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3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二、秦朝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2·海南·高考真题)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2.(2010·全国·高考真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2013·北京·高考真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第二个“□”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 B.秦 C.汉 D.唐4.(2015·上海·高考真题)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5.(2017·浙江·高考真题)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世官制6.(2016·上海·高考真题)《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7.(2014·天津·高考真题)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8.(2012·全国·高考真题)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9.(2015·天津·高考真题)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10.(2013·山东·高考真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11.(2022·山西晋城·二模)200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秦代里耶古城发现的简牍,系秦王朝洞庭郡迁陵县府的文书档案,内容涵括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津渡、邮驿管理、奴隶买卖、司法文书、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学习等相关政令和文书。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严密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统一C.法律制度规定异常繁琐 D.地方官总揽军政财一切大权12.(2022·浙江·模拟预测)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3.(2022·江苏连云港·高二期末)《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立即)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A.公文处理制度严格 B.重视公文书写规范C.文书传送方便快捷 D.法律日益苛急严酷14.(2021·湖南·益阳市箴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20世纪以来,甘肃出土简牍总数达到7万多枚。简牍内容显示秦汉时期的各种簿籍和通行公文系统性很强。簿籍反映出各类机构对文书的书写、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而通行公文涉及人事升迁、任免、调动以及日常管理值班等。这说明秦汉时期A.形成了体系化官僚管理制度 B.构筑了四通八达的邮传系统C.遏制了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 D.建立起文书制下的贵族统治15.(2022·山西·祁县中学高二阶段练习)下图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行的中国古代驿站(负责传递政府文书、运转货物、接待过往官员等)邮票。通过对下图及文字的分析,说明古代邮驿主图为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壁画《驿使图》(边饰为“鸿雁传书”传说中的鸿雁)A.有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淡化 B.主要是为民间通信服务C.方便了物品传递与信息交流 D.带动了城市格局的变化16.(2022·湖南·二模)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 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17.(2020·江苏·模拟预测)《剑桥中国史》认为:秦的统治者称自己为“皇帝”,这个称呼仅仅译作“君主”是远远不足的,……秦宗教中的四位神被称为“帝”,与四个方位相应,由此它也象征着宇宙。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B.“皇帝”权力大于“君主”C.“皇帝”称呼源于宗教 D.“皇帝”称呼具有神化色彩18.(2021·江西·丰城九中高二期中)据记载,商朝出现了我国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有序,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朝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结果 B.受到了孔孟儒学的推动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19.(2022·广东·模拟预测)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20.(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二期末)史载,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不得休息”;朝廷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这体现了当时A.文书行政成为重要治国方式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C.秦始皇具有勤政爱民的作风 D.郡县制度开始创立21.(2022·天津·二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封邦建国”,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分封、行郡县。这反映出商朝至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A.传统等级制度的瓦解 B.财产地域观念的淡化C.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 D.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22.(2022·甘肃·高台县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有人认为,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了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这反映了秦朝A.开始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B.实现了从世官制向流官制转变C.制度的统一不利于民族的团结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3.(2022·湖南·模拟预测)秦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这一规定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障 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 D. 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24.(2022·广西·模拟预测)秦汉时期,朝廷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可下达到最基层的亭、里及黎民百姓。由此可见,秦汉文书政治A.维护了统治政权的长期稳定 B.激发了地方的生产积极性C.有利于地方与中央保持统一 D.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25.(2022·贵州·模拟预测)秦称传递文书的邮递员为“邮人”。《秦律十八种·行书》中对邮人家庭出身、身体状况、品行进行了严格规定:“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此举有利于A.宣传大一统思想 B.提升国家治理效能C.文书档案的保管 D.彰显扶危救困理念26.(2022·云南·昆明二十三中高二期中)秦朝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明确规定“有事请殹(也)。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秦朝还建立起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些措施和规定A.彰显了皇帝工作繁重 B.有利于加强专制皇权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27.(2022·新疆·三模)秦汉时期管理和维护水利设施的是水行政官吏,比如秦汉时期的河是谒者、大司空等,他们或从三公九卿制的官僚体系中分化而来,或从属于国家的官僚体系。这表明A.官僚体系趋于完善 B. 统治者独占水利资源C.政府重视水利建设 D.中原地区生态状况良好28.(2021·辽宁·模拟预测)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这些称谓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29.(2021·福建·晋江市第一中学高二期中)下图为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陈列的木简,木简上的文字是“迁陵以邮行洞庭”。此木简插入公文或信函中,告知邮传人员要从“迁陵县”送到“洞庭郡”。对该邮简认识正确的是A.出土文献/印证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B.出土文献/呈现了秦中央机构决策程序C.实物史料/记录了郡守和县令征收赋税的职责D.