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新高考卷 全国Ⅱ真题面对面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角度参考马克思主义是本手,不经国情盲目照搬是俗手,进行符合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妙手。写作指导(1)题干解析本题有明确的写作主题。题目交代了写作的背景:我们是在一次学校团委举办的征文活动中,以“选择 创造 未来”的主题进行写作,文章要体现我们的认识和思考。这直接规定了我们中学生的写作身份,以及联系自身、结合实际的写作要求。题目中的材料主要分两段,第一段提到,在共青团成立的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一部微纪录片,介绍不同行业的人物和他们的选择。这里为“选择”“创造”“未来”这三个主题词做了基本的说明,细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主题关键词是层层递进的,是他们的选择,决定了他们要创造什么,要如何创造;而也正是他们的创造,孕育了开启未来的力量。接下来的第二段,题目给出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三个关键词的具体意涵。这三位榜样人物分别是科学家、摄影家和建筑家,他们各有自己的主张:科学家强调创新,致力于科研攻关,投身于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摄影家扎根文化,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以此增强年轻人的文化认同;建筑家尝试改变,他着眼于长远的目标,想要改变“千城一面”的现状,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理想与精神,以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青少年”“年轻人”“再过几代人”这几个关键词,以及第一段背景中给出的时间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位人物的奋斗不只是为了成就个人的前途,更为了祖国未来的希望。尽管他们的身份、职业、主张并不相同,但却殊途同归,他们的选择和创造都是在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所以,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也可以是我们写作的论据。但我们在立意时,还是要注意结合自身,联系实际,在“选择 创造 未来”的框架中,去思考自己的选择,展望民族的未来。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人的事迹,如张桂梅“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努力,王珮瑜以创新保梨园星火不灭等例子,说服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勉励自己接过时代的使命,为自己人生指明方向。(2)主旨总结青年应心怀家国,开拓视野,谨慎选择自己的道路,用心创造独特的价值,尽力开启光明的未来。(3)立意参考1.选择自己的道路,创造崭新的未来2.担当使命,青年有为3.以新思维开辟未来道路4.前进不忘来时路,扎根传统得新生5.突破桎梏,创造未来6、总要选择奔流,或冒险出走7、僻远幽径,勇者独往,纵历风霜,风景和畅8、勤奋与努力可以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燃文化塑造青年;奋斗者风骨铮铮9、青年向好向上 绽放青春之花10、青春是创造的精神、实干的态度、革新的思想、担当的姿态,青春是大写的中国人例文:再绘新画卷,青年任蹁跹从东亚病夫到两届奥运会的主办国,从积贫积弱到GDP世界第二,从任人宰割到“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世界惊叹,更让国人自豪。作为享受发展红利的青年人,时代的答卷摆在我们面前,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鼓掌加点赞,还是躺平自舒坦?有人年纪轻轻便老成世故,做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一天到晚净躺平,一味享受父辈创造的优越条件,过着“颓”生活,露出“丧”表情,真真是辜负了“青年”这个朝气蓬勃的标签。其实你完全可以为神舟十四的上天而发个朋友圈,为“葱桶组合”的夺冠去点个赞,为战胜疫情而撒个欢吃个串拍个照片美个颜……——同频共振,才是时代真青年!是勇敢挑重担,还是逃避缩一边?扪心自问:大国重器上,有没有你拧上的一颗螺丝?奥运华章里,有没有你写下的一个音符?绿水青山中,有没有你种下的一株树苗?当年,钱学森、邓稼先老一辈科学家在最青春的年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隐姓埋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而今,一些年轻人却宁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其实尝一尝你就知道——家乡的月饼香又甜!今天的中国早已不需要我们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是提供了各种优渥的条件。那么,在建设美好祖国的征途上,你是选择做一个懒惰而懦弱的看客,还是积极主动成为出类拔萃的主角?——勇挑重担,才是中国好青年!是创新不局限,还是故步求稳安?实事求是地讲,我国虽然在高铁、航天、5G技术等方面已经领先全球,但从芯片设备到高产种子,从医药器械到机床航发,不少领域还是略逊一筹,受制于人。实践证明,科学依然是有国界的,先进的技术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来的。所以,吾辈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任重而道远。没必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畏首缩脚,担心失败而放弃探索,因为时代潮流浩浩汤汤,但从来淹没不了青年人的激昂!——一往无前,才俊切莫甘平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不能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踟蹰不前,在最好的时代,应该策马扬鞭,撸起袖子加油干;跨越险阻艰难,再谱傲娇向未来。