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2018-20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进贤县第一初级中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所有内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2018-20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进贤县第一初级中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所有内容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2018-20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进贤县第一初级中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所有内容
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2.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非常惊讶。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因为她的这个动作,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的高分。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4.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再见了,奥地利50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
B.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C.蟋蟀在青草中快乐地弹琴。
D.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
②我国绿色食品行业民展也很快,日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了389种绿色食品。
③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
④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阅卷人 二、名著导读
得分
6.(2017八上·大冶月考)名著阅读。
(1)《昆虫记》是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处处洋溢着   ,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书中介绍的昆虫充满了人性,如   就像是昆虫世界里的“吝啬鬼”。
(2)《红星照耀中国》中,埃德加·斯诺坐火车从北京出发,途经   (“第一个目的地”),在会见杨虎城之后前往延安。在本书的第二编“去红都的路”上,斯诺见到了被蒋介石悬赏八万元的中共高官   ,他为斯诺起草了一个旅程计划。面对这个九十二天的旅程,斯诺内心有所保留,觉得时间太长了。
阅卷人 三、诗歌鉴赏
得分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对这首词中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尘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诗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愁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楚动人。
C.全词富于想象,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阅卷人 四、文言文阅读
得分
8.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肢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有删改)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吴既赦越   
③与百姓同其劳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女忘会稽之耻邪?
(4)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的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这个成语是   。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阅卷人 五、默写
得分
9.名句名篇默写
(1)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    。
    ,    。
阅卷人 六、现代文阅读
得分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棱角屠呦呦
王肖潇 李璐云
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1945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春,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一番话。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有删改)
(1)请说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阅读全文,试着说出屠呦呦的“棱角”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赏析句子。
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4)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价,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5)读了本文,你能说说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吗?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守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觉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上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的,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拴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答话,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地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再给孩子们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阅读文章②一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高潮: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4)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卷人 七、写作题
得分
12.真挚的情感是可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 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
请以“生命中_______是可贵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近字字形辨析;梦回繁华
【解析】【分析】考查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A瀚林—翰林;
B遒劲(jìn)的正确读音是(qiú jìng);
D纤夫(xiān)的正确读音是(qiàn fū)。
故答案为:C。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列夫·托尔斯泰
【解析】【分析】A项,“万象更新”的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在这里用错了对象。
B项,“家徒四壁”形容家中十分贫穷,空无所有。
C项,“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D项,“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答题时应注意,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要注意成语的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分清使用范围、明确对象、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万象更新”应改为焕然一新。
3.【答案】D
【知识点】“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成分残缺;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A项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项句子不合逻辑,前后不一致;C项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4.【答案】C
【知识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拟人;排比
【解析】【分析】C是拟人修辞手法。ABD三项都是排比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首先要知道修辞有哪些,如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另外还要知道各种修辞的特点及其作用,并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和赏析。
5.【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背影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这类试题综合考查了我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回答时要抓住语句中的标志词、使语言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探明语序内在的逻辑性。解题思路: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的诠释——闰际——我国。