实物史料/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30.(2022·陕西宝鸡·三模)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A.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 B.形式主义降低行政效率C.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D.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31.(2016·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军之官者民。”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32.(2017·安徽安庆·高考模拟)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33.(2021·四川泸州·一模)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目的在于统一思想C.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 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34.(2019·贵州毕节·二模)“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A.确立了君权至高无上 B.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C.继承先秦的分封制度 D.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35.(2021·福建·厦门一中模拟预测)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道”。道制是秦汉政府适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风俗的一种制度,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由此可知,道制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B.防止了少数民族的起义和叛乱C.有利于民族制度和文化的延续 D.推动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形成36.(2021·河南·二模)中国古代文官章服采用飞鸟图形,不仅象征其文采,且寓示文官集团实为天子羽翼;武官章服图形使用走兽,不仅象征其猛鸷,且寓示他们实为天子爪牙。中国古代章服的设计意在A.深化君臣一体的政治意识 B.强调等级鲜明的身份制度C.规范文武官员着装行为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7.(2021·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模)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大九州”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秦始皇的这一构想A.有利于中原农耕文明的拓展 B.为秦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C.反映了华夷观的形成与发展 D.推动了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38.(2020·内蒙古·通辽蒙古族中学模拟预测)《秦职官》记载:“自秦惠王以后,嫡称王后,次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美人爵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这可以说明当时秦国A.官僚制度建立 B.礼乐制度崩溃C.宗法制度瓦解 D.中央集权强化39.(2020·江苏·吴江中学模拟预测)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具体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丞相制度的设立说明A.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加强政府的办事能力 D.降低中央决策失误率40.(2020·山东·一模)中国的乡里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西周时乡和里是单独出现的。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在沿袭西周国、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乡和里开始并称,“乡”正式成为乡里基层组织的一级单位;出现了“亭”的设置。该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 新式社会秩序在重构 B. 传统制度遭到遗弃C. 宗法血缘制已经崩溃 D. 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二、非选择题41.(2021·重庆南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2)有学者认为,与西周为代表的早期国家相比,以秦朝为代表的大一统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一统国家的理解。42.(2021·湖北·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王朝统一以前,诸国的文字并不统一,差异较大这给政令的实施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带来诸多不便。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当年便下令“书同文字”,即用简化的秦文“小篆”作为标准的文字推行全国,废除其他六国文字,并由丞相李斯和赵高等人编写小篆字书,规定作为学童必读的书本。另一方面,由于战国以来王权加强,官府事务繁杂,公文数量日渐增多。虽然是经过初步简化的小篆也不易书写而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这样后来在实践中便产生了更易书写的字体,即所谓的“秦隶”。据说在秦统一中国后,有一个叫程邈的人总结群众的创造,向秦始皇奏上“隶书”新体,得到秦始皇的称赞,被作为秦书八体之一。——李伯钦、李肇翔《中国通史》根据以上材料,围绕“统一文字”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23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二、秦朝政治制度】参考答案1.C 【解析】嬴政自称“皇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A项适合“戊戌变法”;B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从西汉武帝开始。2.D 【解析】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3.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文字通读,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由此形成完整的石碑文字。从材料中的“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更汉、晋分裂,至隋灭陈,天下方合为一”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ACD三朝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4.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尉名义上掌管军事,一般是虚职,故A项错误;秦朝皇帝直接任免三公九卿和郡守县令,故B项错误;丞相总揽六部百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D项错误;啬夫是乡一级官吏,职掌听讼、收取赋税,因此选用啬夫的是郡守或县令。故选C。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项错误。6.B 【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白它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故选B项。7.C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8.A 【解析】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故选A项。9.D 【解析】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相矛盾。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10.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地削弱。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与统一的斗争,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的占据上风。从体制上看,经历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省制的转变,也能说明这一点,故选A项。明清时期更多的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因此B错误;C错误,宰相虽然被分权,但是并未推出权力中心;D项明显错误。