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

资源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1
朝代顺序简表
朝代(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民族 建立方式
隋朝 581-618 隋文帝·杨坚 长安 汉族 外戚篡权
唐朝 618-907 唐高祖·李渊 长安 汉族
五代十国 907-960
北宋 960-1127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开封) 汉族 陈桥兵变
辽 10世纪初-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契丹族
西夏 11世纪前期-1227 元昊 兴庆(银川) 党项族
金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会宁 女真族
南宋 1127-1276 宋高宗·赵构 临安(杭州) 汉族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北京) 蒙古族
明朝 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 应天府(南京) 明成祖 迁都北京 汉族 农民起义
清朝 1636-1912 皇太极 北京 满洲族
时代/时期特征
1、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社会变化(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6
对外关系与经贸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政府向唐朝派出“遣唐使”。
(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为了去日本弘扬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唐与新罗(朝鲜半岛)的交往: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对新罗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与天竺(印度)的交往
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的僧人玄奘,西行天竺(今印度)学习佛法。玄奘的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文明互鉴
朝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海陆交通发达。
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宋朝
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2.交通路线:以海路为主。
3.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①北方民族政权对峙,陆上丝绸交通受阻。
②宋朝商业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置市舶司,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
元朝
1、对外交往史实: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来到中国。成书《马可·波罗行纪》
2、陆路交通:修建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3、海上交通:范围已有更大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影响:陆海交通的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交流与发展。
明朝
郑和下西洋
(1)目的:“示中国富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根本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2)郑和七下西洋的条件:
①经济基础: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根本条件)
②科技支撑: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指南针),地理知识丰富
③统治者的支持:明成祖的支持
④个人能力:郑和个人的素质
(3)概况①时间:1405~1433年;②次数:七次;③到达范围: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④特点: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航程远(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4)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相关史实: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性质: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5)评价: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明中期),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遭遇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买通地方官员,在澳门上岸,擅自搭棚建房,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明政府在澳门设置了守澳官,宣示了对澳门地区的主权。
清朝
1.抗击外来侵略:康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对外贸易机构:广州十三行)
(1)表现:①顺治:“禁海令”;强迫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
②康熙:开放宁波、漳州(福建)等地进行四口贸易,相对宽松
③乾隆: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设广州十三行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原因)
②清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交流
③清朝统治者防止西方殖民者侵犯领土主权,也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会危及自己统治。
影响:
积极:对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历代对外关系的启示
1.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地位;
2.开放则国兴,闭关则落后。
3.要顺应时代潮流,走改革开放之路
4.要加强同外国的交往,加强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4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专题
隋朝经济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唐朝 原因:曲辕犁和筒车 纺织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 陶瓷业:青瓷、白瓷、唐三彩 长安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会。
宋朝 粮食作物 ①复种技术、秧马、占城稻②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 (即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表现) 经济作物:茶叶和棉花 纺织业:棉纺织—海南岛先进棉纺工具 制瓷业:五大名窑:定窑(娃娃枕)和官窑 、钧窑、汝窑、哥窑 南宋蒋祈《陶记》 瓷都:景德镇—南宋时,成为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①明州、泉州、广州大商港; ②开封建有世界现存最早船坞 特点:规模大、设计科学、配备指南针 ①市突破了时空限制(早市、晚市;空间,街铺) ②世界最早纸币—北宋四川交子; 南宋官方发行—会子; ④海外贸易: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 ⑤经济格局变化/经济现象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明朝 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①全国性商业城市,南京、背京 ②出现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 推行垦荒政策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药材 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 雇佣劳动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表现:①商业网 ②工商业市镇: 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③商业大都市: 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④商帮—晋商(票号)、徽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①东汉后期开始,江南地区经济逐步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从唐朝中期开始(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后完成南移。(“国家根本,仰给江南”,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生产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⑤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3.启示:①要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革新,重视科技的发展。②要采取积极发展经济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④要重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统治者的重视:政策支持、轻徭薄赋等
生产技术的提高
生产工具的改进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社会生活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兼容并包,
具有开放性(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事的社会活动较多)
包容性(体现在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上)
表现: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尚武风气盛行
宋朝—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表现:娱乐兼商业场所—瓦子(内部设有专供演出圈子:勾栏)
宋元戏剧—主要指杂剧—形成于宋代,兴盛于元朝,流行全国在元统一南北后
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了垦荒政策,扩大了耕地面积;推广了高产的农作物;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概况: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积极影响:增加了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4、消极影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7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宋元时期的主要科技
明朝的科技名著
1.李时珍: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宋应星:科技巨著《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徐光启:农业著作《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明朝的建筑成就
明长城
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被动防御政策)
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作用:是一个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4.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北京城
概况:1406~1420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构成: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体现了皇权至上),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也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文学艺术
内容
唐朝 唐诗 李 白:尊称“诗仙”—昂扬进取、浪漫情怀 杜 甫:尊称“诗圣”—淳朴厚重、悲愤凄婉,其诗被称为“诗史” 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书法 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碑铭》
绘画 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人称“画圣”《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神态各异,神形兼备《步辇图》(民族关系融洽)