【点评】这类试题综合考查了我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判断能力。
6.【答案】(1)对生命的尊重;杨柳天牛
(2)西安;周恩来
【知识点】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了解作者:可以从“名、时、地、评、作”这几个方面识记,外国作家要重点识记国别。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写作手法、作品特点、主题意义等。本题根据对作品的了解和识记作答。
(2)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名著的文学常识、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忆。本题依据自己的识记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对生命的尊重;杨柳天牛
(2)西安;周恩来
【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昆虫记》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昆虫记》是一部世界级科普名著,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作者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处处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于是昆虫充满了人性,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最主要的原因。
(2)本题考查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主要细节的了解情况。《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者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在那里会见了周恩来总理。
7.【答案】(1)B
(2)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分析四个选项:
A.解说正确。
B.“日晚倦梳头”意思是:懒于梳头。
C.解说正确。
D.解说正确。
(2)分析四个选项:
A.分析正确。
B.这首词主要是写“愁”。
C.分析正确。
D.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1)B。
(2)B。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8.【答案】(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犯错误;赦免;劳动
(3)①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力量与该国匹敌的国家和外在隐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②你忘记了在会稽山上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
(5)略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甲文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年代:战国。乙文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年代:西汉。(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句子意思是:舜从田间被尧起用。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过:犯错误。劳:劳动。(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亡:灭亡。女:通“汝”,你。(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5)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实际表明态度。在现实社会中,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和“卧薪尝胆”的故事,不断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肩负起家富国兴的大任,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一流强国而奋斗不息。
故答案为:(1)舜/发于/畎亩之中(2)犯错误;赦免; 劳动(3)①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力量与该国匹敌的国家和外在隐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②你忘记了在会稽山上的耻辱了吗?(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5)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5)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理解。
9.【答案】(1)乱花渐欲迷人眼
(2)枯藤老树昏鸦
(3)随风直到夜郎西
(4)似曾相识燕归来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钱塘湖春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藤、鸦、郎、犹、隔,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0.【答案】(1)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朴实的性格特点。
(2)①不善交际,直率,喜欢讲真话,不会拍马。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顾及人情和面子。②做事不拖泥带水,不啰嗦。与人沟通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③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
(3)“极度的认真”的“极度”,说明了屠呦呦对科学的认真程度。“总算查到了”中的“总算”,说明屠呦呦只有查到了资料的原始出处,才肯罢休的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词语,准确揭示了屠呦呦对工作的极度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4)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引得自然灵活,这些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鲜活的屠呦呦。
(5)①对科学的痴迷、执着不休。中学时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医学院学的是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的生物药学;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坚韧不拔。②勤奋刻苦。大学期间,学习勤奋;研究期间,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野外采集样本。③不追逐名利,一心一意地钻研工作,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知识点】美丽的颜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文段的作用一般要结合所写内容回答,“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院士,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三个“不是……只是”既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的性格特点。
⑵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答题关键词“棱角”,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她是一位有个性的科学家”这一部分,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屠呦呦“不善交际”,“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答案。
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写她的工作态度“认真”用“极度”来修饰,突出程度之深。一个数据非要查到它的出处,“总算”,说明屠呦呦对待这一个数据的认真科学态度。
⑷为了更好地突出屠呦呦的形象,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是对原有内容的有效补充,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⑸答题区间在文章中间“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落选院士”两个片段中,提取的关键语句:“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好在屠呦呦秉性坚强,对院士评选一事并无多言。今年修改的院士评选规则规定,年龄超过70岁的只能参加1次评选,她现在已经85岁,不会再参评。她虽然不是院士,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她终其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然后再提炼概括。
故答案为:⑴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朴实的性格特点。
⑵①不善交际,直率,喜欢讲真话,不会拍马。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顾及人情和面子。②做事不拖泥带水,不啰嗦。与人沟通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③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
⑶“极度的认真”的“极度”,说明了屠呦呦对科学的认真程度。“总算查到了”中的“总算”,说明屠呦呦只有查到了资料的原始出处,才肯罢休的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词语,准确揭示了屠呦呦对工作的极度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⑷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引得自然灵活,这些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鲜活的屠呦呦。