到时候:美丽画卷轻舒展,待我青年自翩跹。国家强盛看巨变,民族复兴开心颜!以梦为马,不负韶华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我们这一代青年,有勇气,有骨气,有志气。这只雄鸡在世界的版图上画下了一笔又一笔有力度的画面,在宇宙的流转之中,也同样刻下了一处又一处深刻的印痕。20年悄然逝去,20年如约而至。我们怀揣梦想,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很多年前的那一天,我出生了。那时候我眼里的世界,是奇怪的。中国,是什么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说她是你的家,也是妈妈的家,也是你认识的所有人的家。但是后来,我发现,中国这个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房梁,或者是能让喜鹊安家的大屋顶。我出生的那年,非典来袭,整个中国都在与病魔顽强的抗争着。那一年,不仅仅是中国人与药物与病魔的抗争,也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宇宙,登上月球的年份。我的相册里有这样一张照片,爸爸抱着我,后面是电视机里放映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登上月球的新闻。这张照片似乎承载了很多中国人们的满腔热血,和他们的无限付出。后来我长大了,多多少少也懂得一些爱国情、中国心。我六岁那年暑假,八月八日的夜晚,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看着电视机里宣布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爸爸拿起酒杯,热血沸腾,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运动会的开幕竟让父亲如此喜悦,激昂。但后来,我看着运动员们在领奖台上,看着缓缓升起在位的红色五星红旗,我似乎明白了很多很多。我感到很骄傲,很自豪,因为我和他们在一样的国度。九岁十岁的我,看着动物世界里那些可爱的企鹅,有着一个想去南极的梦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新闻上说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正式成立,我问妈妈,我去南极的梦想是不是可以实现了。一个小小孩子的梦,看起来和祖国,和世界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但就是这些小小的,不一定能实现的梦堆积起来,就成了一个完整的,有灵魂的中国梦。十二三岁的那几年,面临着各种各样对未来的无限挑战,纯真善良的孩童,在生命里开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属。电子科技逐渐发达,我发现了更多新鲜有意思的世界,是Al技术为我展示的现代感,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机器人,在机器人服务的餐厅里享受着不一样的待遇。四川雅安发生了七级大地震,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生命的迸发,祖国的进步,在一点一滴的冲进我的脑海里。有人说,十六岁面临着你已经长大。回想这十六年来的生活。让我震撼的不是十六来我成长了多少,而是我对祖国的看法变化了多少。那个让我并不以为然的家,逐渐发展,在那里,有世界上顶尖的学府,有带领我们走向更远未来的华为科技,有一座震撼中外的港珠澳大桥。不得不说,中国,在二十—世纪的这些年里,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他再也不是那个被人唾弃,被人用洋枪打开大门的王朝,而是一个承载着千千万万小家,千千万万小梦想的伟大祖国。以梦为马,以新为剑,少年远行,不畏将来!在一段采访中,一位抗战老兵曾说过,“我要多活几年,替他们看看祖国的强盛。”而我,要多奋斗几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这个让我骄傲,让我自豪的祖国点赞,增光添彩!以梦为马,不负韶华2理想有三旬,安身、利群、谋事。发于人,及于群,纵横古今,指点未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梦为安身之道。生于盛唐的李白才华横溢,腹有诗书,却一生未却从政报国的梦想。李白年少有为,名声响彻京师,皇帝召他入宫之时,他以为多年壮志终寻得出口,不曾想只做了皇帝的御用文人。那如囚鸟一般的光阴中,从政为官的梦想让他清醒,让他坚定,更为他在朝中的生活找准定位,给他以安身立命的理由。于是贵妃研磨,力士脱靴,荒谬的抗争背后是对梦想的忠诚。赐金放还,告老还乡,即使为国效忠的梦想未曾实现,却将李白来自原野的灵魂归还,再不必做不爱之事。李白终其一生为梦奋斗,梦想是他活着的动力,是成就千古名篇的契机。梦想远大,虚无,才更值得追求,倾注余生。以梦为安身之道,成个人之志,则好。以梦为利群之方。国父孙中山,以其为民众谋福利的梦想驰骋民国三十余载。他弃医从政,只因思想的病痛更致命,只为启迪百姓掌握自己人生的航向。从领导辛亥革命到国共合作,从民国建立到护国战争,孙中山始终以利群利民为准则,不忘初心,不弃梦想。从制度改革到思想启蒙,这因梦而生的一切终将救世的种子深植于民国的土壤。梦想是探索,是渴望。是孙中山的梦想激起千万民众的觉醒,是千万民众的梦想扭转了民国黑暗的政局。千古变局,始于梦想。以梦为利群之方,成社会之变,则好。以梦为谋事之策。港珠澳大桥的落成,无疑为中国制造添上光鲜一笔。这项长达十五年的巨大工程背后,是一群由青年至中年始终视梦想为信仰的年轻人做出的贡献。总工程师曾说,数百数千次的失败与尝试,未曾压垮过、打败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人。因为梦想,所以有了奋斗的方向,因为梦想,所以对自己的团队无条件的信任。不只梦想做出一项世界都不看好的工程,更梦想为中国增添荣光。于是扛住压力,挑战不可能,实现国之突破,使中国屹立于世界顶峰,这皆是由梦而起,一切生于梦想。以梦为谋事之策,成国家之途,则好。从盛唐到民国再到当下,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无不因梦想而更美好多姿。梦想,是好奇,是渴望,是拼搏,是探索,是想法成为现实的途径,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源头。