1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秦代的竹简涉及文书、政令,内容涵括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津渡、邮驿管理、奴隶买卖、司法文书、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学习等,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代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严密,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统一,排除B项;材料涉及法律制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秦代实行中央集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各项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12.A 【解析】根据“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可得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权力分配方式,实现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A项正确;B项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专制政治”并不属于积极方面,排除C项;D项与秦始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传送命书及标明急字的文书应立即传送,否则会以律论之,反映出当时公文处理制度严格,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文书写规范、文书传送方便快捷以及法律日益苛急严酷等相关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14.A 【解析】材料以簿籍和公文的系统性来体现体系化,以“人事升迁、任免、调动以及日常管理值班”体现出官僚管理,说明形成了体系化官僚管理制度,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秦朝建立起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排除D。故选A项。15.C 【解析】材料中驿站有运转货物的功能,且图中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而“鸿雁传书”指通信,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由此可知,古代邮驿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C项正确;古代的邮驿与区域经济差异没有关系,排除A项;古代邮驿制度主要为官方军事信息交流服务,排除B项;交通的改善,带动了城市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16.A 【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虽然主张分封制的有包括丞相王绾在内的众多官员,但廷尉李斯从现实出发,陈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最终被采纳,体现了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排除B项;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7.D 【解析】秦宗教中的四位神被称为“帝”,可见“皇帝”这个称呼具有神化色彩,故选D项;AB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称自己为“皇帝”,“皇帝”称呼并非源于宗教,排除C项。18.C 【解析】由材料“秦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邮驿法--《秦邮律》,唐朝邮驿规模空前、管理严格,突出官办性质,元朝将宋时创设的急递铺作为办理中央官衙文书传递的常设机构”可知古代邮驿制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邮驿制度的发展与孔孟儒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邮驿制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体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郡县制;“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表明秦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大交融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得不出是分化事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官员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0.A 【解析】题干信息“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表明文书批阅和传递在国家行政中的作用,这反映了秦朝文书行政的特征,A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行政效率高低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反映秦始皇勤政爱民,B、C项错误;郡县制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1.C 【解析】从商朝的内外服到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出权力不断集中的趋势,政权组织的日趋严密,C项正确;等级制度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与财产地域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完善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22.D 【解析】据题意可知,秦朝通过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将整个国家开始糅合在一起,从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上的作用,AB项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制度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排除C项。故选D项。23.C 【解析】根据材料“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御史大夫行使其监察权力,C项正确;提供保障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效监督丞相,体现不出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排除D项。故选C项。24.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秦汉时期,实行文书政治,文书政治不同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先秦时期,地方具有很大的自治性,文书政治实现了对地方的高度统一,C项正确;A项中“长期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生产积极性”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2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书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材料中“《秦律十八种·行书》”“对邮人家庭出身、身体状况、品行进行了严格规定”等信息表明秦统治者对文书传递人员的重视和严格要求,此举旨在保障文书运转的畅通,并不是有意照顾老弱病残人士,故材料中的相关规定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B项正确,排除D项;宣传大一统思想和文书档案保管与文书传递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两项。故选B项。26.C 【解析】根据材料“必以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紧急的文书,立即执行,不紧急的,一天完事,也不敢停留,由此得知秦朝政务不拖沓,效率较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文书制度提高了政府行玫效率,未体现皇帝工作繁重和加强专制皇权,排除AB项;秦朝推行郡县制,“密切了郡国间的联系”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7.C 【解析】根据材料“水行政官吏……或从三公九卿制的官僚体系中分化而来,或从属于国家的官僚体系”可知秦汉时期水利方面的官吏都是国家管理体系的,表明政府重视水利建设,C项正确;材料信息只强调水利方面的官吏,无法得出官僚体系趋于完善,排除A项;统治者独占水利资源表述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强调水利方面的官吏来源,无法得出中原地区生态状况良好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8.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独享的称谓反映的是皇帝的独尊地位,以及突显皇权的至高无上,A项正确;B项是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神秘性,排除C项;D项太夸大,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9.D 【解析】出土文献证实秦朝实行郡县制,反映了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方式,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实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出土文献并未涉及中央机构,排除B项;实物资料上记载的是郡县地址的迁移,并未涉及赋税征收,排除C项。30.C 【解析】由材料“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可知,秦朝明确要求必须用文书来处理政务,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些都说明秦朝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C项正确;“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仅体现文书管理的相关法律,无法体现通过严刑峻法管理官员,排除A项;“对危害公文安全与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说明政府注重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强调依靠公文来传递政务信息,没有体现中央直接管辖各级官员,排除D项。