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04 社会生活的变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04 社会生活的变化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04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单选题
1.(2020九上·鄞州期中)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
A.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B.百姓到东交民巷县令处伸冤
C.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D.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2.(2020九上·浙江月考)“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中国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2020九上·余姚月考)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4.(2019九上·三门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在悄然不觉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②清政府在上海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③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④对地位高的人的称呼从“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9九上·长兴月考)如图是中国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比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推动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6.(2019九上·苍南期中)“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在校园内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7.(2019九上·桐乡月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19九上·青田月考)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
B.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9.(2019八下·余杭期末)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他“三岁从訇教”“五岁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赴日本留学。周恩来没成为举人、进士而成了留学生的主要客观原因是(  )
A.青年时期他生活在国外,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B.清政府不允许革命党人参加科举考试
C.在他童年的时候,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D.清政府规定凡是出国人员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10.(2018九上·丽水期末)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  )
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 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
③看《申报》了解时政 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8九上·秀洲月考)下表中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学校名称 办学地点
1912 北京大学 北平
1937 临时大学(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 长沙
193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昆明
1946 北京大学 北平
A.外来侵略 B.政权更迭
C.国共合作破裂 D.军阀割据
12.(2018九上·嘉兴月考)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属于“穿帮”的是(  )
A.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C.慈禧太后在拍摄照片
D.1912年3月,南京街头一群年轻人拿着剪刀寻找留长辫的男人
13.(2018九上·兴海月考)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14.(2018九上·余姚月考)假如你生活在1916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在街上有人穿着中山装
③报纸上刊登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
④中学课程里开设了地理和数学课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2018九上·湖州月考)“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中国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6.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17.(2018九上·余姚月考)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09年,张某通过邮政寄了一封信给朋友王某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和妻子在纪念结婚日去看了电影还拍了照片
18.(2018八下·慈溪期末)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他就是(  )
A.京师同文馆 B.商务印书馆 C.新华书店 D.三联书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针对清朝入关后强迫人们剃发留辫的习俗,1912年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与剪辫子同时,服饰也发生些变化,废止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新式服装如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开始流行。礼节、称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叩头等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所取代,继后又改为从西方传来的握手礼。“大人”“老爷”等称呼也改为“先生”“君”。用电报与亲友联系,乘坐轮船、火车去外地。看报纸、照相、看电影、举办新式婚礼等。
ABC三项都不能入选,不符合题意;
D项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能够入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理解。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行鞠躬礼或握手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的描述。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最早出现题干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本题需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要求男女婚姻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该现象出现在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20世纪初期最早有可能出现题干广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辛亥革命后婚俗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最早”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结合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解答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①③④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在悄然不觉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B项①③④能反映题干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图中中国在中国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7%到1919年的24.4%,增长很快.这主要是因为: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给了我们民族工业发展的机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ABD三项时间上与题干图表不一致,不符合题意;
C项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3-1919年间发展原因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6.【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结合所学知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AB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知识,应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是概况。解答本题要熟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7.【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文化生活方面,照相技术开始出现,人们可以拍照片、看电影、看报纸等。辛亥革命后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
B项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8.【答案】D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鞭、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鞭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ABC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理解与识记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
9.【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在新政实施中废除了科举制考试,因此周恩来没能成为举人。
C项在他童年的时候,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是周恩来没成为举人、进士而成了留学生的主要客观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9月2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制造成功,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电视机才真正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所以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不可能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实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以来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北京。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遭受日本的侵略。
A项外来侵略是题干表中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最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2.【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项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符合史实,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符合题意;
B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不符合史实,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符合题意;
C项慈禧太后在拍摄照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1912年3月,南京街头一群年轻人拿着剪刀寻找留长辫的男人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国前后的相关史实等知识的掌握。
13.【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从题干材料“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火车传人持赞赏的态度,表明中国人民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认知能力。
A项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B项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反映了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
D项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革。
14.【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时间1916年,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火车传入中国,①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改变了社会习俗,②符合题意;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③不符合题意;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中学课程里开设了地理和数学课程,④符合题意。
C项①②④1916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社会的变迁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行鞠躬礼或握手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的描述。
C项辛亥革命后中国最早出现“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6.【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识读题干表格反映了1913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列强由于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C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出现题干中国民族工业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7.【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607年,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废除,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B内容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ACD三项都可能发生,不符合题意;
B项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不可能发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
18.【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可以判断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这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项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务印书馆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 / 1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末复习专题:04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单选题
