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重难点分析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背景、经过两方面展开叙述。 “背景”这一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文字、图片资料和《课后活动》提供的《蒙古秘史》的相关资料,重点讲述统一蒙古草原的必要性:蒙古各部为了掠夺人口、牲畜和土地等,长期混战不休;金朝也压迫剥削蒙古各部并挑起它们之间的争斗。在这种背景下,结束纷乱战争状态、反抗金朝的压迫,成为蒙古各部人民的共同愿望。 “经过”这一部分,应突出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通过讲述铁木真童年经历,让学生对他的坚强和机敏形成深刻印象。教学中,教师要指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政权为以后的征战和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结合《相关史事》,引导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的政权建设,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标志着蒙古族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蒙古灭西夏与金 关于蒙古灭西夏与金,教材着重讲的是蒙古军队征战的经过。 对于征战的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如下征战方位图进行讲解,重点交代元攻灭西夏与金的征战: 当时,中原地区以及其他一些经济文化较为先进的地区,为什么会被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征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时,除了指出当时被征服地区都处在内部矛盾激化、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统治集团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外,还要重视《相关史事》的阅读,让学生了解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善于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是从元朝的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和统一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叙述的。 “元朝的建立”这一部分,应讲清三点。一是“行汉法”。忽必烈接受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对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行汉法”的措施要点,理解其意义。忽必烈采纳儒臣“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以“治国安民”为方略,政治方面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广开言路、整顿吏治,经济方面注重农桑、鼓励垦荒,这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促进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并最终推动统一大业的完成。二是元朝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三是迁都。1272年定都燕京,改称大都。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大都成为元朝的政治、文化中心。 “元朝统一全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图示进行讲解。 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展开抗元斗争部分,要充分利用《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元朝统一全国,无论从整个中国历史,还是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来看,都应加以肯定。但也必须看到,在元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汉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和压迫。文天祥在抗元失败后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是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两者的角度不同。 “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这一部分教材叙述较少,教师可以从对元朝和对后世发展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首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面,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其次,元朝的统一开创了明清500 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问题解答 1.问题思考 想一想: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元政权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课后活动 (1)这一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这一局面后来是怎样改变的? 这一描述,反映了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蒙古诸部互相征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建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将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按先后顺序排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西夏灭亡、蒙古灭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元朝建立、南宋灭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