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 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考点一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 或 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类型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地形、大气运动。人为: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分布 南极、 、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 和我国南方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 ;土壤酸化—— 、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2)全球性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 。人为原因: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 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 、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分布 中亚、西亚、 和我国西北地区等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对策 植树种草,恢复天然林,退耕还草、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 (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环境 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水体 富营 养化 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城镇 郊区, 江河 湖海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赤潮 自然原因:温度高,蒸发量 ,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 人为原因: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湖海 工业、 城市 集中的 沿海 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 ,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4)资源短缺问题表现 原因 对策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开源”“节流”相结合土地资 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活学巧用】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马尔代夫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 )A.年降水量少 B.地表径流量小C.人口稠密 D.地势起伏大(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一 大气污染分析1.[2019·江苏卷,13~14]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考法二 工业废水污染分析2.[江苏卷,11~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考法三 污染源分析3.[2020·浙江7月选考,11]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下题。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考点二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历史 阶段 生产力 水平 人类 活动 对环境 影响 对人地 关系认识人类社 会发展 早期 极为 采集与 狩猎 极为有限, 适应环境 肤浅农业社 会时期 生产力有 发展 以畜力和 金属工具 进行农耕 加大,要求 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 的思想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19世纪 地理环境 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 的性质20世纪初 可能论 注重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二战” 以后 和谐论(人 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 ,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20世纪 80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 等诸多因素相协调提示: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读“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完成(1)~(2)题。(1)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A.崇拜 B.依赖C.征服 D.友好(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①③② D.②③①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1)图中A表示 ,它是决定 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2分)(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3分)(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3分)(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 。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6分)考点三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1)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 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2)目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3)行动纲领: 。2.基本内涵(1)定义:既满足 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 、 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3)目标:既要使人类的 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 ,不对 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4)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 的观念、 的观念、权利的观念。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2.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观念 含义发展的 观念 社会经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公平的 观念 代际之间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区际之间的公平:不同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的人群,应享有平等的地位环境的 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需要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权利的 观念 全人类都应享有过健康而富裕的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在发展中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和享有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提示: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和四大观念的区分方法可持续发展的三条原则之间是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的。公平性原则强调享有的平等,侧重的是权利;持续性原则强调发展的协调,侧重的是发展;共同性原则强调保护的必然,侧重的是义务。在实际解题时,最常见的是侧重分析某一条原则或观念,注意体会和提取所给材料包含的信息。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各有侧重点。发展的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权利的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又包括环境享受。【活学巧用】[2022·青岛二中月考]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据此回答下题。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观念1.[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思维流程][我的答案] 对接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建商城要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商业良性发展综合思维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内涵区域认知 图示区域城市、交通人口、商城位置等地理特征认知地理实践力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分析社会真实状况考法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判断分析2.[福建卷]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四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控制人口规模(1)目的:减轻人口对 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 的关系。(2)地位: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 费方式 影响传统的 经济发 展模式 扩大 、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 、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 、环境危机可持续的 经济发 展模式 强调 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 和资源耗竭提示: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 ,治理 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妥善保护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止 海洋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污染治理提示:(1)不可再生资源:应在加强节约和合理利用的同时,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并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2)可再生资源: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1)(2)个人参与:维护 ,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 。提示:可持续发展由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是公众参与。