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生用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6讲地球的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生用书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一)地表形态的塑造
研析考情 解密高考
高考题 涉分 考点 题型 难度 命题情境 设问特征 考情报告
2021广东卷,15~16 6分 外力作用与地貌 选择题 中 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流速、水深示意图 层层递进, 推理判断 [命题分析] 近几年高考题考查了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两个考点,通过分析涉及的考题,明显偏重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多以区域外力作用地貌分布图为素材。题型选择题、综合题均有,以选择题为主;题目难度在题组内基本依次加大,以中档题目为主,也有区分度较大的难题出现。 [核心素养] 重点考查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2021全国乙卷,37(2) 6分 外力作用与地貌 综合题 中 三河镇的形成 成因探究
2020全国卷Ⅲ,7~8 8分 内力作用与地貌 选择题 易 某地地质剖面图 推理判断
2020全国卷Ⅱ,37 24分 内力作用与地貌 综合题 中 金沙江云南段示意图 成因探究
2020全国卷Ⅰ,37 24分 外力作用与地貌 综合题 中 某区域玄武岩台地、 平顶山、尖顶山分布图 推理判断
2019全国卷Ⅰ,9~11 12分 外力作用与地貌 选择题 中 堆积性游荡河道 层层递进
2019全国卷Ⅱ,9~11 12分 外力作用与地貌 选择题 中 山前平原地表变化 并列设问
2019全国卷Ⅲ,37 22分 外力作用与地貌 综合题 难 河流断面演变 成因探究
2018全国卷Ⅲ,6~7 8分 内力作用与地貌 选择题 易 贝加尔湖 成因探究
2018全国卷Ⅰ,6~8 12分 外力作用与地貌 选择题 中 河段断面上沉积物 层层递进、 推理判断
第6讲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
核心素养解读 知识体系导引
1.区域认知:各圈层的分布及结构特征。 2.综合思维:以三大岩石的成因为基础,通过绘制岩石转化过程图,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环节及过程。 3.地理实践力:通过不同地壳物质循环图示的判读,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并树立圈层联系的思想。
考点一 地球的结构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
(2)两类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 横波 较______ ________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 纵波 较______ 固体、液 体和气体
(3)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____________,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_______。
②D界面——________________,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_________。
(4)三大圈层:
圈层 ________ 地幔 地核
图中 范围 C界面以 上部分 C、D两界面 之间的部分 ________界面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________和F________
(5)岩石圈的构成:包括地壳和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两部分。
2.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
(1)A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________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B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3)C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 续面 深度 (km) 地震波的 速度变化 特点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 堡界 面 平均 17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 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 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提示:软流层又称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活学巧用】
[2019·北京卷,11]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区域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可推断(  )
A.①地地壳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属矿产丰富
C.③地地幔深度最浅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考点二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图表填绘·助学助记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具有确定化学成分、________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有________、液态和固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________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成因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________成为岩石 ________(最常见)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玄武岩和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______________作用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______________为岩石 砾岩、砂岩、页岩、________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____________、矿物____________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片麻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英岩、板岩
(4)沉积岩的特征:具有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动力:地球内部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热能。
(2)影响:岩石圈的诞生与消亡,大地的沧桑巨变及________________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________、B变质岩、C________、D侵入型岩浆岩、E________。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数码是________,属于外力作用的数码是________。(填数码)
(3)写出下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________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________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________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________
【疑点辨析】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           
【方法规律】
1.三大类岩石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是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不同地质作用的结果,各种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如下所示:
2.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常考的类图像之四)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地壳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地壳物质循环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常见类型如下:
图甲 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
图乙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活学巧用】
1.[2022·抚州模拟]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读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
 
A.a-③ B.b-②
C.c-④ D.d-①
(2)图中b到d的过程(  )
A.均在地表进行
B.岩石性质发生改变
C.物质来自地壳
D.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2.下列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岩石是(  )
A.砾岩、大理岩、石灰岩、花岗岩
B.页岩、石灰岩、砂岩、砾岩
C.砂岩、玄武岩、页岩、大理岩
D.石灰岩、花岗岩、砂岩、页岩
演练真题·找准考法
考法一 地质循环过程判断
1.[上海卷]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思维流程]
从图示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 (1)     (2)    
对接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通过岩石物质循环示意图,综合分析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
地理实践力 运用地壳运动原理分析岩石转化的过程。
2.[北京卷,4]右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考法二 地壳运动先后顺序的判断
3.[江苏卷,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四个关系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1)岩层上下关系。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与海岭的远近关系。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4.[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