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 风俗的演变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年级学习目标 1.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 2.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重点 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难点 体会民风民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新课1.文本学习:案例故事(1)案例1:2017年,宁陵县,一位母亲跳河自尽,起因是儿子马上结婚了,无法满足女方提出的购买10万元桥车作为彩礼的要求,觉得对不起孩子,一时想不开,选择了轻生。(2)案例2:2018年,为了给孩子娶媳妇,吴红(化名)花了十几万翻修房屋、花了15万买新车,最后马上订婚了,女方突然要求必须在城市买房,最后,吴红一气之下喝了百草枯。喜事变丧事!2.播放视频素材:“天价彩礼”引发血案!3.提出问题:通过观看案例故事和视频,谈谈你的想法和感受。4..小结并板书课题:风俗的演变 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齐读课题 讲故事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两个案例故事和视频,三个鲜活的生命都是因为“天价彩礼”而去世。高额彩礼会把情感表达变成物质交换,把亲情和爱情变成讨价还价的金钱利益,这一习俗要改变。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1.文本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2.文本学习:小调查 请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地区有那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3.出示表格: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1)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2)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3)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4.图片+文本学习:有的风俗不仅陈旧落后,还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对于这样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加快淘汰或改革,让新风俗引领潮流。(1)低俗闹婚:闹婚是一些地方的旧俗,初衷是为了“热闹”,通过幽默的语言、安排好的环节和有趣的小游戏等来烘托婚礼的气氛,表达宾客对新郎新娘的祝福。闹婚也有界限,超出底线、违背社会伦理秩序,甚至违法犯罪的低俗闹婚,就成了“胡闹”。(2)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很多农村都认为,女儿嫁出去,就成了外人,有有句俗话说“三十晚上的饺子,没外人”,所以自然是不允许女儿在年三十回家了。正月十五也是一样,据说在娘家过,对娘家人不好。简直是离谱!(3)上坟烧纸:每到清明节,人们前往墓前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因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等传统祭扫方式引发火灾的案例却不在少数,让清明节变成了清明“劫”。教学环节二:讨论有争议的风俗1.文本学习: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有不同的看法。2.文本学习:辩一辩(1)观点一: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放鞭炮而受伤、致残甚至丧命。放鞭炮还会污染环境,鞭炮中的火药在燃放 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还容易引起火灾,因此要禁止燃放。(2)观点二: 放鞭炮是中国人庆祝节日和喜事时的重要习俗。 过年时,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期盼新的一年能平安。3.提出问题:对于放鞭炮,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4.文本学习:阅读角清明节 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时也叫三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如今除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苏,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5.播放视频素材:[朝闻天下]文明绿色祭扫让清明更清朗6.文本学习: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悼念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说一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7.图片+文本学习:去年的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开展“文明祭扫,绿色清明”活动。我们中队在烈士陵园栽种了11棵青松,象征着先烈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们还为烈士纪念碑进献了鲜花。在纪念碑前,我们庄严宣誓:努力学习,做新时代的接班人。这场景让我至今难忘。8.图片+文本学习:新型祭扫方式(1)鲜花祭祀(2)代客祭扫(3)云祭扫9.文本学习:一束鲜花、一盘水果,节约环保。既是对先人的最好尊重和怀念,又是割除陋习的体现。那些供扫墓时焚烧的纸扎迷信冥品看似“厚重”,却散发着封建迷信色彩。不仅易引发山火,破坏环境,而且助长奢华、攀比的不良习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祭奠风俗也在发生着新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用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是对逝者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和尊重,也是对社会文明新风的弘扬。如今,一些地方还出现网络纪念、植树祭扫等广被人接受的祭奠形式,不禁令人叫好。教学环节三: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1.文本学习: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像重阳节这样的优良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2.播放视频素材:五个即将消失的传统节日3.文本学习:阅读角重阳节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个风俗,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提出问题:你能说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风俗有什么意义吗 (1)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正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传承。(2)国家将重阳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点明重阳节是一个值得保护的节日,又告诉人们要延续这一节日的优良风俗。5.播放视频素材:重阳节有哪些风俗6.