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分析

资源简介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重难点分析
  繁华的都市生活
  “繁华的都市生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宋元时期的大都市、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传统节日与习俗三个方面介绍了宋代都市生活的繁华,同时也简要说明了繁华多姿的原因。
  关于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晓宋元时期的代表性城市,还要引导学生知道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关于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教材首先进行了宏观介绍,接着具体介绍了多彩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戏剧欣赏。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城市生活的便利和文化娱乐的丰富多彩两个方面去认识。虽然我们已无法复见宋元都市繁华,但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北宋开封城具体而又典型化的城市风貌,为我们了解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关于传统节日与习俗,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分课内和课外进行学习探究。课内要求学生说出宋朝有哪些重要节日,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日的,这些节日习俗对今天有什么影响。课后可安排学生进一步探究,以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认同。
  本目教学的最后,教师可结合《课后活动》,组织学生探究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宋词和元曲
  宋词、元曲也是本课的重点。后世通常将宋词、元曲与唐诗并称,由此可见宋词、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宋词,教材主要从宋词的总体特点、词的继承与发展和著名词人等几方面进行了介绍。进行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建议教师选取教材介绍的三位著名词人的代表作品,与学生一起品读,分析宋词的总体特点、成因,以及不同词人的词风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词牌格式摹写词,以加深学生对宋词的理解。
  关于元曲,教材主要介绍了元曲的特点和著名杂剧家。元朝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明白如话”,说明其艺术风格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也是元曲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原因之一。教学时,建议以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为例,引导学生了解
  元曲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及语言通俗的艺术风格,让学生明白元曲是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阶段。接着,仍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元曲拥有群众基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元曲四大家”。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关于“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一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深化、拓展教材内容。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北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中时常处于劣势,长期冗兵、冗官、冗费,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等现实问题,使北宋的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他们把目光转向历史,试图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供当世统治者借鉴。这是编纂《资治通鉴》的根本原因。北宋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人才储备。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一批史学家,治学严谨,使该书具有了取材翔实可信、叙事明晰的特点。有关《资治通鉴》的内容和历史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简要的内容介绍和与《史记》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体会《资治通鉴》在中国史学发展进程中独特的地位。

  二、问题解答
  课后活动
  1.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想一想: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贸易繁荣,为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满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长的内在动力。
  2.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