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最新考纲】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核心素养解读 知识体系导引1.综合思维:结合具体人口迁移的图文材料,综合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地协调观:辩证地认识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考点一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人口变动的原因(1)人口 ,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数值大小。(2)人口机械增长,即 的增加值。2.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们 的空间流动行为。(2)分类提示:人口迁移的条件(1)首先要有空间位移;(2)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3)居住地要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通常在1年以上。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是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与 、社会经济的不协调引发了人口迁移。自然生 态环境 因素 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经济 因素 地域间的 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的发展政治 因素 政策因素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 是政治的延续。由于战争对人类正常生活秩序的巨大破坏,常常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社会 文化 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家庭和婚姻是影响 迁移的重要因素 ,种族、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曾导致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提示: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2)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则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4.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有 利 提供大量廉价的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产业的发展 加强了与外界社会在经济、科技、 等方面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当地的 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 不 利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 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对住房、交通、卫生、 、社会秩序、城市环境等产生巨大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 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原则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做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2.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活学巧用】1.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1)~(2)题。(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③ D.④(2)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出现数以百万计的难民大迁移,其产生的原因是( )A.① B.② C.④ D.⑤2.下表为“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题。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0 11.63 4.01 1.78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1.[海南地理,10~11]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1)~(2)题。(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2)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思维流程][我的答案] (1) (2) 对接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区域人口的变化及问题和当地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通过读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统计图,分析人口变化的原因和判断其人口问题,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考查安徽省人口问题,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分析人口统计图,体现了地理实践力。【读图指导】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常考的23类图像之十七)1.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2.人口统计图判读时的注意点(1)柱状图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个柱子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子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2)曲线图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3)扇形图和饼状图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而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大小。考法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2.[2021·浙江6月卷,12~13]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1)~(2)题。(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 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 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 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考法三 分析影响人口迁移因素3.[2020·江苏卷,23~24]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回答(1)~(2)题。(1)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双选)( )A.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2)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双选)( )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C.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考点二 世界及我国人口迁移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世界人口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的新表现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其中 移民、 输出和国际 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可按迁移原因→方向→影响的思路对比分析如下:迁移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迁移人 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特点 迁移的 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迁移的 方向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由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难民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产生的 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许多问题(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由 部流向 、 “阳光地带”。原因分析: 部冬季冷湿;传统工业衰落,就业困难,环境恶化。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产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2.我国的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 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 管理制度 国家 政策特点 大批移民 有 、有 自发的、 大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建设 、 ,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人口迁移不仅强调空间迁移,而且强调时间限制,而人口流动主要强调人口的空间移动。人口迁移无论对迁出地或者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关系【命题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其原因多样而复杂,对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对这一热点问题常常涉及或直接考查(如2015年山东、广东文综、2014年山东、广东、重庆文综、2013年全国卷Ⅱ)或隐性介入(如2013年天津文综)。此类问题在高考中常以城市、人口迁移模式图或区域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人口迁移、城市化、产业转移等相关内容,试题多结合热点问题和时事材料,通过简短的文字描述等创设问题情境,设问角度灵活。分析此类问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依据事实判断和论证问题及逻辑推理的能力。【活学巧用】[2021·河北石家庄质量检测]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平武—盐源一线为界,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显著。四川省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下图示意四川省平武—盐源人口界线。据此完成(1)~(3)题。(1)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显著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植被(2)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山清水秀,环境优美B.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C.平原广阔,土壤肥沃D.育龄妇女比重较小,生育率低(3)解决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主要措施有( )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改善交通条件 ③加快农业现代化 ④加大基础教育投入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一 我国人口迁移状况分析1.[全国卷Ⅰ,4~5]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C.上海市 D.重庆市[思维流程][我的答案] (1) (2) 对接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并从人口迁移的类型和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要素的比较中判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区域认知 结合具体区域,分析人口迁出区和迁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特点的差异。