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2013)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8.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京改版(2013)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8.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案

资源简介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计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
(2)根据实验室内制取气体的一般设计思路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实验。
(3)通过探究实验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活动。用科学的方法去推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计论,清楚地表达自已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二、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出发,研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自学、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魔术]将鸡蛋放入烧杯,倒入稀盐酸,鸡蛋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上下运动,就像跳舞一般。
[提问]根据鸡蛋跳舞的魔术,猜想鸡蛋表面产生的气体可能为那些气体?请同学们讨论总结。
根据学生回答的可能气体种类中,引入这节课所学内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推进新课
根据前面学过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思路是什么?
[小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是:选择药品;掌握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要考虑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要考虑生成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的密度;掌握检验方法,验满方法。
教师:化学家发现常温下含有碳酸根的物质与酸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1:制取CO2药品
教师演示实验:现有碳酸钠粉末和石灰石等固体药品,以及稀盐酸和稀硫酸。请你从中选择适当的药品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步骤 现象
1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
2 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剧烈
3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几乎没有气泡反应很慢
4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产生气泡速率比较适中 止
根据反应现象,学生总结那种药品适宜制取二氧化碳。并总结不能用碳酸钙粉末或碳酸钠,不能用硫酸 ,不能用浓盐酸 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
教师:实验室里通常是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都是CaCO3)跟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的。
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原理:CaCO3+2HCl===CaCl2+CO2↑+H2O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原理,那么实验室该用何种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呢?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确定
教师:投影实验室制取O2的两套发生装置。
教师: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3.收集气体一般有哪几种方法?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小结]: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教师:投影: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的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小) 是否与溶于水
氧气(加热高锰酸钾)
二氧化碳
(解答疑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制取二氧化碳
教师: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药品。
3.检验气体
4.制取并收集气体。
5.验满。
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
教师:1.如何验证所制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验证集气瓶中已收集满?
[小结]: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教师:利用幻灯片所给仪器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将学生所组装装置放于投影上展示。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并了解了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揭开魔术]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倒入的无色液体为稀盐酸,两种物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五、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石灰石(大理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CO3
H2CO3=== CO2↑+H2O
总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
3、实验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气体收集装置:由气体溶解性和气体密度决定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发生装置:固液常温型
(2)操作步骤:
(3)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
(5)验满方法:
六、作业:
当堂训练及中考链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