⑸①对科学的痴迷、执着不休。中学时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医学院学的是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的生物药学;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坚韧不拔。②勤奋刻苦。大学期间,学习勤奋;研究期间,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野外采集样本。③不追逐名利,一心一意地钻研工作,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点评】(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要结合语境及任务的特点分析。
(2)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从文中筛选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可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4)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表达的能力。要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作出个性化表述。
11.【答案】(1)老葛和妻子拼力拉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老葛跳到河里,横坐在树上用锯子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的来势之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做铺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忧的心情,使老葛的性格更加鲜明。
(3)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葛看到桃树枝堵住桥洞口的震惊,表现出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校长先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老葛会提上课的要求;随之理解了老葛的心情,被老葛的举动深深打动;最后对老葛充满敬意,毕竟像老葛这样全心全意为教育的人太少了。
(4)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日守桥、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②具有深层含义,暗含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美丽的颜色;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记叙文的六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最能打动读者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本文中,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最能体现他舍己为人、一心关心教育的品质,应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发展部分应在开端和高潮之间,在文章中应为: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部分。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为小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为: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画线句子的作用为:交待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及心理变化的分析。①赏析句子时的格式为:此句运用了xx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生动的写出了(浅层意思),表达了(深层意思),根据此题的深层和浅层意思即可回答人物性格。此句运用了心理描写,浅层意思是:老葛看到桃树卡在洞口时内心的震惊与担心;深层意思是:表现出形势的危急,以及老葛准确的预见性和强烈的责任心。②题目要求是回答心理变化,我们最少要分析出两种心理。“愣”表现的出乎意料;“紧紧”“慢慢”“湿润”表现的是感动。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③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④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本文的题目的作用:“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守桥”概括了文章中老葛在洪水中奋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主人公老葛守住了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守住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同时,也守住了内心这座“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尊重与热爱。
故答案为:(1)①老葛和妻子拼力拉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②老葛跳到河里,横坐在树上用锯子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的来势之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做铺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忧的心情,使老葛的性格更加鲜明;
(3)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葛看到桃树枝堵住桥洞口的震惊,表现出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校长先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老葛会提上课的要求;随之理解了老葛的心情,被老葛的举动深深打动;最后对老葛充满敬意,毕竟像老葛这样全心全意为教育的人太少了;
(4)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日守桥、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②具有深层含义,暗含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点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12.【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散文;昆明的雨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以“生命中……是可贵的”为题目。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所提供的选择范围和提示的情境,抓住关键信息,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有关文章体裁,或暗示作文中心、感情,或框定了选材范围,或明确了填词拟题的要求。文章提示的关键词:亲情、友情、师生情;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 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要根据语言标志准确定位作文的文体,记叙文或散文容易把握,也可以尝试议论文。
【点评】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以“生命中……是可贵的”为题目。从提示语中真挚的情感、 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 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等几方面审题立意,确定横线上的词语。词语才是文章的关键,这正是作文的重心所在,抓住这个重心选材立意,作文就不会偏题。要注意选词补题的要求,可从提示语中的关键词中选择一个词语;在提供的词语后面打上省略号,说明你可用提供的词语,也可自选词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2018-2019学年上学期八年级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进贤县第一初级中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所有内容
语文考试
考试时间:* *分钟 满分:* *分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汴梁(biàn) 绢本(juān) 瀚林(hàn) 田畴(chóu)
B.衣冠(guān) 遒劲(jìn) 摄取(shè) 桅竿(wéi)
C.擅长(shàn) 料峭(qiào) 踏青(tà) 簇拥(cù)
D.枢杻(shū) 沉檀(tán) 纤夫(xiān) 岔道(chà)
【答案】C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音近字字形辨析;梦回繁华
【解析】【分析】考查对字音和字形的识记。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避免混淆。
A瀚林—翰林;
B遒劲(jìn)的正确读音是(qiú jìng);
D纤夫(xiān)的正确读音是(qiàn fū)。
故答案为:C。
【点评】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2.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望文生义;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列夫·托尔斯泰
【解析】【分析】A项,“万象更新”的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在这里用错了对象。
B项,“家徒四壁”形容家中十分贫穷,空无所有。
