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乙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
据如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2.(4分)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3.(4分)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4.(4分)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5.(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6.(4分)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7.(4分)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8.(4分)如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9.(4分)据学者研究,古代雅典官员在接受任职资格审查时,需要回答:直系亲属姓名及男性亲属所在村社名称、崇拜的神祇及其圣所所在地、墓葬方位、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下列属于成为古代雅典官员前提条件的是(  )
A.军事才能、宗教信仰 B.道德品质、演说能力
C.丰厚财力、贵族血统 D.本邦籍贯、成年男性
10.(4分)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11.(4分)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12.(4分)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
——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
材料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中央确定我国国防尖端科技的发展,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15分)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材料
1955年12月,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并提出一系列附加条件,但为埃及领导人纳赛尔拒绝。次年6月,苏联提出为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提供无附加条件的贷款。7月,在美英两国先后宣布撤销对阿斯旺水坝的援助后,纳赛尔也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国和法国对埃及这一决定反应非常强烈,决定以军事手段维护两国的利益。8月10日,苏联发表声明,支持埃及将运河国有化的决定。10月29日,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此后,法国进一步走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英国也加快了从殖民地撤离的步伐。
——摘编自王缉思、牛军主编《缔造霸权:冷战时期的美国战略与决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对英国的态度变化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当时西方阵营的影响。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材料
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报告开会情况;批复和批转不少地区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报告,推广开会经验。毛泽东在指导各地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带有方针、政策性的重要指导思想: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年7月以后,由于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许多关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各地都迅速召开这一会议。
——摘编自《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毛泽东督促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2.B。3.D。4.D。5.D。6.D。7.B。8.B。9.D。10.C。11.B。12.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
13.(1)特点:日本:根据材料“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可概括出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根据材料“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可概括出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根据材料“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可概括出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技术主要来源国为欧美;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
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可概括出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根据材料“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可概括出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根据材料“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可概括出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
(2)背景: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从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建立,中国和日本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中国科技基础较差,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基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50年代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等角度分析。
(3)本问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从注重吸收国外新进的技术发展经验,更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注重国家的引导和支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全球化接轨;发展和世界各国良性的外交关系;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技术引进的多元化等角度分析。
故答案为:
(1)特点:日本:颁布法律,加强管理;政府主导和指导技术的引进;逐步放松技术引进的限制;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风险;技术主要来源国为欧美;政府重视和支持技术引进。
中国:政府支持和明确发展科技的方针;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注重对现有先进科技的掌握;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自力更生为主;技术来源国为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注重科技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全面发展。
(2)背景: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建立,中国和日本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阵营;中国科技基础较差,日本拥有先进的科技基础;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在50年代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3)历史经验:注重吸收国外新进的技术发展经验,更要以自力更生为前提;注重国家的引导和支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全球化接轨;发展和世界各国良性的外交关系;注重发展高新技术;注重技术引进的多元化。
14.根据材料“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等信息可概括出现象为虎患的严重与否和官吏治理地方的好坏有关。结合材料时间“东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观点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故答案为:
现象:虎患的严重与否和官吏治理地方的好坏有关。
结论:儒家的“仁政”思想影响东汉的治国理念。
论述: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儒家提倡“仁政”“民本”“天人感应”等主张,材料中的东汉官员因为修德政和实行“仁政”“民本”等思想,虎患得到平息,史书通过联系虎患和官吏的治理来告诫官吏一定要廉洁奉公,为民着想,明显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1)原因:根据材料“但他认为……”及所学荀子的思想派别可知,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根据材料“‘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可知,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根据材料“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可知,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
(2)评价:根据材料“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及所学商鞅变法的影响可知,商鞅的军事改革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后来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由第一问分析可知,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皇权的工具。
故答案为:
(1)原因: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仁义礼治;秦国军队崇尚功利,背离仁义礼仪,违背儒家思想要求;秦军脱离人民群众,最终因无法得到百姓拥护而失败。
(2)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国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后来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商鞅崇尚法治,推崇功利,所建军队成为维护专制皇权的工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16.(1)变化:根据材料“美国、英国意欲资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可概括出从支持英国到反对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目的:从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排挤英法在埃及的势力;维护战后两极格局的力量平衡;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法国进一步走上寻求欧洲联合的道路,英国也加快了从殖民地撤离的步伐”并结合所学从进一步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使得西方阵营出现裂缝,加强了英法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促进了中东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调整了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大国关系;扩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等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
(1)变化:态度:从支持英国到反对英法对埃及发动战争。目的:维护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排挤英法在埃及的势力;维护战后两极格局的力量平衡;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2)影响:进一步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使得西方阵营出现裂缝,加强了英法摆脱美国控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促进了中东地区以及其他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调整了资本主义阵营内的大国关系;扩大了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1)原因:根据材料“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新解放城市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至12月,毛泽东以中央或个人名义发出多份电报,督促各地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可概括出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根据材料“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这个会议是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可概括出充分发挥民主,促进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为了团结各界人民。
(2)意义:根据材料“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一件大事”可概括出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根据材料“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前身,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可概括出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根据材料“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初期组织形式”可概括出有利于发扬民主,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结合所学可概括出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巩固党的统治。
故答案为:
(1)原因:解放战争已经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完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民主,促进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为了团结各界人民。
(2)意义:有利于团结各界人士;有利于促进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有利于发扬民主,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基础;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提高党在人民心中的威望,巩固党的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