文本学习:活动园从古至今,有很多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大家分头收集,开个重阳诗会吧!(1) 重 阳 唐代: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2)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3)九日五首·其一 唐代: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7.图片+文本学习:重阳节登高望远、摆敬老宴、遍插茱萸、赏菊辞青8.图片+文本学习: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贴年画、猜灯谜、抓周文本学习: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七月七,来乞巧,牛郞织女会鹊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10.播放视频素材:一首歌让你记住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 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汇报交流指名汇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指名汇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汇报交流指名汇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汇报交流指名汇报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观看视频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观看视频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反思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思考回答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观看视频阅读文本了解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诵读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诵读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诵读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知文本诵读文本观看视频了解视频 文本点明了本页的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风俗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小调查”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不仅对学生予以调查方法的指导,还引导学生从名称、途径、主要活动、变革的理由和可能的替代性活动等方面着手调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完成调查活动。在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为学生提供调查范本。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分析其弊病。闹婚有界限,不能超出底线、违背社会伦理秩序。“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很多农村都认为,女儿嫁出去,就成了外人,这是不对的。不让清明节变成清明“劫”。文本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有争议的风俗。“辩一辩”针对人们放鞭炮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不同的观点,从中识别支撑他们观点的依据。主持人的提问旨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来看待问题。阅读角以清明节为例,介绍其由来,挖掘了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明祭扫理念的认知和理解,并付诸行动。视频讲述文明祭扫事例。主持人的话并不回避清明节传统意义上的祭奠功能,但落脚点放在了对文明祭扫理念的提倡。学习了解新型祭扫方式。引导学生总结用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是对逝者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和尊重,也是对社会文明新风的弘扬。文本旨在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不应被遗忘的优良风俗。了解五个即将消失的传统节日。阅读角介绍了重阳节及其文化内涵。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主持人的提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保护优良风俗的意义。重阳节是一个值得保护的节日,又告诉人们要延续这一节日的优良风俗。了解重阳节风俗活动园设计了一个关于重阳节的开放性活动,渗透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熟记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了解风俗的演变,激发学生传承优良风俗的情感。记住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课堂小结 我国各地有不少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些风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应该加以淘汰或者变革,而一些优良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总结归纳并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总结升华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板书 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风俗的演变 讨论有争议的风俗 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案例1:2017年,宁陵县,一位母亲跳河自尽,起因是儿子马上结婚了,无法满足女方提出的购买10万元桥车作为彩礼的要求,觉得对不起孩子,一时想不开,选择了轻生。案例2:2018年,为了给孩子娶媳妇,吴红(化名)花了十几万翻修房屋、花了15万买新车,最后马上订婚了,女方突然要求必须在城市买房,最后,吴红一气之下喝了百草枯。喜事变丧事!新知导入案例故事素材:“天价彩礼”引发血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新知讲解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小 调 查请通过翻阅图书、上网或者采访长辈等途径,调查一下自己所生活地区有那些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小调查风俗的名称调查的途径风俗的主要活动淘汰或者变革的理由可能的替代性活动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风俗的名称 “选日子”调查的途径 向长辈咨询。风俗的主要活动 为即将出生的孩子选择出生的良辰吉日。淘汰或者变革的理由 很多时候这种行为会对妈妈和小宝宝的身体产生危害。可能的替代性活动 每一天都是一样的,顺其自然不需要选择。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风俗的名称 “ 守岁”调查的途径 通过上网调查的方式。风俗的主要活动 等待农历新年零点的到来。