出该事件是西安事变,选A无疑。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前因后果的理解。
17.(2019九上·金华月考)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36岁”可以推断出张学良36岁时正是1936年。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B项西安事变是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重点掌握西安事变的时间、发动者。
18.(2019九上·台州期中)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形成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即要认识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A项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的标志是张学良改旗易帜,不符合题意;
B项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形成合作是题干材料里所说的“统一”,符合题意;
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时间是1937年9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018九上·湖州月考)口号与主张蕴涵着时代的特征,以下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发生在1926年北伐时期;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发生在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中国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所以题干中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识记。
20.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历史的转折点,其理由在于(  )
A.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
B.张学良、杨虎城停止了“剿共”军事行动
C.英美迫使蒋介石接受抗日
D.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A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历史的转折点的理由,不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1.【抗争篇:识人类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揭穿谎言】
材料一: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材料二: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
材料三: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战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1936年8月牺牲前留下的家书
材料四: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守住良知】
材料五:外交部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多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多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1)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2)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
(3)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答案】(1)材料一观点批驳: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材料二观点批驳: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等。
(4)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等等。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日军罪行
【解析】【分析】(1)结合日本侵华的表现进行辨析即可,如侵占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及华南等地,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2)结合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一二九运动、抗联、西安事变等。
(3)材料“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体现的是精神是爱国精神、视死如归的精神等。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于侵华战争应该以史为鉴,进行反思、承担国际责任及反省战争罪行等。
故答案为:(1)材料一观点批驳: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材料二观点批驳: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材料四 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3)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等。
(4)示例: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惨遭外国列强欺侮,山河破碎、主权沦丧、百姓蒙难的血泪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努力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1)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是哪个侵略者?造成了我国哪一地区的沦陷?
(2)材料二的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答案】(1)日本。东北三省。
(2)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两次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七七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所以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相关事实。第一小题是基础题,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第二小题,要求从学生理解而是世纪三十年,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险。
【点评】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相关事实及影响
1 / 1历社九上3.2.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苍南期中)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的历史要素,叙述正确的有(  )
①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目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地点:陕西西安
④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下列是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其中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
A.八一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3.(2018九上·温州期末)苏联中学历史教科书认为,中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着编造的借口对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开始。下列史实中心与此观点相悖的是(  )
A.南京大屠杀 B.卢沟桥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潘家峪惨案
4.中国迄今还没有“国耻日”,因此有人建议把9月18日作为中国的国耻日,你觉得以下理由最为贴切的是(  )
A.这是东三省沦陷,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的开始
B.这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C.这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D.这是中国惨败于日本的开始
5.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日本有人评论说:“这使对中国不利而对日本有利的主要因素,一齐消失了。”这里的“主要因素”是指(  )
A.西安事变削弱了日本的侵华力量
B.蒋介石政府开始联共抗日
C.日本推行全面侵华政策
D.中国内战不断,四分五裂
6.(2019九上·青田期中)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根据歌词内容和右图分析日本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的原因,下列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是(  )
①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东北三省在地理上离日本较近
②为了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
③蒋介石政府忙于南方剿共,无暇顾及东北
④东北三省自然资源丰富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应该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2019九上·诸暨月考)“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从其内容推测这是哪一地区的民谣?(  )
A.华北 B.陕北 C.苏北 D.东北
9.(2018九上·婺城期末)东北大学某时期的迁移路线:在沈阳建立→迁往北平→迁往开封→迁往四川。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与它的迁移相关的事件应该是(  )
A.土地革命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0.(2019九上·诸暨月考)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到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这一政策转变的根本依据是(  )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一二 九”运动爆发
11.(2019九上·金华月考)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
A.新世纪的曙光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2.(2019九上·义乌期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13.(2018九上·瑞安模拟)某老师为了反映某一时期东亚地区的形势,画了一幅示意图,图中将日本领域分别以黑色及灰色标示。由图推测下列年份很有可能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1871年 B.1905年 C.1935年 D.1946年
14.(2018九上·湖州月考)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5.(2018九上·鄞州月考)1937年,冼星海在家书中写道:“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的印象,当我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如今又遭到更大的浩劫”。“ 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是(  )
A.九一八事变 B.甲午中日战争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16.(2019九上·诸暨月考)它可以说是一件不幸中之大幸的事,既帮助统一了国家,也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被做抗击日军的绊脚石,而是具有新使命的民族英雄,领导了中国统一战线抵抗外来侵略。”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北伐战争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抗日战争
17.(2019九上·金华月考)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18.(2019九上·台州期中)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形成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2018九上·湖州月考)口号与主张蕴涵着时代的特征,以下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20.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历史的转折点,其理由在于(  )
A.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
B.张学良、杨虎城停止了“剿共”军事行动
C.英美迫使蒋介石接受抗日
D.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21.【抗争篇:识人类良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揭穿谎言】
材料一: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材料二: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
材料三: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战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1936年8月牺牲前留下的家书
材料四: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守住良知】
材料五:外交部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多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多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1)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2)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
(3)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惨遭外国列强欺侮,山河破碎、主权沦丧、百姓蒙难的血泪史,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努力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1)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是哪个侵略者?造成了我国哪一地区的沦陷?
