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2.(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北伐战争的开始 B.中共二大的召开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黄埔军校的创建3.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了200万人。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三万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万人左右。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 )A.工农群众是北伐的主力军B.工农运动的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原因C.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胜利后在各地建立了政权4.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是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止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是指(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5.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C.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二、工农武装割据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时,毛泽东正战斗在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7.(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图案。其中,五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八一”二字纪念的则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8.(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9.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反映了当时共产党要走( )A.城市中心的道路 B.国共合作的道路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统一战线的道路10.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B.长征胜利完成C.遵义会议的召开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三、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11.毛泽东说:“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12.下图截取自文献纪录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说词为:“正是在这里,他(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得到确定。”“这里”是指( )A.瑞金 B.井冈山 C.遵义 D.北京13.(2018九上·杭州期中)图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是(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14.(2018九上·鄞州月考)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中“重大转折”指的是( )A.井冈山会师 B.长征开始 C.遵义会议 D.长征结束15.(2018九上·宁波月考)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摘自《剑桥中国史》“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指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红军长征四、材料探究16.(2018九上·金华月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途中,我们要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谣: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起义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材料二:“(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1)根据材料一概况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特征。结合材料用20世纪20年代有关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新的道路”的?(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对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3)中国红军的这一历程留给我们什么启示?17.(2018九上·兴海月考)在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材料三: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 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摘编自石崇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等(1)指出材料一中紧急会议上确定的方针,并说明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2)根据材料二分析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3)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这条新道路是如何开辟的?并指出开辟的目的。18.(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其所担任的职务。(3)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为什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4)参观这所学校的遗址有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由此可知,这是指中共“二大”根据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C项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题干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二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C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3.【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7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同时也说明工农运动的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原因。因此与题干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工农运动的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原因。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内容,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应当掌握,学生从数据中得出文字结论,学生的思维转换。4.【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据“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一炮”指的是北伐战争。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经过激烈战斗,北伐军登上武昌城头。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C项北伐战争是题干材料中“一炮”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从此,国民革命兴起,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A项符合题意;B项是1945年抗日战争的意义,B不符合题意;C项是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D项是1949年南京解放的意义,D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1924年”时间不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历史,需要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内容,其中北洋军阀也是考试的一个很重要的考点。6.【答案】A【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之时,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题干图片中①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A项①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时,毛泽东正战斗的地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为依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相关史实。7.【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南昌起义,把8月1日定为建军节。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的“八一”二字纪念的是南昌起义。ABD三项与“八一”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南昌起义是“八一”二字纪念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的识记能力。8.【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军队大兵压境,中共中央和红军无法在根据地立足,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这是挽救中国革命的战略的转移,期间红军经历了漫漫征途,无数次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D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题干材料中“行军”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9.【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题干中的“井冈山”“山大王”可以推测本题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在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他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重要的内容,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是个好的开端。10.【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由题干材料可以得知毛泽东讲述的是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情况。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并在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下,探索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索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一次伟大的探索。11.【答案】A【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军的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是五四运动的影响,C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D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红军长征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12.【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得到确定”这一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13.【答案】B【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显然①入选,南昌起义是1927年,没到红军长征,排除②,北伐是1926-1928年,时间不符,排除③,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而召开的,④入选,答案是①④.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长征的过程了解比较透彻。14.【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城,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遵义会议是图中“重大转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遵义会议的有关内容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15.【答案】D【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行程约6000英里”“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胜利。D项红军长征是“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所指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16.【答案】(1)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史实: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红军和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3)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坚持对革命、对军队的领导权;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等。【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之后,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8朱德陈毅率领的队伍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由所学可知,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长征时期,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3)本题考查中国红军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坚持对革命、对军队的领导权;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等。故答案为:(1)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史实: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红军和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3)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坚持对革命、对军队的领导权;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17.【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 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可知,材料一中紧急会议是指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是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时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他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据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及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3)据材料三“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可知,这条新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开辟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故答案为:(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 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18.【答案】(1)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2)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原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也对)。【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1)本题学生对黄埔军校的建立史实的理解记忆及黄埔军校在中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依据材料一中时间1924年,孙中山为一所学校批准的对联,1924年正好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据此可以知道孙中山就是为黄埔军校所批。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2)本题考查黄埔军校的领导干部。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故答案为: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本题考查。国民党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黄埔军校,发动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中的吴佩浮,孙传芳等。但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因此国共合作以失败告终。故答案为: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原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相关知识。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时期”。故答案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也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1 / 1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由此可知,这是指中共“二大”根据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C项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题干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共二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北伐战争的开始 B.中共二大的召开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黄埔军校的创建【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C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3.