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21 三大战役一、单选题1.(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B.广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C.人们群众的大力支持D.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材料中军官感叹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攻克锦州成为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D项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题干材料表明的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熟知解放战争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2.(2019九上·北仑期末)(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这样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 )A.重庆谈判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由“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结合所学,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可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挺进大别山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刘伯承的话为切入点,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意义。3.(2019九上·柯桥月考)1948 年底,蒋介石在某会议上说:“东北丧失,危及华北,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是(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可知这是以徐州为核心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淮海战役是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4.(2019九上·青田期中)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一二九运动 ②井冈山会师 ③三大战役 ④重庆谈判A.②①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①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②井冈山会师发生在1928年,③三大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④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因此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④③。A项②①④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需要准确识记一二九运动、井冈山会师、三大战役、重庆谈判的史实。5.(2019九上·天台期中)毛泽东说“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文中“现在”指(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决定.A项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是1945年之前,不符合题意;B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不符合题意;C项三大战役取得胜利是1949年,符合题意;D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是1927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相关的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6.(2019九上·天台期中)中共中央军委曾给某次战役指挥部发了电报:“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这一战役应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可知是淮海战役。A项辽沈战役发生在东三省,与材料“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北”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淮海战役应是题干材料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C项平津战役发生在北平、天津等地,与材料“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北”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渡江战役与题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2019九上·新昌期中)1948年10月,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见,他感叹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依据题干“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题目中描述可知,这讲的是锦州之战,攻占锦州是辽沈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东北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A项符合题意;淮海战役涉及的地点是徐州,B项不符题意;平津战役涉及的地点是北平和张家口,C项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涉及的地点是南京,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8.(2019九上·杭州月考)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辽沈战役 ②贺胜桥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据材料关键信息“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可知,这是毛泽东在三大战役后说的话,“三个胜仗”是指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项①③④是题干材料中“三个胜仗”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三大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三次战略决战,即平津战役、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9.(2018九上·江山期末)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共产党人在五四运动中领导学生进行罢工斗争B.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消极抗战C.国民革命时期国统区通货膨胀经济崩溃D.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发起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被陈毅司令员评价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ABC三项不能体现题干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能体现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0.(2018九上·婺城期末)“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又能吸引国民党军队来援,减轻对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是(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军事行动是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挺进大别山是材料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为依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意义。11.(2018九上·丽水期末)下图所示为解放军某一重要军事行动,它“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这一军事行动( )A.导致国民党长江防线迅速崩溃B.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解放长江的华东和中原地区【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A项导致国民党长江防线迅速崩溃的是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B项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符合题意;C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的是三大战役,不符合题意;D项解放长江的华东和中原地区的是淮海战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熟记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深切感受老一代党的领导人的智慧。12.(2018九上·上虞期末)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B.广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材料中军官感叹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攻克锦州成为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D项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题干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熟知解放战争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13.(2018九上·温州期末)下图为某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第十三章的章名可能是( )A.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B.第三次“反围剿”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长江【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AB两项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及第三次“反围剿”在抗日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前;C项千里跃进大别山可能是第十三章的章名,根据材料“到敌人后方”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决战淮海”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在这两个时间之间的有战略反攻,即千里跃进大别山,符合题意;D项错误,挥师过长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在“决战淮海”之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略反攻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14.(2018九上·定海期末)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A.辽沈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津战役 D.百团大战【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关键词“1948年10月”“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可知,这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A项辽沈战役最有可能发生题干中军官被俘虏的事件,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沈战役的相关内容。掌握辽沈战役的经过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5.(2018九上·西湖期末)读下图,可以判断该示意图的主题是( )A.全面内战爆发 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地图中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大别山”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进入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ACD三项都不是题干示意图的主题,不符合题意;B项挺进大别山是题干示意图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挺进大别山及学生的识图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去判断。16.(2018九上·上城期末)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C.彭德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发起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被陈毅司令员评价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与题干材料意思最为相近,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7.(2018九上·东阳月考)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人民的作用 B.军队的士气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影响解放战争蒋介石国民党失败的很多,据“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决策者的作用。C项决策者的作用是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话语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8.(2018九上·天台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从题干“ 1948年10月 ”“锦州”等关键词可以知道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与辽沈战役有关。