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中国航天历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科学中国航天历程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神舟系列发展历程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2001年1月10日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三号——2002年3月25日成功发射,,此次飞船也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但不同的是,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30日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而飞船状态与载人时也一模一样。
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它搭载着我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升空,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杨利伟成为了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人,这也使我国成为继苏、美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发射成功,这是我国的第二次载人飞行,搭载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飞船有单舱式、双舱式和三舱式,国际上成熟航天国家的飞船均是三舱式,神舟六号就是三舱式飞船,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初步达到国际水平。
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成功发射,搭载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顺利升空,而翟志刚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太空漫步)的人。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1日发射成功,这是一艘无人飞船,它的主要任务是与之前发射的“天宫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成功发射,这艘飞船实现了首次与“天宫一号”的手动对接,搭载了景海鹏、刘旺和刘洋,而刘洋成为了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次应用性飞行。搭载了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而王亚平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并通过电视直播与地面上的师生互动交流。
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17日成功发射,搭载景海鹏和陈冬顺利升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交会对接,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同时,神舟十一号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驻留时间将首次长达30天。
神舟十二号——2021年6月15日成功发射,搭载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航天员3个月长期驻留)。
神舟十三号——2021年10月16日成功发射,搭载了叶光富 翟志刚 王亚平。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2022年4月16日,神州十三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女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神舟十四号——2022年6月5日成功发射,搭载了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四艘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
2022年4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其中,将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四号乘组三名航天员将迎来空间站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于12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中国航天发展的四大里程碑
(1)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明朝的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他最先开始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行为却鼓舞和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促使人们更努力地去钻研。
(2)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 号”成功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3) 载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表明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深空探测-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此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中国航天工程名称
中国航天工程起名源于传说,从“神舟”、“天宫”、“嫦娥”、“玉兔”、“鹊桥”,到“北斗”、“天问”、“悟空”、“墨子”,再到为地外行星命名的“望舒”、“羲和”。这些名字最终展示的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自古至今追求航天时的浪漫与美感。
中国空间站又称“天宫”。天宫,亦名紫微宫,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殿;嫦娥,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仙女,“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玉兔”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居住在月球上,在月宫里负责捣药的仙兔,这两个名字正好契合了月球探测器和着陆器的使命和形象;“北斗”在我国古代起到辨别方向的作用,现在用来命名导航卫星;
《天问》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火的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驱散黑暗、带来温暖。用“天问”和“祝融”来命名火星探测器和着陆器,代表着人类不断探索浩瀚星空,引领人类追逐“永远的光明”。
中国航天工程起名表达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宇宙的无限幻想,对于飞天的美好梦想,也代表了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