C项,“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D项,“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答题时应注意,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要注意成语的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分清使用范围、明确对象、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万象更新”应改为焕然一新。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非常惊讶。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因为她的这个动作,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的高分。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答案】D
【知识点】“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成分残缺;不合逻辑
【解析】【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A项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B项句子不合逻辑,前后不一致;C项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修改句子一定不能改变句子原意,且要做最小幅度的修改。
4.下面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再见了,奥地利50先令钞票上的弗洛伊德。再见了,塞尚和你的苹果。再见了,阿波罗和亚历山大大帝。
B.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C.蟋蟀在青草中快乐地弹琴。
D.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
【答案】C
【知识点】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拟人;排比
【解析】【分析】C是拟人修辞手法。ABD三项都是排比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修辞是增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首先要知道修辞有哪些,如比喻 拟人 夸张 反问 设问 排比等,另外还要知道各种修辞的特点及其作用,并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和赏析。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
②我国绿色食品行业民展也很快,日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了389种绿色食品。
③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
④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答案】C
【知识点】句子排序;背影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这类试题综合考查了我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回答时要抓住语句中的标志词、使语言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探明语序内在的逻辑性。解题思路: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的诠释——闰际——我国。
【点评】这类试题综合考查了我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判断能力。
阅卷人 二、名著导读
得分
6.(2017八上·大冶月考)名著阅读。
(1)《昆虫记》是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处处洋溢着   ,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书中介绍的昆虫充满了人性,如   就像是昆虫世界里的“吝啬鬼”。
(2)《红星照耀中国》中,埃德加·斯诺坐火车从北京出发,途经   (“第一个目的地”),在会见杨虎城之后前往延安。在本书的第二编“去红都的路”上,斯诺见到了被蒋介石悬赏八万元的中共高官   ,他为斯诺起草了一个旅程计划。面对这个九十二天的旅程,斯诺内心有所保留,觉得时间太长了。
【答案】(1)对生命的尊重;杨柳天牛
(2)西安;周恩来
【知识点】昆虫记;红星照耀中国;作品的经典情节
【解析】【分析】(1)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了解作者:可以从“名、时、地、评、作”这几个方面识记,外国作家要重点识记国别。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写作手法、作品特点、主题意义等。本题根据对作品的了解和识记作答。
(2)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名著的文学常识、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及历史意义等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忆。本题依据自己的识记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1)对生命的尊重;杨柳天牛
(2)西安;周恩来
【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昆虫记》的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昆虫记》是一部世界级科普名著,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作者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处处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尊重,于是昆虫充满了人性,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也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最主要的原因。
(2)本题考查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主要细节的了解情况。《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这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作者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在那里会见了周恩来总理。
阅卷人 三、诗歌鉴赏
得分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对这首词中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风住尘香花已尽”,说盛开的花朵因受狂风的摧残已委身于尘土;“尘香”即后来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意思。
B.“日晚倦梳头”,说的是日色已高,倦意难消,强打精神梳妆打扮。
C.“物是人非事事休”,说的是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事事”,如国破家亡、夫死等。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诗人心中无比深重的愁苦。“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2)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直接写愁情的深重,下片婉转地从欲遣愁泄忧而不能的角度,进一步表现愁情深重。
B.这首词集中抒写离情别绪,主题鲜明,凄楚动人。
C.全词富于想象,化无影无形的愁绪为有重量的实体,造意新奇,极富创意。
D.全词格调十分凄苦忧伤,体现了浅显而又凝练、含蓄而不深涩的艺术风格。
【答案】(1)B
(2)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分析四个选项:
A.解说正确。
B.“日晚倦梳头”意思是:懒于梳头。
C.解说正确。
D.解说正确。
(2)分析四个选项:
A.分析正确。
B.这首词主要是写“愁”。
C.分析正确。
D.分析正确。
故答案为:(1)B。
(2)B。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阅卷人 四、文言文阅读
得分
8.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肢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有删改)
(1)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舜 发 于 畎 亩 之 中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吴既赦越   
③与百姓同其劳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女忘会稽之耻邪?
(4)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的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这个成语是   。
(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案】(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犯错误;赦免;劳动
(3)①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力量与该国匹敌的国家和外在隐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②你忘记了在会稽山上的耻辱了吗?
(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
(5)略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甲文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年代:战国。乙文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年代:西汉。(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句子意思是:舜从田间被尧起用。断为:舜/发于/畎亩之中。(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过:犯错误。劳:劳动。(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亡:灭亡。女:通“汝”,你。(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5)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联系实际表明态度。在现实社会中,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和“卧薪尝胆”的故事,不断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肩负起家富国兴的大任,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一流强国而奋斗不息。