忠于梦想,便是忠于更好的未来。梦想三旬,安身,利群,谋事而已,以梦为马,终将不负韶华。以梦为马,不负韶华3人生,是一场旅行,会途经风景各异的驿站。高中是最短暂易逝的一程,也是最绚烂美丽的站台。此处,我迷恋她的青春飞扬,也承受着她的五光十色折射的应接不暇之感,仍不忘骑着梦想奔赴远方,以不负今生仓促的年华。有人说:“在时间的长河里,青春如流星一闪即逝;在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如风干的纸片脆弱娇美。”但我以为:只要她的主人擦干眼泪拂去伤感,怀揣梦想日夜兼程,便能对决时间的长河和现实的夹缝,让青春无泪,也无悔;让青春永驻且弥香。董仲舒年少时研究《春秋》,在他人或吟风弄月,或寻芳叹幽,享受大好时光时,他坚定如一,读书治学,三年间目不窥园,在学识和德行上让众人“皆师身之”;李密少年时感叹时光易逝,拜师途中,以《汉书》悬于牛角之上,边走边读,不愿荒度青春;宋濂少时求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仍乐在其中,为其日后成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之成大事者,无不在短暂的青春时期不懈努力奋斗为自己成长积淀资本,最终成就人生的无悔。乔治·桑说过:“少年从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景。”风景再多、诱惑再大又如何 与其埋怨、感伤,追他人之责,不如让青春在奋斗中前行,在砥砺中成长,掌自己的人生之舵。高中驿站的现代青年,更应当盈梦想于怀,立高远之志,担家国之任,负公民之责,脚踏实地过好每一个今天。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当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每个人精神升华的必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责任担当,用毕生心愿让人民脱离饥饿;屠呦呦及其团队呕心沥血研究青蒿素;中国维和人员冒着纷飞战火毅然奔赴异国他乡...….当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秉承着责任担当精神,积极造福着人类。曾说过:“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这是我们所处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也理应是我们的梦想。它不是一句口号,不应是刚开学三分的热度;践行它,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从每节课的积极投入开始,从每一天的学习总结反思开始,时刻与老师传授的知识无缝对接,才算是做到了对课业的尽心尽力,这才是我们新学期应有的态度。肩上沉甸甸的分量,不允许我们顾左右而言它。“青春是不久藏的东西”,这是莎士比亚的感慨;青春虽仓促,奋斗方无悔,这应是每个铁血男儿的青春誓言!让我们——挥鞭策马启程,逐梦不负韶华!备考建议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在选材的典型性、话题的开放性、思维的辩证性、题型的防套性和指令的巧妙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力的探索,重点突出,导向鲜明。紧扣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设题,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立体渗透的方式,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是近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典型特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启发青年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开拓未来依旧会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因而,在作文复习备考问题上,要求学生注意以下方面:一:关注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关注“人”本身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强调“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这一趋势非常明显,比如2021 年“写人与做人”,2019 年全国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2020 年全国Ⅲ卷“为自己画像”等。因而,考生要充分重视生活,关注“人”本身的主题备考。二:培植文化自信的“基点”,培养思维品质提升综合能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出发点。只有继承和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才会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更有影响力。所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每个青年的使命,也理所应当成为高考关注的命题点。只有从自己民族的文化汲取充沛力量,才能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沉稳从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作为一代青年学子应该在继承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弘扬中守护文化根脉、在运用中激发文化活力。2021 年的全国乙卷作文中,杨雄的“射箭之喻”,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中墨子的名言,王昌龄的古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以及“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的熟语,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从我们的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和力量,最终指导现实生活,落脚于当下。