人地协调观 关注环境承载力及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要素,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基本要求。考法二 我国现阶段人口迁移2.[2020·天津卷,8~9]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读表,回答(1)~(2)题。2000年 排名 2010年 排名广东 1 505 1 2 150 1浙江 369 2 1 182 2上海 313 3 898 3江苏 254 4 738 4北京 246 5 705 5福建 215 6 432 6天津 73 12 299 7山东 103 10 211 8新疆 141 7 180 9辽宁 104 9 179 10内蒙古 55 15 144 11河北 93 11 140 12云南 116 8 123 13(1)据表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A.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B.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C.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D.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2)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发达,出行方便B.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C.政府鼓励,政策引导D.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考点三 地域文化与人口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概念(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 和 的总和。(2)地域文化:一定地域 形成的 文化现象。2.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包括:初婚年龄大小、 等。(2)宗教:一般不反对 ,易形成较高的出生率。3.中国文化与人口表 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念及其成因生 育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早生贵子”“人丁兴旺”“成家立业”。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先立业后成家”“晚婚晚育”;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 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人们学习时间延长,就业压力增大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获取财富的手段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 劳动力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职 业 选 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士”“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国所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念人 口 流 动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观念。 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和工作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现代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演练真题·找准考法考法一 我国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阅读材料回答(1)~(2)题。(1)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考法二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据此回答(1)~(3)题。(1)上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2)上图四国中,早婚之风盛行,人口增长较快的可能是( )A.① B.②C.③ D.④(3)其中不是由近代移民建立起来的国家是( )A.① B.②C.③ D.④第20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考点一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1)自然增长 (2)迁入人口2.(1)变更定居地(2)外籍工人 农村到城市3.自然环境 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业 组织性 战争 青年人口 宗教信仰4.劳动力 第三 文化 人地 土地资源 公共设施 教育 劳动力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活学巧用1.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故吸引了大量民工迁入,属于经济因素的影响。第(2)题,20世纪末,非洲卢旺达和刚果地区由于内战严重,导致了大量的难民大迁移,这属于战争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答案:(1)C (2)D2.解析:从表格中人口迁入年龄结构数据可知:由于迁入该市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因此会加剧该市的就业紧张局面,故①不符合题意;因大量劳动力的迁入,也会促进该市的经济发展,故②不符合题意;迁入的人口中除青壮年劳动力外,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0~14岁和≥60岁的被抚养人口,所以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故③正确;大量的人口迁入也会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故④正确。答案:C演练真题·找准考法1.[思维流程](1)0.6%~0.7% (2)减少 (3)增多(4)0.7%答案:(1)B (2)C2.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故选C。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即A、B、C错误。生态移民能够促进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D正确。故选D。答案:(1)C (2)D3.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特点,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 由图可知,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在1982年至2005年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呈下降趋势,A对。中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在2005年以前呈下降趋势,在2005年之后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B错。由图可知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以前增加,2014年之后减少,C对。2014年以前,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先波动增大,再波动减小,2014年以后变化不大,D错。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流动变化的因素,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人口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C对。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有所增强,D对。全国交通条件改善,有利于人口流动,但人口流动的规模主要受经济影响,A错。户籍政策放开有利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但中西部地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说明户籍政策放开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B错。答案:(1)AC (2)CD考点二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1)科技 劳务 难民(2)东北 西部 南部 东北 新兴2.户籍 改革开放 计划 组织 流量 支援边疆 务工 经商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活学巧用解析:第(1)题,以平武—盐源一线为界,川东与川西地区地形差异大,导致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具体来讲,川东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度较大;川西地区为高原山地,受高海拔地形的影响,气候恶劣,人口密度小。第(2)题,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A、C错;成都作为省会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受其辐射带动作用,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当地就业机会多,外出务工人员少,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B对;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存活婴儿数量与同期平均育龄妇女数量之比,因而生育率高低与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小无直接关系,D错。第(3)题,川东丘陵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改善交通条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农民可在本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①②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可减少农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可能会更多,③错;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可以改善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但不能减少当地劳动力外出务工,也不能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出现,④错。答案:(1)C (2)B (3)A演练真题·找准考法1.答案:(1)C (2)D2.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流动的区域差异,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由表可知,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东部经济地带省市流入人口多且规模在增大,中西部经济地带流入人口较少,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不均衡,A错、B对;西部经济地带中流入新疆的人口最多,C错;天津流入人口数量由2000年的73万增加到2010年的299万,增加了约3倍,增速最快,D错。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江苏、上海等省市交通发达程度并不比广东差,但没有成为人口流入最多的省市,说明交通发达不是最主要原因,A错;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因素,B、C错;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省区,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吸引力大,迁入的人口多,D对。答案:(1)B (2)D考点三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1)物质财富 精神财富(2)长时期 特定2.(1)婚姻稳定程度(2)人口增殖3.晚婚晚育 男性 定居演练真题·找准考法1.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第(2)题,这些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1)C (2)B2.解析:第(1)(2)题,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婚育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第(3)题,科威特历史悠久,是重要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不是移民国家。答案:(1)D (2)D (3)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