(2)材料二的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题文图片上“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等可知反映的是西安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此外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由此可见,①④不符合史实。
C项②③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如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识记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故选择B。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主要考查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识记。
3.【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根据“中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日本打着编造的借口对中华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略开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略中国的东北,所以九一八事变与此观点相悖。
ABD三项与题干观点相符,不符合题意;
C项九一八事变与题干观点相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不到半年时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从国耻的角度看,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历史类题目要特别注意时间,从“9月18日”这个时间就可以得出是“九一八事变”。
5.【答案】D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向全国发表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決,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所以“ 对中国不利而对日本有利的主要因素"是指国共之间的内战。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的理解,属于一般题。
6.【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由于东北三省地理上离日本较近,而且自然资源丰富;对于自然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从这里下手可以更多更快地掠夺资源用于战争。同时, 以此作为南下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
A项①④是日本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日本以东北三省为目标开始侵略中国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仔细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
7.【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日本占领东北后不想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克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划是为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国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中国要全面抗战。
ABD三项不是题干发表的历史背景,不符合题意;
C项应该是发表的历史背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日本全面侵华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抓牢关键词“苦难14年",中国东北地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日本殖民地,到1945年抗战胜利历时14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特别是九一八事变的了解。
9.【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解析】【分析】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它的迁移与抗日战争有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所以东北大学1931年迁往北平,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所以迁往开封,后来日本对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导,国民政府都城迁往重庆,所以东北大学也迁到了四川。
ABD三项与题干中东北大学的迁移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抗日战争与题干中东北大学的迁移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东北大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迁移的路线为切入点,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10.【答案】B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1936年12月,是共产党贯彻这一政策的体现,故A错;
促使共产党政策转变的原因是日本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超过了与国民党的恩怨。故选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日本侵略华北时就提出主张的,也就是说,1935年时共产党就已经想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了。选项C与设问逻辑不通,排除;
一二九运动是共产党领导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是在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后,故排除D。
故答案为: B。
【点评】考查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解,从提出到推动并形成的背景和历程。
11.【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中国使用了化学武器、细菌武器等一切最为残酷的手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ABD三项都不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最能反映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对重大历史事件影响的识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工农武装割据;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新中国的诞生
【解析】【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的口号,“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在1945年的解放战争期间的口号,“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泽东在1949年的新年贺词中的口号。这些口号都发生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
ABD三项都不准确,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革命是题干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 【分析】图中黑色部分,除日本本土外,台湾在1895年被日本侵占,朝鲜1910年被日本吞并。图中灰色部分是中国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东北光复,朝鲜独立。
ABD三项与题干示意图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1935年可能会出现题干示意图反映的形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14.【答案】D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抗敌牌、十九路军、收回利权”可知,此内容与抗日战争有关。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犯上海闸北,国民党军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勇杀敌,“一 二八”事变全面爆发。前方将土奋勇杀敌,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如图的抗敌牌火柴就是当时的爱国企业为支援前方奋勇杀敌的十九路军,呼吁上海人民支持抗击日寇而设计生产的。抗敌牌火柴深刻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支持抗战的爱国情怀,侧面反映了全国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高涨。
A项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与题干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说法错误,甲午战后就有实业救国思潮了,不符合题意;
D项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符合题干图片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全国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高涨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1937年”“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我国的九一八事变,并很快侵占东北三省,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纷纷逃亡关内。故“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是九一八事变。
A项九一八事变是“ 六年前的三千万流民”产生的起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九一八事变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知道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我国的九一八事变,并很快侵占东北三省,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纷纷逃亡关内。
16.【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停止了内战”“蒋中正不再做抗日的绊脚石”......可得出该事件是西安事变,选A无疑。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前因后果的理解。
17.【答案】B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中“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36岁”可以推断出张学良36岁时正是1936年。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
B项西安事变是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重点掌握西安事变的时间、发动者。
18.【答案】C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即要认识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A项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的标志是张学良改旗易帜,不符合题意;
B项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项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形成合作是题干材料里所说的“统一”,符合题意;
D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时间是1937年9月,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发生在1926年北伐时期;
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
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发生在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中国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所以题干中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识记。
20.【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A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历史的转折点的理由,不符合题意;
BCD三项理解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
21.【答案】(1)材料一观点批驳: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材料二观点批驳: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等。
(4)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等等。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日军罪行
【解析】【分析】(1)结合日本侵华的表现进行辨析即可,如侵占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及华南等地,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2)结合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一二九运动、抗联、西安事变等。
(3)材料“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体现的是精神是爱国精神、视死如归的精神等。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于侵华战争应该以史为鉴,进行反思、承担国际责任及反省战争罪行等。
故答案为:(1)材料一观点批驳: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侵占中国东北;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又占领中国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材料二观点批驳: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材料四 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3)示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崇高气节;等等。
(4)示例: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真诚向受害国道歉,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日本。东北三省。
(2)20世纪30年代,日本制造了两次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七七事变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所以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相关事实。第一小题是基础题,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第二小题,要求从学生理解而是世纪三十年,日本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险。
【点评】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相关事实及影响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