要求考生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备国际视野,继而深化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感受青年人的担当。三:聚焦万众瞩目的“热点”,厚植家国情怀,应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与时代风采,应该是青年人的生命底色。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擂起生命底色的“鼓点”,强化担当意识,高考对此格外关注。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有为与可为”,2018 年全国Ⅰ卷“与中国一路同行、成长”,2019 年全国Ⅱ卷“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等。意在激起学生铭记历史,厚植家国情怀,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既体现生活广度,又具有生命高度。四:关注科技,思考未来,引导个性化、创新性思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未来更是与科技息息相关,无论是出于主人翁意识,还是作文备考的角度,我们都应该有意识去关注和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可见,社会进步下,科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科技大国,科技实力日新月异,世界瞩目,一系列科技成果引发国人的热情。神舟十三号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东数西算、人工智能、星际探索、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中国式浪漫这类话题比较常见。科技和未来等话题是当下考生要去了解和熟悉的。探索精神、自主自强、创新生活、科学梦想都应该在关注之列。五:强化思维品质考查,继续强调理性和思辨。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来看,偏重理性与思辨已是非常明显的一大特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也成为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如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Ⅱ卷“写人与做人”漫画作文,引导考生在读图的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强调“青年”的主体身份的同时,引导考生在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精彩人生赋能。需要强调的是在高考作文备考中,材料备考固然比较好操作,但却并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主题备考和思维备考,加上语文学科学习需要习得的语言运用能力。必须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青年人的人生际遇。必须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的成长历程。青春必须扎根在中国的辉煌发展的土壤中,不能脱离民族、时代、国家的变化。必须结合新时代国家、民族发展的大格局。要有分析、有建议,辩证思考,开放交流,利与弊的权衡要从有利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局着眼。综上,大家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学习逻辑知识,提升思维品质。统编新教材把 “逻辑的力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适当学习和了解一些形式逻辑的相关知识,有助于考生使用明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判断;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架构一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观点深刻、理由充足、论证充分的好文章。2.关注社会热点,训练主体表达。聚焦社会热点,反思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发展趋势,有助于青年更好地树立人生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在任务驱动导向下,聚焦一个社会热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思维链条依然很重要。而强化对这些热点的思考和表达训练,有助于考生个人思想认识的提升。3.明晰关键概念,强化审题训练。审题,简而言之,即通过阅读题干材料,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给出切合命题意图的写作观点。有些考生不会审题,对材料关键信息理解错位,甚至出现偏题、跑题现象。这实际上存在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即对题干材料关键概念的模糊理解,进而出现了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从这个层面上讲,如何准确地审题,依旧是写作的肯綮之处。4.巧妙架构层次,凸显写作亮点。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可以有很多个亮点,但好的文章必须有一个基础前提,即观点正确、层次清晰、论述充分。因此,架构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一点大家其实可以在平时阅读训练的时候学习一下那些规范的论述类文本的写作条理。在保证一篇文章言之有物的同时,还要确保其言之有理——兼具道理与条理(前者强调恰切性、深刻性,后者强调清晰度、逻辑性)。