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使辽沈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点评】历史类的选择题需要特别注意时间,可以为答题提供思考方向。19.(2018九上·金华月考)“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B.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C.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是指辽沈战役;“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是指平津战役;“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是指渡江战役。B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是材料中依次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后期的大决战。20.(2018九上·余姚月考)70年前,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下对三大战役评价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人民解放军战略开始了全面反攻B.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D.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促进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A项人民解放军战略开始了全面反攻不符合历史事实,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开始了全面反攻的开始,符合题意;BCD三项符合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21.(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回答问题。(1)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军官感叹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下 B.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C.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 D.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答案】(1)A(2)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A项辽沈战役最有可能发生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根据材料“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并结合时间是1948年10月,锦州被攻克发生辽沈战役之中,截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符合题意;B项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役,并且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不符合题意;C项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并且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不符合题意;D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6月,不符合题意;(2)A项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下错误,材料中雄才大略之人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挥者,不符合题意;B项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是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材料中军官感叹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攻克锦州成为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符合题意;C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不符合题意;D项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A。(2)B。【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沈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明确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是解题的关键。(2)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熟知解放战争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21 三大战役一、单选题1.(2020九上·柯桥开学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B.广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C.人们群众的大力支持D.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2.(2019九上·北仑期末)(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这样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 )A.重庆谈判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3.(2019九上·柯桥月考)1948 年底,蒋介石在某会议上说:“东北丧失,危及华北,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是(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4.(2019九上·青田期中)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一二九运动 ②井冈山会师 ③三大战役 ④重庆谈判A.②①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5.(2019九上·天台期中)毛泽东说“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文中“现在”指( )A.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6.(2019九上·天台期中)中共中央军委曾给某次战役指挥部发了电报:“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这一战役应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7.(2019九上·新昌期中)1948年10月,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见,他感叹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8.(2019九上·杭州月考)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辽沈战役 ②贺胜桥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平津战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9.(2018九上·江山期末)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共产党人在五四运动中领导学生进行罢工斗争B.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军队在正面战场消极抗战C.国民革命时期国统区通货膨胀经济崩溃D.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0.(2018九上·婺城期末)“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又能吸引国民党军队来援,减轻对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是(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1.(2018九上·丽水期末)下图所示为解放军某一重要军事行动,它“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这一军事行动( )A.导致国民党长江防线迅速崩溃B.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解放长江的华东和中原地区12.(2018九上·上虞期末)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B.广大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13.(2018九上·温州期末)下图为某人物传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第十三章的章名可能是( )A.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B.第三次“反围剿”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挥师过长江14.(2018九上·定海期末)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A.辽沈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津战役 D.百团大战15.(2018九上·西湖期末)读下图,可以判断该示意图的主题是( )A.全面内战爆发 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16.(2018九上·上城期末)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B.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C.彭德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7.(2018九上·东阳月考)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蒋介石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 )A.人民的作用 B.军队的士气C.决策者的作用 D.外部势力的介入18.(2018九上·天台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19.(2018九上·金华月考)“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B.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C.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D.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20.(2018九上·余姚月考)70年前,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下对三大战役评价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人民解放军战略开始了全面反攻B.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D.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21.(2018九上·浙江月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回答问题。(1)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军官感叹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A.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下 B.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C.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 D.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材料中军官感叹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攻克锦州成为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D项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题干材料表明的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熟知解放战争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2.【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由“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结合所学,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胸膛,严重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可知,“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AC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挺进大别山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以刘伯承的话为切入点,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意义。3.【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可知这是以徐州为核心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ABD三项和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淮海战役是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4.【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①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②井冈山会师发生在1928年,③三大战役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④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因此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④③。A项②①④③排列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需要准确识记一二九运动、井冈山会师、三大战役、重庆谈判的史实。5.