故答案为:(1)舜/发于/畎亩之中(2)犯错误;赦免; 劳动(3)①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力量与该国匹敌的国家和外在隐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②你忘记了在会稽山上的耻辱了吗?(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卧薪尝胆(5)略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4)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5)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理解。
阅卷人 五、默写
得分
9.名句名篇默写
(1)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    。
    ,    。
【答案】(1)乱花渐欲迷人眼
(2)枯藤老树昏鸦
(3)随风直到夜郎西
(4)似曾相识燕归来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知识点】一般型默写;钱塘湖春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分析】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是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比如本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藤、鸦、郎、犹、隔,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阅卷人 六、现代文阅读
得分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棱角屠呦呦
王肖潇 李璐云
痴迷科学,执着不休,这固然是屠呦呦的性情之一,但她还有更多面: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
屠呦呦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她是一个殷实之家的掌上明珠。当父亲以《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其取名时,便已注定了屠呦呦与青蒿的缘分。
1945年,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被迫暂停学业。那时得此病,能活下来实属不易,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也就在这时,屠呦呦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1年春,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生物药学。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后来在实习期间跟从生药学家楼之岑学习,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医科学院)工作。
当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研究人员戴个棉纱口罩,连如今的雾霾都防不了,更别提各种有毒物质了”。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姜廷良告诉记者,“没有待过实验室的人不会明白,成百上千次反复的尝试有多么枯燥、寂寞,没有非凡的毅力,不可能战胜那些失败的恐惧和迷茫,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果。”
张大庆认为,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姜廷良说,“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效实中学北京校友会的会长陶瑜瑾告诉记者,“只有在谈到科研工作的时候,她才会滔滔不绝,但说到其他话题,她就很少发表看法。”令陶瑜瑾印象深刻的是屠呦呦曾对他说过的一番话:“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陶瑜瑾记得,那是在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那天晚上,他给屠呦呦打电话道喜。屠呦呦很平静,诚恳地表达了谢意,并说了上述这一番话。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27期,有删改)
(1)请说出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2)阅读全文,试着说出屠呦呦的“棱角”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赏析句子。
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
(4)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价,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5)读了本文,你能说说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吗?
【答案】(1)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朴实的性格特点。
(2)①不善交际,直率,喜欢讲真话,不会拍马。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顾及人情和面子。②做事不拖泥带水,不啰嗦。与人沟通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③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
(3)“极度的认真”的“极度”,说明了屠呦呦对科学的认真程度。“总算查到了”中的“总算”,说明屠呦呦只有查到了资料的原始出处,才肯罢休的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词语,准确揭示了屠呦呦对工作的极度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4)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引得自然灵活,这些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鲜活的屠呦呦。
(5)①对科学的痴迷、执着不休。中学时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医学院学的是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的生物药学;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坚韧不拔。②勤奋刻苦。大学期间,学习勤奋;研究期间,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野外采集样本。③不追逐名利,一心一意地钻研工作,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知识点】美丽的颜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文段的作用一般要结合所写内容回答,“她不是海归,只是本土的、中国式的学者;不是院士,只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不是完人,只是一个耿直的知识女性。”三个“不是……只是”既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的性格特点。
⑵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答题关键词“棱角”,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她是一位有个性的科学家”这一部分,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屠呦呦“不善交际”,“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是一位很有个性的科学家,这种耿直的性格也形成了她不啰嗦、做事果断的风格,“我们之间的沟通往往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有时候我问她一个数据,结果她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她总算查到了原始出处,这才告诉我具体数据。”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答案。
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形象生动”“突出”等。本题“她的耿直在工作上表现为极度的认真”写她的工作态度“认真”用“极度”来修饰,突出程度之深。一个数据非要查到它的出处,“总算”,说明屠呦呦对待这一个数据的认真科学态度。
⑷为了更好地突出屠呦呦的形象,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是对原有内容的有效补充,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⑸答题区间在文章中间“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落选院士”两个片段中,提取的关键语句:“大学期间,屠呦呦学习非常勤奋,在大课上表现优异。”“一开始,屠呦呦从事的是中药生药和炮制研究。在实验室工作之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在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屠呦呦真可以称得上是坚韧不拔。”“好在屠呦呦秉性坚强,对院士评选一事并无多言。今年修改的院士评选规则规定,年龄超过70岁的只能参加1次评选,她现在已经85岁,不会再参评。她虽然不是院士,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她终其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然后再提炼概括。
故答案为:⑴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交代了屠呦呦平凡的身份,又突出了她朴实的性格特点。