在审题准确、条理清晰的基础之上,大家应该凸显自己的亮点,诸如素材的丰富性、观点的深刻性、论证的充分性,以及书写的美观性等。未来趋势1.坚持三个层面的命题意图一、引导学子: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民族、时代,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读书思想;二、秉承写作:“文以载道”。承载自己理解的“道”,有为社会及民族服务的思想;三、凸显导向:“立德树人”。并非做政治论述题,而是鼓励“小我”与“大我”结合。2.情境设置空间将更广阔,折射中国社会多元化状况高考作文写作也离不开情境——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5 年高考全国Ⅰ卷“小陈举报违纪父亲”,2020 年全国Ⅱ卷“新冠肺炎疫情”等作文题,都规定了具体情境。未来的高考作文力求在真实情境中完成写作任务的导向不变,情境设置上纵通古今,横贯内外,兼容时空,更具有丰富的联想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应对各种复杂的、开放的现实情境,是评价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和载体。3.在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下命题凸现理性认知和人文色彩,大语文学习大势所趋充满变数的新高考要求考生必须吃透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核心要求。只有注重培养思维,学会从多个维度理解事物,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才能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只有培养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多了解中华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才能以自觉和自信的态度来完美表达。国学经典和综合语文素养成为重点考察方向,大语文学习成为大势所趋。2023年考生要注意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4.青年的视角审视,时代的现实语境,主流价值与主流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青年学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发展的先锋。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高考作文无论怎样千变万化,也无论如何千姿百态,它所承担的教育选拔功能始终存在,因此题旨正面导向性将继续增强,一定会引导青年的成长成才,厚植青年的济世情怀,强化青年的使命担当。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我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素材积累一 创造未来,是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近年来,我们遭遇了太多“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疫情来势汹汹,经济衰退初显,贸易战突如其来,美股接连熔断,各式暴雷层出、各类病害频发,各种灾害连连......动荡不安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华为、浪潮被“断供”事件沸沸扬扬,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不足。唱衰时运的言论甚嚣尘上,“你现在过的每一天都会是今后最好的一天”。每个人都充满了焦虑,一方面是难以抵抗的时代大环境,一方面是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谁都不知道有一天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AI取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数、技术飞速进步的世界中,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唯一不变的便是变”。你要明白,无常一旦袭来,除了信念,什么都靠不住,因为什么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是不断变化的。确立一个目标,让车子朝着目标前进,就像在前方的旷野中造了一个路灯。“路灯”就是我们创造的美好未来的场景,整个场景是从现状出发推理出来的,逻辑合理、真实可感。这就是“创造未来”,我们在众多可能的未来当中,选择一个最美好的未来作为目标,朝这个方向前进。所以,你要发下大愿,用一种誓约的力量,来坚定你的信念。二恐惧变化是人类的天性,但同时,我们也活在一个激变的时代之中。纵观历史,最好的时代,一定是创造、创新的时代。此外,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都是各种科学思想、产业技术和企业组织创新你追我赶、激情奔涌的时代。原创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对于一个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及保障国家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如何应对变化,变成人类社会需要共同探索的一个重要命题。三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樊锦诗由少女变白发,用半个世纪的青春脚步深入大漠,在艰苦与孤寂中奉献。正是这份执着坚守,让世界领略了敦煌无与伦比的绝世容颜。港珠澳大桥副总工程师景强,毕业即申请入伍的女研究生韦慧晓,在军工企业基层车间挥汗如雨的博士生……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美丽青春,什么是多彩人生。他们是这一代的中国脊梁,而我们风华正茂,青春昂扬,即将走入社会,投身各自的岗位,就要用热血、用奋斗、用拼搏、用坚持书写人生,成为中国脊梁的一分子。塞缪尔曾写道:“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感情。”