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图解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图解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汇总
考点1. 中国的地理差异
1.自然环境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类活动差异: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3.四大地理区域: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将我国划分为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4、划分界线及主导因素:
(1)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①400mm年等降水量线为界,主导因素是夏季风;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界线③秦岭—淮河,大致与1月0°C等温线和800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3)青藏地区和其他三个地区分界线与②第一、二阶梯分界线基本吻合,主导因素是地形或地势因素。
5、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1月0°C等温线通过地方;(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地方;(3)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5)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6)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7)水田和旱地分界;(8)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9)河流有无结冰期分界;(10)长江与黄河水系分界。
6、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地形 以平原、高原为主 以丘陵、平原为主
气候 1月平均气温 0℃以下 0℃以上
年降水量 400~800毫米 800毫米以上
温度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亚热带、热带
干湿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农业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至三熟
粮食作物 以小麦、玉米为主 以水稻为主
油料作物 花生、大豆 以油菜为主
糖料作物 以甜菜为主 以甘蔗为主
主要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水文状况 流量较小,汛期短,含沙量多冬季结冰 流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少冬季不结冰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交通方式 以陆路运输运为主,多用汽车 以水路运输为主,多用船
考点2. 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A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E秦岭—淮河以北,东临④渤海和⑤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②东北平原和③华北平原;西部有①黄土高原。山地有B小兴安岭,C长白山,D太行山
3、气候:北方地区地跨我国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4、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
5、土壤:黑土地—东北平原;黄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6、农业: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大豆等。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二、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位置和范围: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2、地形与河流: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③长白山脉,山地东南方中朝界河有C鸭绿江和B图们江。
北部为②小兴安岭,西倚①大兴安岭。北部有中俄界河A黑龙江流过,山地间分布④东北平原。被形容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原因是纬度较高,紧邻亚洲北部寒冷冬季风源地)
4、农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称为“北大仓”。
5、湿地:三江平原分布着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6、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重工业体系。分布着a哈尔滨、b长春、c沈阳、d鞍山、e大连等重要综合性工业中心。
7、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现象。
三、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⑨黄河流域开创华夏文明。传统民居窑洞,陕北民歌信天游。
2、位置:黄土高原东起①太行山,西至②乌鞘岭,北连B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③秦岭;地跨⑤山西、⑥陕西、⑦甘肃、⑧宁夏等。
3、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内陆干旱地区(中亚、蒙古和我国内陆干旱地区)吹来堆积而成的。
4、地貌特点: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形成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高原的川等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的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因: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植被);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气候)。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
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破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和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7、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地方减少放牧牲畜数量等。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城市职能:(1)政治中心: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2)文化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体育场(鸟巢、水立方)等。(3)国际交往中心: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
2、名胜古迹: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等。
3、现代化大都市: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形成了一批卫星城(中央商务区,中关村、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4、城市建设:北京既具有现代风貌,又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朝着“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目标迈进。
考点3. 南方地区
一、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M秦岭—N淮河以南,A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黄海、⑤东海和⑥南海。
2、地形: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①云贵高原)和盆地(②四川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③长江中下游平原)、低山(B南岭、C武夷山、D雪峰山、E巫山)和丘陵(④东南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⑦长江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4、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5、土壤:红土地,在湿热的环境下发育的红色土壤。
6、农业: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因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农作物有水稻(粮食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经济作物);柑橘、香蕉、菠萝(热带、亚热带水果)。
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位置: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地势: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F太湖)星罗。
地理位置优越性: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濒临D黄海和E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G长江干支流水运联系广大内陆地区;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中枢,能通往世界主要港口。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我国最大的城市群,是我国