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了200万人。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三万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万人左右。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 )A.工农群众是北伐的主力军B.工农运动的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原因C.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胜利后在各地建立了政权【答案】B【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7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同时也说明工农运动的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原因。因此与题干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工农运动的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原因。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内容,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应当掌握,学生从数据中得出文字结论,学生的思维转换。4.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是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止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是指(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据“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一炮”指的是北伐战争。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经过激烈战斗,北伐军登上武昌城头。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C项北伐战争是题干材料中“一炮”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C.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D.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答案】A【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从此,国民革命兴起,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A项符合题意;B项是1945年抗日战争的意义,B不符合题意;C项是1936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意义,C不符合题意;D项是1949年南京解放的意义,D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与题干“1924年”时间不符。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历史,需要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内容,其中北洋军阀也是考试的一个很重要的考点。二、工农武装割据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时,毛泽东正战斗在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A【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之时,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题干图片中①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A项①处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时,毛泽东正战斗的地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为依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的相关史实。7.(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图案。其中,五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八一”二字纪念的则是( )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南昌起义,把8月1日定为建军节。因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的“八一”二字纪念的是南昌起义。ABD三项与“八一”无关,不符合题意;C项南昌起义是“八一”二字纪念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的识记能力。8.(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 D.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国民党军队大兵压境,中共中央和红军无法在根据地立足,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这是挽救中国革命的战略的转移,期间红军经历了漫漫征途,无数次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D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题干材料中“行军”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及学生的理解能力。9.毛泽东曾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千军万马拿他们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这反映了当时共产党要走( )A.城市中心的道路 B.国共合作的道路C.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统一战线的道路【答案】C【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题干中的“井冈山”“山大王”可以推测本题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在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后,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他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重要的内容,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说是个好的开端。10.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B.长征胜利完成C.遵义会议的召开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答案】D【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由题干材料可以得知毛泽东讲述的是北伐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情况。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时期,并在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下,探索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探索出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一次伟大的探索。三、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11.毛泽东说:“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答案】A【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红军的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B是五四运动的影响,C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D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红军长征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12.下图截取自文献纪录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说词为:“正是在这里,他(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得到确定。”“这里”是指( )A.瑞金 B.井冈山 C.遵义 D.北京【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得到确定”这一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学生的理解能力。13.(2018九上·杭州期中)图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是(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③【答案】B【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纪念地,显然①入选,南昌起义是1927年,没到红军长征,排除②,北伐是1926-1928年,时间不符,排除③,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错误而召开的,④入选,答案是①④.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长征的过程了解比较透彻。14.(2018九上·鄞州月考)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中“重大转折”指的是( )A.井冈山会师 B.长征开始 C.遵义会议 D.长征结束【答案】C【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城,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遵义会议是图中“重大转折”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遵义会议的有关内容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15.(2018九上·宁波月考)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摘自《剑桥中国史》“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指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遵义会议 C.西安事变 D.红军长征【答案】D【知识点】红军长征【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行程约6000英里”“跨过了二十几条河流”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6年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胜利。D项红军长征是“这一史诗般的逃亡”所指的历史事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红军长征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四、材料探究16.(2018九上·金华月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途中,我们要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歌谣: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起义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材料二:“(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1)根据材料一概况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特征。结合材料用20世纪20年代有关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新的道路”的?(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对长征“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3)中国红军的这一历程留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史实: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红军和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3)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坚持对革命、对军队的领导权;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等。【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内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之后,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8朱德陈毅率领的队伍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由所学可知,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红军长征时期,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3)本题考查中国红军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坚持对革命、对军队的领导权;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等。故答案为:(1)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史实: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红军和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3)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要坚持对革命、对军队的领导权;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17.(2018九上·兴海月考)在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材料三: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 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摘编自石崇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等(1)指出材料一中紧急会议上确定的方针,并说明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2)根据材料二分析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3)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这条新道路是如何开辟的?并指出开辟的目的。【答案】(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 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可知,材料一中紧急会议是指1927年8月7日召开的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是放弃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起义开始时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市里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他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据材料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及所学知识可知,井冈山根据地为了坚持革命道路而开展粮食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3)据材料三“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可知,这条新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开辟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故答案为:(1)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放弃 攻打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2)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山地,但河谷和周边平原 地区地势平坦。②政策支持,农民分到田地,生产和革命热情高涨,劳动力短缺得到缓解。(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不断实践中开辟了革命新道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解放。【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并识记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相关史实。18.(2016九上·武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副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材料二: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2)请你举出该学校的两位领导干部及其所担任的职务。(3)为完成革命的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为什么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4)参观这所学校的遗址有利于我们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答案】(1)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2)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原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也对)。【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解析】【分析】(1)本题学生对黄埔军校的建立史实的理解记忆及黄埔军校在中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依据材料一中时间1924年,孙中山为一所学校批准的对联,1924年正好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据此可以知道孙中山就是为黄埔军校所批。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2)本题考查黄埔军校的领导干部。孙中山任军校总理,并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故答案为: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3)本题考查。国民党为了完成革命任务,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黄埔军校,发动了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中的吴佩浮,孙传芳等。但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因此国共合作以失败告终。故答案为:与共产党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原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相关知识。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称为国民革命时期,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时期”。故答案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或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大革命时期也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