⑵①不善交际,直率,喜欢讲真话,不会拍马。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顾及人情和面子。②做事不拖泥带水,不啰嗦。与人沟通非常简单直接,有事说事,说完就了。③极度认真。对一些数据,要查到原始出处,才肯告诉别人具体数据。
⑶“极度的认真”的“极度”,说明了屠呦呦对科学的认真程度。“总算查到了”中的“总算”,说明屠呦呦只有查到了资料的原始出处,才肯罢休的认真的科学态度。这些词语,准确揭示了屠呦呦对工作的极度认真和负责的态度。
⑷文章多处引用别人对屠呦呦的评论原话,引得自然灵活,这些话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屠呦呦的工作作风和性格特点,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鲜活的屠呦呦。
⑸①对科学的痴迷、执着不休。中学时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北京医学院学的是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的生物药学;做青蒿素研究的时候,坚韧不拔。②勤奋刻苦。大学期间,学习勤奋;研究期间,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野外采集样本。③不追逐名利,一心一意地钻研工作,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蒿素事业。
【点评】(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的能力。要结合语境及任务的特点分析。
(2)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从文中筛选关键语句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可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
(4)本题考查重要情节的分析理解能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表达的能力。要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作出个性化表述。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守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觉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上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的,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拴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答话,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地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再给孩子们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1)阅读文章②一⑧段,概括补充“守桥”的情节。
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
发展:   
高潮:   
结尾: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
(4)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老葛和妻子拼力拉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老葛跳到河里,横坐在树上用锯子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的来势之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做铺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忧的心情,使老葛的性格更加鲜明。
(3)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葛看到桃树枝堵住桥洞口的震惊,表现出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校长先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老葛会提上课的要求;随之理解了老葛的心情,被老葛的举动深深打动;最后对老葛充满敬意,毕竟像老葛这样全心全意为教育的人太少了。
(4)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日守桥、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②具有深层含义,暗含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美丽的颜色;心理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记叙文的六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最能打动读者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本文中,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锯子锯树,最能体现他舍己为人、一心关心教育的品质,应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发展部分应在开端和高潮之间,在文章中应为:老葛拉不动卡在桥洞口桃树,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石桥危在旦夕部分。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本文为小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为: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画线句子的作用为:交待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及心理变化的分析。①赏析句子时的格式为:此句运用了xx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生动的写出了(浅层意思),表达了(深层意思),根据此题的深层和浅层意思即可回答人物性格。此句运用了心理描写,浅层意思是:老葛看到桃树卡在洞口时内心的震惊与担心;深层意思是:表现出形势的危急,以及老葛准确的预见性和强烈的责任心。②题目要求是回答心理变化,我们最少要分析出两种心理。“愣”表现的出乎意料;“紧紧”“慢慢”“湿润”表现的是感动。
(4)本题考查题目的作用。题目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③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④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本文的题目的作用:“守桥”是主人公老葛退休后义务承担起来的“工作”,“守桥”概括了文章中老葛在洪水中奋力守桥这一主要情节。主人公老葛守住了学校门前河上的小桥,守住了孩子们上学的路,同时,也守住了内心这座“教书育人”的“桥”,表现出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无限尊重与热爱。
故答案为:(1)①老葛和妻子拼力拉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②老葛跳到河里,横坐在树上用锯子锯卡在桥洞口的大桃树;
(2)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的来势之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做铺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忧的心情,使老葛的性格更加鲜明;
(3)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葛看到桃树枝堵住桥洞口的震惊,表现出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校长先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老葛会提上课的要求;随之理解了老葛的心情,被老葛的举动深深打动;最后对老葛充满敬意,毕竟像老葛这样全心全意为教育的人太少了;
(4)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日守桥、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②具有深层含义,暗含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点评】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阅卷人 七、写作题
得分
12.真挚的情感是可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 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
请以“生命中_______是可贵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略
【知识点】记叙文;半命题作文;散文;昆明的雨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以“生命中……是可贵的”为题目。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所提供的选择范围和提示的情境,抓住关键信息,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有关文章体裁,或暗示作文中心、感情,或框定了选材范围,或明确了填词拟题的要求。文章提示的关键词:亲情、友情、师生情;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善良、执着、勤劳; 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叮咛。要根据语言标志准确定位作文的文体,记叙文或散文容易把握,也可以尝试议论文。
【点评】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以“生命中……是可贵的”为题目。从提示语中真挚的情感、 美好的品德是可贵的、 幸福的点滴是可贵的等几方面审题立意,确定横线上的词语。词语才是文章的关键,这正是作文的重心所在,抓住这个重心选材立意,作文就不会偏题。要注意选词补题的要求,可从提示语中的关键词中选择一个词语;在提供的词语后面打上省略号,说明你可用提供的词语,也可自选词语。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