只有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被接受并得以实施,观念才可能转变为现实。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点迷津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1)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2)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利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益,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注重了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活学巧用】[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完成(1)~(2)题。(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思维流程]第1步 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第(1)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 ”“该模式”等。第(2)题题干中的核心词语有:“循环农业”“主要作用”等。第2步 审图像材料,把握关键信息[我的答案] (1) (2) 【读图指导】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常考的类图像之二十二)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部过程。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图中①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②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提供的饲料,③④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⑤是沼气生产的原料来源。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理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3.增添信息,验证关系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环经济模式图中,重新理顺一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1)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2)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3)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一 循环经济模式图判读1.[天津卷,7]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思维流程][我的答案] 对接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关注循环经济,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根据不同经济活动经营环节的关联性,结合循环经济的含义,判断循环经济,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判断选项中的经济活动是否属于循环经济,体现了地理实践力2.[2019·全国卷Ⅲ,1~2]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1)~(2)题。(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A.废料 B.原料C.能源 D.产品(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考法二 循环经济的应用3.[安徽卷]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11分)第九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一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1)人类活动 自然原因(2)环境污染 酸雨 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自然资源2.(1)北极 日本 危害生物 危害森林 腐蚀建筑物(2)减少 大 北美 建设防护林体系(3)大 生态失衡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活学巧用 解析:第(1)题,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马尔代夫国土面积极其狭小,地表径流量小,所以水资源十分短缺。第(2)题,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该国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组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答案:(1)B (2)D演练真题·找准考法1.解析:第(1)题,大气PM2.5浓度10时后开始下降,说明10时以后开始具备污染扩散条件。随着人类生产(如汽车流量增加)与生活(人们户外活动增加)活动的进行,热岛效应逐渐增强,城郊热力环流逐渐形成,利于污染物的扩散,C项正确,A、D项说法错误;降水频率增加,利于空气净化,但降水并非普遍现象,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B项错误。第(2)题,SO2主要来源于煤炭的燃烧。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是因为东北地区的能源结构单一,以煤炭为主,而华东地区的能源结构以煤炭、石油、水电和天然气为主,能源类型多样,SO2排放少,A项正确;华东地区人口密度高于东北地区,B项错误;与资源条件关系不大,C项错误;出行方式主要影响氮氧化物的排放,D项错误。答案:(1)C (2)A2.解析:第(1)题,由图中两条曲线数值变化,可得出答案。第(2)题,图示时期内,该区域人均GDP持续增长,说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则人口规模减小、工业生产萎缩的可能性较小。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可能是因环保政策趋严所致。答案:(1)C (2)C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室气体的产生过程,以及综合思维核心素养。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氮,推测其生长过程中不会或很少排放氧化亚氮,A错;大气中氮气比较稳定,一般不易转化为氧化亚氮,B错;农田秸秆燃烧过程中不会产生氧化亚氮,C错;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肥中有相当一部分氮没有被作物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会转化为氧化亚氮,D对。答案:D考点二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低下 被动 较大 改造 因地制宜2.地理环境 和谐 环境演练真题·找准考法1.解析:第(1)题,图①时期主要表现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开发,态度主要是征服。第(2)题,人地关系演变由开始的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到后来的人地协调发展。答案:(1)C (2)B2.解析:第(1)题,A是农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对农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资源。第(2)题,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和劳动力、资本所占比重下降,科学技术的影响力增强。第(3)题,工业文明时期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开发资源的速度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第(4)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开始谋求人地协调,在这一时期经济、生态、科学技术协调发展。答案:(1)土地 农业文明(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3)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考点三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1)资源危机(3)《21世纪议程》2.(1)当代人(2)生态可持续能力 社会公正(3)各种需要 生态环境 后代人(4)公平 环境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活学巧用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公平性”的含义。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过度猎狼可能降低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②错;不良消费观念与过度猎狼无关,③错;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④正确。综上所析,选D项。答案:D演练真题·找准考法1.[思维流程](1)社会 (2)经济 (3)生态 (4)社会答案:C2.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关键是论据能支撑观点。注意把握本题的关键信息,比如“进口木材”“网上销售”等,都具有两面性;进口木材保护了本地生态,但破坏了出口地的生态;网上销售一方面扩大销售范围,提高销量和经济效益,促进物流发展,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另一方面对当地传统商业造成冲击。答案:观点A:有利;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4点即可)观点B:不利;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4点即可)考点四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1)生态环境 发展2.生产规模 高消耗 资源 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压力3.荒漠化 水土流失 森林资源 水污染4.(1)自然资源 眼前 长远 发展中(2)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活学巧用 [思维流程](1)最适宜 (2)沼气 (3)甘蔗答案:(1)D (2)B演练真题·找准考法1.[思维流程]无害答案:B2.解析:第(1)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自动处理系统是以厨余垃圾为原料,通过分拣,厨余垃圾中的杂物被分离,有用的部分被用来生产沼气和提取生物油脂,故B选项正确。第(2)题,因为该系统是用来处理厨余垃圾的,所以图中的工艺流程大致是自下而上推进。再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生产的沼气用于发电并产生废渣,故A项错误;提取出的生物油脂用于生产工业油脂并产生有机渣,故B项和D项错误;有机渣可以用于生产沼气,生产沼气时也会产生废渣,故C项正确。答案:(1)B (2)C3.解析: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要以解决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为出发点。解决果渣污染环境问题可以在果树下种草发展畜牧业,以果渣和草做饲料;解决薪材缺乏问题可以发展沼气,且以果渣和粪便为原料;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可以与发展沼气相结合,以沼渣和沼液作为果园肥料。答案: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发酵,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方案二(示意图表达):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