1.(2020九上·鄞州期中)某导演筹拍电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中华民国的新气象。以下场景能够入选的是(  )
A.一男子因为剪掉辫子遭到抓捕
B.百姓到东交民巷县令处伸冤
C.进京赶考的学子在读《新青年》
D.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
【答案】D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针对清朝入关后强迫人们剃发留辫的习俗,1912年辛亥革命后,颁布“剪辫令”。与剪辫子同时,服饰也发生些变化,废止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新式服装如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开始流行。礼节、称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叩头等旧式礼节被点头鞠躬礼所取代,继后又改为从西方传来的握手礼。“大人”“老爷”等称呼也改为“先生”“君”。用电报与亲友联系,乘坐轮船、火车去外地。看报纸、照相、看电影、举办新式婚礼等。
ABC三项都不能入选,不符合题意;
D项人们相见大多行握手鞠躬礼能够入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理解。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识记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知识。
2.(2020九上·浙江月考)“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中国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行鞠躬礼或握手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的描述。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最早出现题干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本题需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3.(2020九上·余姚月考)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要求男女婚姻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该现象出现在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20世纪初期最早有可能出现题干广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需要掌握辛亥革命后婚俗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最早”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结合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解答即可。
4.(2019九上·三门期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在悄然不觉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②清政府在上海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③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④对地位高的人的称呼从“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①③④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在悄然不觉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B项①③④能反映题干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5.(2019九上·长兴月考)如图是中国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比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推动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由图中中国在中国和外国公司在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7%到1919年的24.4%,增长很快.这主要是因为: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给了我们民族工业发展的机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ABD三项时间上与题干图表不一致,不符合题意;
C项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3-1919年间发展原因的相关知识。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6.(2019九上·苍南期中)“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思想开始在校园内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结合所学知识:自近代以来,伴随着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科学的思想传播开来,严重冲击着封建礼教,女学生争取婚姻自由,正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AB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是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知识,应把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是概况。解答本题要熟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关知识。
7.(2019九上·桐乡月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20世纪30年代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不惧舆论的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溥仪离婚;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步变化、中国女性开始争取婚姻自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文化生活方面,照相技术开始出现,人们可以拍照片、看电影、看报纸等。辛亥革命后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
B项①③④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结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8.(2019九上·青田月考)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
B.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答案】D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鞭、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鞭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ABC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理解与识记辛亥革命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
9.(2019八下·余杭期末)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里他“三岁从訇教”“五岁入家塾”,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赴日本留学。周恩来没成为举人、进士而成了留学生的主要客观原因是(  )
A.青年时期他生活在国外,没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B.清政府不允许革命党人参加科举考试
C.在他童年的时候,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
D.清政府规定凡是出国人员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在新政实施中废除了科举制考试,因此周恩来没能成为举人。
C项在他童年的时候,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是周恩来没成为举人、进士而成了留学生的主要客观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018九上·丽水期末)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  )
①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 ②打电话约朋友去郊游
③看《申报》了解时政 ④乘坐火车去探亲访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9月2日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制造成功,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电视机才真正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所以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不可能看电视直播了解社会。排除含①的选项。
D项②③④20世纪初的上海市民可能会实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以来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
11.(2018九上·秀洲月考)下表中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学校名称 办学地点
1912 北京大学 北平
1937 临时大学(北大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 长沙
1938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昆明
1946 北京大学 北平
A.外来侵略 B.政权更迭
C.国共合作破裂 D.军阀割据
【答案】A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北京。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遭受日本的侵略。
A项外来侵略是题干表中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最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12.(2018九上·嘉兴月考)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属于“穿帮”的是(  )
A.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C.慈禧太后在拍摄照片
D.1912年3月,南京街头一群年轻人拿着剪刀寻找留长辫的男人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A项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符合史实,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不符合题意;
B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不符合史实,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符合题意;
C项慈禧太后在拍摄照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项1912年3月,南京街头一群年轻人拿着剪刀寻找留长辫的男人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国前后的相关史实等知识的掌握。
13.(2018九上·兴海月考)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从题干材料“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火车传人持赞赏的态度,表明中国人民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认知能力。
A项图中的交通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B项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题干材料不能反映,不符合题意;
C项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反映了题干材料内容,符合题意;
D项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革。
14.(2018九上·余姚月考)假如你生活在1916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在街上有人穿着中山装
③报纸上刊登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
④中学课程里开设了地理和数学课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时间1916年,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火车传入中国,①符合题意;1911年辛亥革命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改变了社会习俗,②符合题意;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③不符合题意;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中学课程里开设了地理和数学课程,④符合题意。
C项①②④1916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社会的变迁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2018九上·湖州月考)“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中国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法令包括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行鞠躬礼或握手礼、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等,符合题干材料内容的描述。
C项辛亥革命后中国最早出现“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现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6.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答案】C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识读题干表格反映了1913年——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列强由于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又受到了巨大的阻碍。
C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出现题干中国民族工业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7.(2018九上·余姚月考)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1909年,张某通过邮政寄了一封信给朋友王某
B.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和妻子在纪念结婚日去看了电影还拍了照片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607年,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废除,经历了约一千三百年。B内容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ACD三项都可能发生,不符合题意;
B项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不可能发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
18.(2018八下·慈溪期末)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他就是(  )
A.京师同文馆 B.商务印书馆 C.新华书店 D.三联书店
【答案】B
【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结合“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可以判断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这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项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商务印书馆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