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乙】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赏析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中的加点词语。
2.两首诗词都写到“风雨”,但表达的含义及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B.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C.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作结:青春年少,当奋发有为,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5.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6.全诗起笔意境开阔。首联从空间入手,用动词“____________”字描绘出了三秦拱卫长安的雄伟景象,并用一个动词“____________”,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写出上任路途遥远而艰险,隐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意。
7.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本诗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分别结合两首诗中的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五、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8.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9.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宛在水中央”将实景与想象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的痴情。
B.全诗通过“苍苍”“萋萋”“采采”几个叠词,渲染了萧瑟冷清的气氛。
C.整首诗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伊人”之路的艰险与漫长,强调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D.诗歌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暗含欲见而不得的绝望情绪。
11.诗的每章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七、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戏,发出悦耳的和鸣。运用“比喻”手法,以河洲上雎鸠鸟关关鸣叫求偶的行为喻指“君子”对“淑女”的殷切盼望和追求。
B.第二章以水中左右飘摇荡动的“荇菜”为比,喻指“君子”追求“淑女”时渴慕不宁的心。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营造了寂寞、凄清的氛围。
B.“碾”字既表现了摧残者的无情,也写出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大。
C.作者仕途上屡遭排斥的遭遇与梅花“一任群芳妒”的经历相类似。
D.本词表现了梅花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高洁坚贞的品质。
15.为什么说这首词虽在“咏梅”,但意在言外?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纲目,统摄全文。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17.本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十、阅读下面诗作,完成下面小题。
【甲】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乙】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以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典范。
B.甲诗“式微式微”是运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强调天气不好,不宜劳动。
C.乙诗是诗人被贬后看到下层人民贫困生活,有感而发,写下的慷慨激愤之作。
D.乙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19.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来表达对老百姓的同情?请简要概括。
十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0.关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无奈之情。
B.《式微》全共二章八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两句一换韵,故而全诗节奏短促,情调急迫。
C.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反应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和抨击了唐朝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卖炭翁》一诗将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和宫使的巧取豪夺、卖炭翁的悲愤无助和宫使的蛮横无理炭的价值和卖炭翁的所得进行了对比。
21.关于这两首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式微,式微,胡不归?”诗歌起笔以无疑而故作有疑而问的问句形式开头,使诗歌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强调了老翁辛苦烧炭的目的,既突出了这些炭是维持卖炭翁一家生活的全部希望,又为后面写宫使掠夺炭的罪恶行为作了有力的铺垫。
C.“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运用外貌描写,深刻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
D.“牛困”“人饥”“日已高”“泥中歇”具体表现了运炭路途的遥远和艰难。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2.下列修辞手法诗歌没有使用到的一项是( )
A.借代 B.比喻 C.反问 D.夸张
23.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B.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刻画女子的动作。
D.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24.下列诗句与诗人心态一致的一项是( )
A.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D.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25.在章节表现形式上,该诗采用了①______的形式,其突出的表达效果是② 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6.两首诗在题材上都是_______,前诗体裁为__________。
27.对离别后友人的未来之路,诗人分别提出了怎样的假设性推想?
28.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十四、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是作者写给丞相张九龄的一首投赠诗。
B.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巧妙过渡,含蓄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
C.全诗直接告白,表达了自己意在求仕、希望得到举荐的心情。
D.这首诗既是一首赠送诗,也是后人心中描摹山水的佳作。
(2)试赏析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一词的表达效果。
十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
B.颈联转入议论,诗人正式向张丞相表白自己心事。
C.尾联巧妙借用典故,隐喻想出来做官而没有途径。
D.全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3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十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甲】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2.甲乙两诗的作者所处的时期都是______(朝代)。
33.根据甲乙两诗的内容,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均为作者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
B.甲乙两诗都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其中“石壕吏”和“卖炭翁”都是诗人同情的对象。
C.甲乙两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叙事性的,但甲诗又带有比较强的抒彩。
D.甲乙两诗都揭示了官府对底层人民财产的强取豪夺。
34.说说你对乙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的理解。
十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5.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十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7.本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秋风破屋图”中借助了哪些动词展开描写,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8.诗歌最后一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十九、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9.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的_________(人名)。
40.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二十、古诗词赏析,回答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妙在何处?
43.尾联中“万籁此都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②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③,孤蓬万里征④。
浮云游子意⑤,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⑥,萧萧班马⑦鸣。
【注】①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②白水:清澈的水。③一:助词,加强语气。别:告别。④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征:远行。⑤浮云游子意: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⑥兹:此。⑦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班马:班,一作“斑”,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44.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有何妙处?
