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教案

资源简介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标
1、同一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同一律与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
2、矛盾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
3、排中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矛盾律与排中律相结合
4、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科学思维
二、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莲循形武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间题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小明、小华和小军是同班同学,学习“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后,非常感兴趣,经常玩类似的游戏。一天,他们玩猜球的游戏:
现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三个盒子,每个盒子上面写有一句话。红盒子上写着“球不在黄盒子里面”,黄盒子上面写着“球不在蓝盒子里面”,蓝盒子上面写着“球在黄盒子里面”。假如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球应该在哪个颜色的盒子里 小明说:“在红盒子里。”小华说:“在黄盒子里。”小军说:“在蓝盒子里。”
(1)你觉得哪种观点对,并说明理由。
现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三个盒子,每个盒子上面写有一句话。红盒子上写着“球不在黄盒子里面”,黄盒子上面写着“球在蓝盒子里面”,蓝盒子上面写着“球在黄盒子里面”。假如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球应该在哪个颜色的盒子里 小明说:“在蓝盒子里。”小华说:“在红盒子里。”小军说:“在黄盒子里。”
(2)你觉得哪种观点对,并说明理由。
活动:在游戏中体会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点拨:(1)小军的观点是对的,球在蓝盒子里。假如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因为红盒子与蓝盒子上面写的自相矛盾,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所以红盒子和蓝盒子上写的话必有一句是真的,则黄盒子上写的一定是假的,即“球不在蓝盒子里”一定为假,说明球一定在蓝盒子里。
(2)小明的观点是对的,球在蓝盒子里。如果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因为红盒子与蓝盒子上面写的自相矛盾,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所以红盒子和蓝盒子上写的话必有一句是假的,则黄盒子上写的一定是真的,即“球在蓝盒子里”是真的。
2.新课讲授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探究一:材料一 某人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这样一段言论:“近年来,有些媒体热衷宣传彩视‘明星’。对此,人们议论纷纷,我也有些意见。我认为,祖国处处有‘明星’。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一行的状元就是哪一行的‘明星’。但是,有些媒体似乎只看见从事精神生产的‘明星’,没有看见从事物质生产的‘明星’。要知道,宇宙间不断出现新的‘明星’,人世间也不断涌现新的‘明星’,只是宣传那么几个‘明星’,未必有好处。”
材料二 一位作者在《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一文中提出,谈到逻辑学,大部分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其实这是对逻辑学很大的误解。我想说的是,逻辑学也可以很有趣,并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与逻辑学有关的知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学过逻辑学,那么你就会发现我说的这段话的第一句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知道是什么错误吗?
思考:(1)什么是同一律?为什么要坚持同一律?
(2)材料一中的“明星”含义是否相同?试用同一律的要求对材料加以分析。
(3)你知道材料二中的作者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吗?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点拨:(1)①含义:同一律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②原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①此例中的“明星”含义是不相同的:有影视明星、行业状元、天体星球三种不同的含义。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题中议论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将三种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
(3)①作者说,“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由此说明人们对逻辑学存在很大误解,这样就把“学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混淆了,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逻辑学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逻辑规律,避免出现逻辑错误,增强表达力、说服力。
1.遵循同一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2.内容公式:A是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2)同一律反对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二)矛盾律:思维一致性要求
探究二:加拿大“自由车队”抗议示威活动在加拿大全国蔓延,甚至外溢欧美等国。2022年2月14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决定首次行使紧急权力来应对抗议活动、解决口岸封堵等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发了一条标题是“哪一个说了真话?”的推文。该推文内容一是特鲁多针对目前“自由车队”抗议堵塞加拿大街道发出谴责,称“他们没有权力阻碍我们的经济、我们的民主、我们民众的日常生活。这必须停止。”二是这位加拿大总理此前对香港暴徒堵塞街道的一番说法:“我们将大声、明确地支持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权(行动)。”
对此,有人感叹,这就是加拿大的“双标”和“虚伪”。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律的知识,分析产生“这种感叹”的原因。
点拨: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②加拿大对发生在本国的游行示威发出谴责和反对,而对发生在香港的同样性质的游行示威确是支持和赞同,加拿大的表态前后矛盾,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1.遵循矛盾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2.内容公式:A不是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1)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2)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3)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三)排中律: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探究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而终其天年。”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贵生保命是道家哲学的一大特点,这一段故事就是宣扬保命哲学的。庄周面对学生的提问,只能无可奈何地回答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因为他选择“材”也好,选择“不材”也好,都会遇到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故只得选择“材与不材之间”,走中间道路。可是,在实践中这根本做不到,因为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是与非”“材与不材”之间的第三者,这个幻想中的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从逻辑上说,肯定事实上不存在的第三者,是违反排中律的一种表现。
材料二 某珠宝店的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
(1)什么是排中律?
(2)请用排中律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一中庄子“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观点进行评析。
(3)如果材料二的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点拨:(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庄子的观点摇摆于“材与不材”之间,是模棱两可的表现,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3)罪犯是赵。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真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假的,按照赵的口供,赵是罪犯。
1.遵循排中律要求的必要性: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2.内容公式:A或者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4.矛盾律与同一律的关系:
(1)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 必有一真。
(2)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5.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内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重要意义:
①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②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结束新课
古时有这样一则故事:相传动物分为鸟兽两类。凤凰是百鸟的领袖,麒麟是百兽的领袖。碰到凤凰生日,百鸟都去祝寿,只有蝙蝠没有去。事后凤凰责问蝙蝠:“别的鸟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 ”蝙蝠说:“我有脚,能走,是兽,不属于你管,所以我就不必来祝寿。”接着是麒麟的生日,百兽都去祝寿,蝙蝠还是没有去。事后麒麟也责问蝙蝠:“别的兽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 ”蝙蝠回答:“我有翼,能飞,是鸟,不属于你管,所以我没有来祝寿。”有一天,凤凰和麒麟会了面,说起蝙蝠的事情,凤凰愤愤地说:“蝙蝠对我说它是兽不是乌,又对你说它是乌不是兽,它真是世上最奸猾的了!”蝙蝠说:“就是,就是,你看看把它的这些话合起来,那就是说:它既是鸟,又是兽;既不是鸟,又不是兽。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嘛 ”
你认为蝙蝠是鸟还是兽 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故事中蝙蝠的思维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哪些基本规律
点拨:按照逻辑思维基本要求,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矛盾律;同时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即要求排中律。对于蝙蝠这种动物来说,要么是鸟,要么是兽,二者必居其一,既不能都肯定,又不能都否定。因此蝙蝠要么是鸟,要么是兽。蝙蝠亦鸟亦兽,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而蝙蝠非鸟非兽,模棱两可,违反了排中律。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三大规律:明确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公式及要求,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辨别;矛盾律与排中律的辨别。符合思维规律是否就能推理出正确结论。
六、板书设计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要求的必要性
2.内容公式
3.同一律的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要求的必要性
2.内容公式:
3.矛盾律的要求:
(三)排中律: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1.遵循排中律要求的必要性
2.内容公式
3.排中律的要求
4.矛盾律与同一律的关系
5.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七、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学案及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