是的,青春不仅在于我们最美的年华,更在于我们所拥有的为梦想而战的勇气与活力。青年有责任,吾辈有担当!同学们,让我们放飞梦想,释放能量,开创美丽青春吧。四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被称为“太行新愚公”。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孙家栋被称为“卫星之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失败,孙家栋带领团队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2004年,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有人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他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们 是时代的中流砥柱。为国请命者,为时代脊梁。国者如树,枝入苍穹,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为国请命者最好的注脚。有多少人为中国富强奔走呼号、尽心竭力:孙家栋古稀之年仍赴太岳重担,于敏刻苦攻关只为国家能有氢弹,袁隆平终日在田间只为国人温饱……有了他们,中国才有了众多在轨卫星,有了源源不断的粮食,有了现在的富强。国者如舟,行稳致远,化作春风助远航,是为国请命者最好的诠释。中国能在当今政治舞台上占有分量,能在国际对话中举足轻重,何尝不是依赖一个又一个的为国请命者呢?他们为国请命,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献给国家,以求中国在变强的途中行稳致远。你我如叶如风,当学为国请命者,为青春涂上“中国强”底色。五“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中华民族从站在这片土地上起,就有了无数勇担当的时代脊梁,蔡元培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一种强大,历经时代的风雨。倒海翻江卷巨浪,不怕江花不满枝。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一直生机勃发:她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她的特区经济建设独树一帜、节节开花,她的复兴号飞驰,她的辽宁号巍峨,她的长征号穿云而过,她的嫦娥号带着月亮的祝福返回,她的孩子不再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羞辱,她满含微笑鼓励她的孩子大胆追寻更遥远的星辰大海……为什么?因为这片土地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强者!而无论哪个时代的强者,都学着前辈的模样,站出来勇担当!六2019年,在工地做水电工的“95后”农民工李木荣走红网络。工作间隙,田埂边、建筑工地旁,一根竹竿顶端插一个易拉罐,就是这个农村小伙的舞台。视频中,他穿着迷彩服和橡胶长筒靴,敏捷而充满力量地舞动身体,跳出“太空步”“身体前倾45度”“擦玻璃”等经典舞步,被网友封为“接地气”的“民工舞王”。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火箭托举着嫦娥五号探测器一飞冲天。现场指挥员周承钰是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指挥员。这位96年出生的小姑娘平时爱睡懒觉、吃零食,也爱逛街买买买。同事们说,工作中的她有航天“花木兰”既视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志愿者团队,发挥专业特长,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在沪家庭子女提供一对一专门辅导,包括学科辅导、作业指导、课程学习、读书交流等,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学习活动。诗人顾城说:“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青春平凡,青春可贵,青春无限大。每个人的青春都只有一次,你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青春路,该如何开辟青春天地呢?你将发出怎样的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美好理想的真情表白?七寸寸山河梦,昭昭赤子心。“80后”青年王硕威热爱科学,用16年的青春潜心科研,成为我国首艘国产航母总师系统中最年轻的一员。这样美丽的青春还有深海载人潜艇首批潜航员中最年轻的唐嘉陵,29岁的国防军工行业工人陈行行……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在青春之行中我们要燃透我们的理想,留下满天霞光。在开创美丽青春的道路上,我们要克服困难,勇于拼搏,身负青囊,剑指四方。青春之路,我们要奋力前行,理想的明灯不能熄灭,奋斗的脚步更不能停歇!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我们所努力的历程,自带其香。开创美丽青春,你我势在必行!八创新从来就是一种草根生长,自发的,或自下而上的现象。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创新者毕竟都是少数。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未来机器人将会主导重复性的工作,而人则承担更富创造力的工作。但大多数人却又不认为自己具备创造力。这是因为我们对创造力怀有偏见:创造力是天赋,不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我们通常用“天才之举”“灵光一现”来形容创造力瞬间。虽然某个点子像是突然冒出来一样,但实际上,这是我们之前投注努力换来的结果。任何伟大的创新必然是长期专注和坚持不懈的成果。从研究结果来看,创造力更多的是依靠训练,而非天赋。创造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技能。历史上获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在已有知识中产生新的洞察的人,未来也将如此。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