淘汰或者变革的理由熬夜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可能的替代性活动一家人轮流守岁,累了的人们可以休息一下。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风俗的名称 “跪拜礼”调查的途径 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风俗的主要活动 见到长辈行跪拜礼。淘汰或者变革的理由是古代的礼仪,在民国已经废除了,所以我们要改变。可能的替代性活动鞠躬的方式也可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习俗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旅行结婚可能的替代性活动过于浪费淘汰或者变革的理由设宴款待客人风俗的主要活动采访长辈调查的途径结婚宴请风俗的名称闹婚是一些地方的旧俗,初衷是为了“热闹”,通过幽默的语言、安排好的环节和有趣的小游戏等来烘托婚礼的气氛,表达宾客对新郎新娘的祝福。闹婚也有界限,超出底线、违背社会伦理秩序,甚至违法犯罪的低俗闹婚,就成了“胡闹”。有的风俗不仅陈旧落后,还会带来许多严重的后果,对于这样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加快淘汰或改革,让新风俗引领潮流。低俗婚闹嫁出去的女儿,年三十和正月十五不许回娘家。“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很多农村都认为,女儿嫁出去,就成了外人,有有句俗话说“三十晚上的饺子,没外人”,所以自然是不允许女儿在年三十回家了。正月十五也是一样,据说在娘家过,对娘家人不好。简直是离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每到清明节,人们前往墓前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因燃放鞭炮、焚烧纸钱等传统祭扫方式引发火灾的案例却不在少数,让清明节变成了清明“劫”。什么原因引发的森林大火呢?上坟烧纸森林大火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讨论有争议的风俗观点一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因放鞭炮而受伤、致残甚至丧命。放鞭炮还会污染环境,鞭炮中的火药在燃放 过程中,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而且放鞭炮噪音很大,还容易引起火灾,因此要禁止燃放。辩一辩辩一辩观点二放鞭炮是中国人庆祝节日和喜事时的重要习俗。 过年时,放鞭炮寄托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期盼新的一年能平安。对于放鞭炮,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说说你的理由。讨论有争议的风俗清明节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时也叫三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如今除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苏,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素材:[朝闻天下]文明绿色祭扫让清明更清朗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悼念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说一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讨论有争议的风俗去年的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开展“文明祭扫,绿色清明”活动。我们中队在烈士陵园栽种了11棵青松,象征着先烈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们还为烈士纪念碑进献了鲜花。在纪念碑前,我们庄严宣誓:努力学习,做新时代的接班人。这场景让我至今难忘。为烈士纪念碑进献鲜花讨论有争议的风俗云祭扫代客祭扫鲜花祭祀新型祭扫方式一束鲜花、一盘水果,节约环保。既是对先人的最好尊重和怀念,又是割除陋习的体现。那些供扫墓时焚烧的纸扎迷信冥品看似“厚重”,却散发着封建迷信色彩。不仅易引发山火,破坏环境,而且助长奢华、攀比的不良习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祭奠风俗也在发生着新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用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是对逝者真正意义上的纪念和尊重,也是对社会文明新风的弘扬。如今,一些地方还出现网络纪念、植树祭扫等广被人接受的祭奠形式,不禁令人叫好。讨论有争议的风俗小 提 示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像重阳节这样的优良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素材:五个即将消失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个风俗,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能说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风俗有什么意义吗 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正是对这一传统美德的传承。国家将重阳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点明重阳节是一个值得保护的节日,又告诉人们要延续这一节日的优良风俗。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素材:重阳节有哪些风俗从古至今,有很多以“重阳”为主题的诗词歌赋。大家分头收集,开个重阳诗会吧!重 阳唐代: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主题归纳这首词通过咏赞战地秋色,表达了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现了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词人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九日五首·其一唐代: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登高望远摆敬老宴遍插茱萸赏菊辞青重阳节猜灯谜贴年画抓周关注被人们遗忘的优良风俗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七月七,来乞巧,牛郞织女会鹊桥。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关注传统的优良风俗素材:一首歌让你记住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课堂总结我国各地有不少奇妙的节日风俗,这些风俗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应该加以淘汰或者变革,而一些优良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朝闻天下]文明绿色祭扫让清明更清朗.wmv “天价彩礼”引发血案!.wmv 一首歌让你记住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wmv 五个即将消失的传统节日.wmv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PPT教学课件(第三课时).ppt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doc 重阳节有哪些风俗.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