故选C项。31.D 【解析】根据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军之官者民”可知,秦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方面的控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未强调“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且秦朝地方上是推广了以前的郡县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排除B项;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C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所以材料中的“规范”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分封制确立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排除;世袭制确立于夏朝,B项排除;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排除。故选C项。33.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了提高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对文书行政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都有严格规范。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提高了国家行政效率,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不仅是文书行政传送方面,且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文书行政传送不足以使思想统一,排除B项;仅凭文书行政无法表明官僚政治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34.D 【解析】根据材料“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可知,材料大意为至于秦朝皇帝高出了公、卿、守、令等所有官僚之上,王室愈加的尊贵,超过了以前的朝代,这是因为大势发展是这样这是必然的,因此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确立君权至高无上只符合“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A项错误;三公九卿是秦朝时期主要的中央体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政治制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没有体现对三公九卿的削弱,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废除西周的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C项错误。35.C 【解析】材料“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体现的是秦汉时期的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道制利于民族制度和文化的延续,C项正确;材料与监察地方无关,A项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无关,排除;郡国并行制并不面向少数民族地区,D项排除。故选C项。36.A 【解析】结合材料“文官集团实为天子羽翼”“寓示他们实为天子爪牙”可知,古代皇帝通过官员服饰加强对官员的控制,旨在强化君臣一体的政治意识,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规范着装和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37.A 【解析】秦始皇欲将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这体现了王者无外的疆域观念,有助于秦朝将农耕文明传播到四夷之地,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秦统一之后的情形,排除B项;华夷观形成是在商周,排除C项;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38.A 【解析】据题目可知,秦惠王以后,有王后、夫人等明确的职官称号,并且记载称美人爵两千石,相当于秦二十等爵制的少上造,八子千石,相当于秦二十等爵制中的中更,说明秦国已经出现了严格的爵位等级制度,故选A项;题目未体现礼乐制度的崩溃,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的瓦解材料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地方对中央的隶属服从关系,故D项错误。39.A 【解析】根据“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可知,丞相职责无所不统,位高权重,影响皇权专制,故选A项;材料反映丞相权力很大,不利于君主专制,排除B项;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40.A 【解析】根据材料“‘乡’正式成为乡里基层组织的一级单位;出现了‘亭’的设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乡里制度的发展适应了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体现了中央集权制逐渐取代旧的分封制的趋势,A项正确;根据材料“乡里制度在沿袭西周国、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有了一些变化”可知,传统制度没有被遗弃,而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B项排除;宗法制度崩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排除;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一统国家的形成,时间不符,D项排除。故选A项。41.【参考答案】(1)以血缘为纽带构建政治关系;社会等级森严;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本质上,西周早期国家体现的是一种贵族政治。(或答“血缘政治”)(2)秦大一统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角度,在疆域版图上覆盖范围更大;政权组织结构上更为紧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上,更为强化(中央对地方实现了高度集权,中央集权);中央行政官制上,职能更为完备,分工更明确;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集体经营为主的奴隶制经济转化为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封建经济;国家加强对地方赋税的管控;思想文化上,以法立国等思想高度统一,文字等大一统,焚书坑儒等加强对舆论的高度控制;法律上,严刑峻法,轻罪重罚,高度一统;选官上,以军功为基础的军功爵制取代血缘为基础的世官制,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交通上,修建标准统一的驰道,直道,修灵渠等加强各地交流,交通交往上推动大一统。【解析】(1)政治特征:根据西周分封示意图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尚不牢固,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根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早期国家以血缘为纽带构建政治关系;社会等级森严;本质上,西周早期国家体现的是一种贵族政治(或答“血缘政治”)(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角度解释秦朝是大一统国家。可知秦朝在疆域版图上覆盖范围更大;政权组织结构上更为紧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上,更为强化(中央对地方实现了高度集权,中央集权);中央行政官制上,职能更为完备,分工更明确;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以集体经营为主的奴隶制经济转化为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封建经济;国家加强对地方赋税的管控;思想文化上,以法立国等思想高度统一,文字等大一统,焚书坑儒等加强对舆论的高度控制;法律上,严刑峻法,轻罪重罚,高度一统;选官上,以军功为基础的军功爵制取代血缘为基础的世官制,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交通上,修建标准统一的驰道,直道,修灵渠等加强各地交流,交通交往上推动大一统等等。42.【参考答案】示例:论题:秦朝统一文字适应了现固国家统一的需要。阐述:秦朝完成统一后,原来各诸侯国的文字不统一,使国家的政令颁布受到严重影响。为保障国家政令的通行,现固统一,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颁行全国。其举措适应了现固统一的需要,有利于政令的通行和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总之,文字的统一是国家大一统的重要表现。(国家统一是文字同统一的前提;文字统一促进文化发展;文字统一推动汉字发展等符合题意皆可)【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即用简化的秦文‘小篆’作为标准的文字推行全国,废除其他六国文字”和所学知识可拟定论点为秦朝统一文字适应了现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关于阐释可从秦统一文字的背景、统一文字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