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重难点分析 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重重压迫下,以朱元璋为首的反元队伍先后消灭东南群雄,终于在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本节教学,只需让学生了解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及都城即可。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明朝形势图(1433年)》,向学生补充讲解明朝疆域四至,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明朝疆域的辽阔。 朱元璋强化皇权 朱元璋强化皇权,既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教材从原因、措施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原因”这一部分,教材叙述较少,教师可以从回顾元朝行省制度的利弊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书省、行中书省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导致了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 “措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分析表格,明确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显著特征。 “影响”这一部分,在整理表格、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的结论即可。 科举考试的变化 科举考试的变化,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二是行文格式的变化,要求文体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明朝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一方面,通过科举得到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另一方面,这样的科举考试也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经济的发展 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农业方面,引进新品种;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提升,棉纺织业发展;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甚至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教学中,教师可补充相关图片或材料,引导学生清楚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问题解答 1.问题思考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2.材料研读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3.课后活动 (1)想一想: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举措有什么利弊得失? 利: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明朝改革科举考试,导致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从而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明朝改革科举考试,也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