4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十二、古诗词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6.两首诗都是唐人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但诗中所表达的情意却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47.诗人在诗歌中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送友人》的尾联进行赏析。
二十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8.《孤雁》一诗的尾联,诗人的笔触由“孤雁”转向了“野鸦”,有什么用意?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49.两首诗中,“雁”和“鸿”是“孤独”的,也是“执着”的。分别找出一句具体表现它们“执着”品性的诗句。
50.中国文化中,“雁”常常被赋予浓厚的感彩。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两首诗中“孤雁”和“孤鸿”分别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5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谪到贵州,这首词是他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B.开头两句景物描写通过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渲染了寓居地温馨的环境氛围。
C.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这孤鸿若有若无,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D.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含蓄传神、空灵飞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5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3.这首词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
5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来为人称道,请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十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悐,更着②风和雨。
无意苦③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①驿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供驿马或官吏中途休息的专用建筑。②着(zhuó):遭受。③苦:苦苦,极力。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55.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意境?
这首词题为“咏梅”,全文竟无一个“梅”字,通篇尽是梅香,构思巧妙,意味深长。请对这首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 案
1.这是几个动词,描写了风吹茅草的情景,写出风之大,风卷茅草屋的凌乱,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急切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2.①甲诗的“风雨”指自然界的风雨,乙词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还象征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②感情:甲诗作者杜甫由自己“秋风破屋”“连逢夜雨”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乙词作者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品格,继而表现个人高洁坚贞、特立独行的品性。
3.(1) C
(2)示例: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是作者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劝慰:知心朋友,情深意重,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是近在咫尺。它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这两句诗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而是代之以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4.C
5.是对卖炭老人心理活动的描写,“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的深切同情。
6. 辅 望 惜别、送别、不舍等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把明月看成通情达意的使者,托明月将自己的担忧、关怀带给友人,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与担忧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谊深切的朋友,即使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表现诗人与友人的友谊不受时空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8.(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9.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10.D
11.(1)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2)作用:①起兴句,引起下文。②表明时间的推移,表达主人公的真挚感情。③营造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主人公的凄婉惆怅之情。
12.A
13.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14.C
15.运用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写法,以梅花的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高傲世、坚贞自守的品格。
16.D
17.比兴。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男子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
18.B
19.甲诗描绘了“劳役者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的景象”来表现;乙诗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艰苦生活)、家园荒芜的景象”来表现。(意思接近即可)
20.A
21.C
22.B
23.C
24.A
25. 重章叠句 回环往复
26. 送别诗 五言律诗
27.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未来依然有永恒不变的友谊陪伴;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尽享美丽的山中美景。
28.前诗:一反送别诗的悲苦缠绵,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后诗: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
29.(1)C
(2)蒸,蒸腾的意思,写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雾茫茫的景色,“蒸”这一动词富有表现力,表现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
30.B
31.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32.唐
33.C
34.答题示例:可怜的卖炭老翁,天气如此寒冷,身上的衣服仍很单薄,可是他心中仍担忧炭价卖不上去,所以盼望天气更冷。(意到即可)反映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宫市”制度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5.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盖了多年的布被比作又冷又硬的铁,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生活的窘迫、凄苦。(意思对即可)
36.诗句表明了诗人甘愿牺牲自己以换取天下贫寒士人温暖的愿望,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意思对即可)
37.用“怒”“卷”“飞”“渡”等动词,描写大风破屋时的情形,透露出诗人在茅屋被秋风破坏后苦痛、焦灼、无奈、伤感的心情。
38.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39. 唐 白居易
40.D
41.“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2.这句诗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山水之美。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欢愉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43.示例: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用钟磬的声音,衬托此处的宁静。(周围一片寂静,只有古寺的钟磬声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一致。)
44.要点:解句:友人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红日落得徐缓,仿佛不忍遽然离开。写法: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比喻的修辞方法。主旨:对友人飘泊天涯的牵挂和不舍。(内容、写法、情感。)
45.要点: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4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之意,乐观旷达;《送友人》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情思动人。
47.在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诗人通过描写挥别的动作和马鸣叫的场景来表达对将要离别的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属于间接抒情。
48.尾联写“野鸦”是运用对比反村的手法。以野鸦的无忧无虑,鸣噪纷纷反衬孤雁失群的孤独落寞,
49.孤雁不饮啄;拣尽寒枝不肯栖
50.苏词借心怀幽恨,又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暗示自己谪居黄州的失意落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反省,对理想的坚守。
杜诗中诗人以孤雁自比,通过刻画孤雁失群哀鸣、不饮不啄的执着,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的孤独和对知己亲朋的思念。
51.B
52.表达了作者孤独(孤寂)、高洁(清高)、不愿随波逐流(坚守理想)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53. 生存状况(艰难恶劣的处境) 品格精神(高洁坚贞的品质)
54.词人以梅自喻,表达了不愿同流合污,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战斗,虽粉身碎骨却此志不渝的情感。(意近即可)。
55.断桥 黄昏 风雨
56.上阕首二句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后二句说梅花的遭遇: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冷落凄凉,“寂寞开无主”。写的是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阕写梅花的品格:说他不与群芳争春,任群芳猜忌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