宋朝 宋词 北宋苏轼—豪放飘逸,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引人入胜、激发情感 两宋之交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前写夫妇感情,后反映战乱带来灾难,抒发忧患 南宋辛弃疾—豪放,词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史书 司马光:编年体《资治通鉴》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记述内容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元朝 元曲 关汉卿《窦娥冤》
明朝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施耐庵《水 浒 传》,以官逼民为主题,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采用白话文描写 吴承恩《西 游 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其他 书法的董其昌,绘画的徐渭 ; 地理学与文学著作《徐霞客游记》
清朝 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1、地位:清代小说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世界文化宝库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2、主题:通过贾宝玉和林带与的爱情故事,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
绘画 扬州八怪
戏曲 1、昆曲:作品—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2、京剧(皮黄戏):①背景乾隆帝80岁寿辰,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发端的标志事件) ②形成于道光年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5
民族关系与边疆
民族关系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2、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①战争:唐太宗击败东西突厥
②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③和亲: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赤德祖赞)
④册封:唐玄宗册封渤海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⑤会盟:唐穆宗长庆会盟(唐蕃会盟)
宋朝的民族关系
1、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和为主流。
2、史实: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绍兴议和)
澶渊之盟:
1、内容:①辽宋议和,辽军撤回 ②北宋给辽岁币;③北宋与辽约为兄弟之国 ④在边境开设榷场
2、评价: 消极: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积极:①议和带来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使边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西夏与北宋的战和:
战:元昊称帝后,多次率军队攻打北宋,双方都遭到很大损耗。
和:后来双方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金与南宋的战和:
战:岳飞抗金,组建岳家军收复许多失地;取得郾城大捷。但是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和:宋金和议(“绍兴和议”),①南宋向金称臣;②南宋给金岁币;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评价:消极:①割地、称臣体现了和约的不平等②“岁币”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
积极:①南宋与金对峙,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②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元朝:边疆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清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几种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①平定叛乱②设置机构③册封等
主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一览表
政权 时间 民族 都城 建立者 主要事迹
辽 10世纪初 契丹族 上京 耶律阿保机 “澶渊之盟”胜利,宋给辽岁币(影响)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兴庆府 元昊 宋夏议和,边界贸易兴旺—“榷场”
金 1115年 女真族 上京会宁 完颜阿骨打 灭北宋“靖康之耻”
蒙古 1206年 蒙古族 / 铁木真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后金 1616年 满族\女真 盛京 努尔哈赤 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入关
边疆管理
朝代 史实(措施/事件) 方式 意义
台湾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设置机构 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明清 郑成功收复台湾 战争(反抗侵略) 是一场反侵略战争,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清朝 1683年康熙进攻台湾,统一台湾 战争(武力统一) 台湾府设置的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684年康熙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设置机构
1885年(光绪)台湾建省 设置机构
西藏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唐朝和吐蕃会盟 和亲、会盟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加强了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吐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元朝 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地区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设置机构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清朝 1653年顺治册封达赖喇嘛 1713年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册封 从此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1751年乾隆设立噶厦 设置机构 有效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颁布法律 建立体制
新疆 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 出使、友好交往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和文化交流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 设置机构 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唐朝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设置机构
元朝 北庭都元帅府 设置机构 加强对西域(新疆)的管理
清朝 康熙平定准噶尔(噶尔丹)叛乱 战争 稳定西北部边疆地区, 加强中央对新疆的管辖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战争 设置机构
乾隆安置土尔扈特部 安抚
东北 唐朝 玄宗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册封
元朝 辽阳行省 设置机构
清朝 康熙:战争: 雅克萨之战 条约:《尼布楚条约》 内容: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战争(反抗侵略) 与签订条约 抵抗了外来侵略, 捍卫了国家主权 , 维护了祖国统一和完整。
对边疆地区管辖的作用: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历代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亲、册封、结盟、战争、设管理机构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2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皇帝掌握对军队的调动之权;定期换防,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在中央: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3、在地方: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专横跋扈,加强中央集权。
2、表现: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升进士地位。
3、影响:(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稳定;(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1、中央: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其中山西、山东、河北被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特点:分权制衡)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3.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4.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厂卫”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5.思想上:八股取士。目的:加强思想控制。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政治上: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专制统治。
2.危害: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三)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②担心西方殖民者入侵;担心沿海地区居民与外国勾结威胁自身统治。
2.表现:①“禁海令”②强迫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出海。③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④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3.含义:“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流,而不是绝对禁止
4.影响:①积极: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清政府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认识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要加强同外部的交流。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分专题总复习3
制度创新
三省六部制
隋朝,隋文帝时期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职权及决策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
朝代 内容
隋朝 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特点:公平性。积极影响: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对后世)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宋朝 1、内容:①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 ③进士授官从优且升迁迅速 2、特点:扩大录取范围,形成庞大文官集团;内容注重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意义: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影响)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明朝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目的:加强对思想的控制,巩固统治 3、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4、标准:朱熹的《四书集注》 5、格式\文体:八股文 6、方式:八股取士 7、影响:①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录取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清朝 清朝加强思想、文化领域控制的方式: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 影响: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人才。2.禁锢人们思想言论,阻碍思想、学术的进步
行省制度
1、中央:中书省掌管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2、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