【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作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的决定.A项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是1945年之前,不符合题意;B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不符合题意;C项三大战役取得胜利是1949年,符合题意;D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是1927年,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相关的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并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取有效信息。6.【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可知是淮海战役。A项辽沈战役发生在东三省,与材料“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北”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淮海战役应是题干材料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C项平津战役发生在北平、天津等地,与材料“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北”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渡江战役与题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依据题干“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从题目中描述可知,这讲的是锦州之战,攻占锦州是辽沈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东北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A项符合题意;淮海战役涉及的地点是徐州,B项不符题意;平津战役涉及的地点是北平和张家口,C项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涉及的地点是南京,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8.【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据材料关键信息“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可知,这是毛泽东在三大战役后说的话,“三个胜仗”是指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D项①③④是题干材料中“三个胜仗”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三大战役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的三次战略决战,即平津战役、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后,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解答组合选择题,排除法是比较好的方法,一般题目排除一个即可获取正确答案,但需要特别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包含全部选项的,有一小部分组合选择题所有内容都正确。9.【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发起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被陈毅司令员评价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ABC三项不能体现题干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能体现题干观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0.【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材料描述的军事行动是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挺进大别山是材料描述的战役,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犹如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同时又能吸引国民党大量军队来援,减轻对华北解放区的压力”为依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意义。11.【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A项导致国民党长江防线迅速崩溃的是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B项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符合题意;C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的是三大战役,不符合题意;D项解放长江的华东和中原地区的是淮海战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熟记解放战争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深切感受老一代党的领导人的智慧。12.【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材料中军官感叹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攻克锦州成为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ABC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D项毛泽东等人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是题干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熟知解放战争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13.【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AB两项不符合题意,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及第三次“反围剿”在抗日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前;C项千里跃进大别山可能是第十三章的章名,根据材料“到敌人后方”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决战淮海”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在这两个时间之间的有战略反攻,即千里跃进大别山,符合题意;D项错误,挥师过长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在“决战淮海”之后,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略反攻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14.【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关键词“1948年10月”“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可知,这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被围困在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A项辽沈战役最有可能发生题干中军官被俘虏的事件,符合题意;B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沈战役的相关内容。掌握辽沈战役的经过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5.【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地图中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大别山”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接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进入解放战争的第二阶段: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的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ACD三项都不是题干示意图的主题,不符合题意;B项挺进大别山是题干示意图的主题,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挺进大别山及学生的识图能力。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去判断。16.【答案】D【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人民群众的支援是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发起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被陈毅司令员评价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与题干材料意思最为相近,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7.【答案】C【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影响解放战争蒋介石国民党失败的很多,据“蒋……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被消灭或被俘……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可知,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是决策者的作用。C项决策者的作用是作者旨在说明影响战争结局的因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话语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18.【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从题干“ 1948年10月 ”“锦州”等关键词可以知道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与辽沈战役有关。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林彪、罗荣桓发起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使辽沈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点评】历史类的选择题需要特别注意时间,可以为答题提供思考方向。19.【答案】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是指辽沈战役;“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是指平津战役;“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是指渡江战役。B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是材料中依次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后期的大决战。20.【答案】A【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促进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A项人民解放军战略开始了全面反攻不符合历史事实,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开始了全面反攻的开始,符合题意;BCD三项符合历史事实,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大战役的相关知识。21.【答案】(1)A(2)B【知识点】三大战役【解析】【分析】(1)A项辽沈战役最有可能发生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根据材料“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并结合时间是1948年10月,锦州被攻克发生辽沈战役之中,截断了东北敌军的退路,符合题意;B项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役,并且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不符合题意;C项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并且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不符合题意;D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6月,不符合题意;(2)A项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下错误,材料中雄才大略之人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挥者,不符合题意;B项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是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材料中军官感叹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军事指挥本领,攻克锦州成为取得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符合题意;C项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解放战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不符合题意;D项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解放军战士英勇奋战,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A。(2)B。【点评】(1)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辽沈战役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明确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是解题的关键。(2)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熟知解放战争的史实是解题的关键。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21 三大战役(学生版).docx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21 三大战役(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