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有著名古都A南京、B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和扬州。
上海辐射作用:C上海是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我
国最大城市,最重要综合性工业城市,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浦东新区)
同城效应: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们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间,
就像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样。
旅游文化:世界文化遗产有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水乡有江苏周庄(中国第一水乡)、
同里,浙江乌镇、西塘。文化有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
三、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1、位置: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东南端,与广东省相邻, 南临⑧南海。A香港位于⑦珠江口东侧,北接b深圳市,由①香港岛、②九龙和③新界组成;B澳门位于⑦珠江口西侧,北接a珠海市,由④澳门半岛、⑤氹仔岛、⑥路环岛组成。
2、经济:香港是世界自由贸易港(维多利亚港是天然良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澳门是博彩旅游业。
3、交通和城市:⑨京广线、⑩京九线、C广州
2、城市建设用地方式:港澳地区地狭人稠。“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
3、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祖国内地为港澳提供淡水、食品、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和生活资料,而香港则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
4、“前店后厂”:港澳扮演“店”(“店”指香港利用海外贸易优势,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
珠江三角洲扮演“厂”(“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加工)。
5、港珠澳大桥 :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四、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位置和范围:台湾省包括①台湾岛(我国面积最大)及附近②澎湖列岛、③钓鱼岛等许多小岛。⑧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南部,北部为亚热带,南部为热带。台湾岛北临⑦东海、东临④太平洋、南临⑤南海,西隔⑥台湾海峡与⑨福建省相望。
2、城市:A台北(行政中心),C高雄(最大港口)
3、气候: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
4、地形:台湾岛多山,山地面积约占2\3,⑩台湾山脉纵贯南北,a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5、河湖:台湾岛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最长的河流b浊水溪;最大的湖泊c日月潭。
6、资源: 资源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亚洲天然植物园“。樟树是台湾最著名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红桧是台湾特有树种。风景名胜日月潭,野柳地质公园。
7、美誉:东方甜岛(盛产甘蔗);海上米仓(种植水稻,水稻产量高);水果之乡(种类多,产量大);兰花之乡(广泛种植);植物王国(植物种类多)。
8、经济:外向型经济。出口贸易是台湾经济命脉,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
考点4.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
阶梯,大体位于F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为
①内蒙古高原,西部高山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A阿尔泰山、③准噶尔盆地、B天山、②塔里木盆地、C昆仑山)。
3、气候:典型特征干旱。大部分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我国干旱面积最广地区(原因西北地区距海遥远,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4、河流: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我国内流河主要分布区,我国最长内流河G塔里木河。
5、植被:东部高原以草原为主,向西过渡为荒漠草原和荒漠,西部盆地有⑤塔克拉玛干沙漠。
牧区:温带草原牧场—内蒙古牧区(畜种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高山草场—新疆牧
区(畜种细毛羊、伊犁马)。
灌溉农业:(1)农业区: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粮棉瓜
果之乡;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黄河水)-塞外江南。(2)农作物:棉花(长绒棉,因为夏季气温高,晴天多,日照充足);哈密瓜、葡萄(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糖分积累,所以瓜果特别甜)。(3)古老引水工程:坎儿井。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1、位置: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
2、自然环境——极端干旱: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湿润气
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我国极端干旱地区。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油气资源开发: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地天然气总储量的1\4左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西
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东至上海;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将中亚进口天燃气运往广州。西气东输工程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缓解东部能源短缺,东部环境得到改善。
考点5.青藏地区
一、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主要是青藏高原,地势高耸,
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山脉,山脉间是宽广的谷地和盆地,“远看是山,近看是川”。主要地形区:①青藏高原、②柴达木盆地、A喜马拉雅山、B横断山、C昆仑山、
D祁连山、E唐古拉山、F巴颜喀拉山。
河湖:青藏地区是③长江、④黄河、
⑤澜沧江,⑥雅鲁藏布江等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有我国面积最大湖泊H青海湖。4、自然特征——高寒:高原山地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
5、高寒牧区:青藏高原。在独特的高原环境下,青藏地区耐寒的高山草甸分布广泛,生长着能适应高寒、缺氧、低气压等特殊高原环境的牲畜——牦牛、臧绵羊、臧山羊。
6、河谷农业:青藏地区气温低,日照较长,在一些海拔较低的地区,如a雅鲁藏布江谷地、b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气温较高,土质肥沃,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生长)。
7、青藏地区居民生活:藏袍,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平顶碉房,牦牛(高原之舟)。
二、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概况: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和澜沧江源区的总称。长江总水量25%、黄河总水量49%、澜沧江总水量15%均来源这里,被称为“中华水塔”。
2、水源:雪山和冰川融水是三江源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重要的调节器。
3、三江源地区重要性: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4、三江源地区遭破坏的原因:(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2)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人类活动。
(3)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
5、三江源地区保护措施:国家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考点6.中国在世界中
1、发展成就: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发展中面临挑战:人地关系不够和谐;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3、做负责任大国: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提出“和谐世界”理念
6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第7页 (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