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十六年前的回忆》同步课内外阅读
课内阅读
一、课内文章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给上述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在法庭上的表现,让你想起了哪些形容英雄人物品质的成语?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完成下面的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__________”一词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__________”一词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句中表示 “看”的意思的词是_______,表示该意思的词还有:_____、_______ 、_____。
(2)“一种伟大的力量”在文中是指:
(3)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4)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请展开想象写一写。
二、课内阅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5.选文出自文章(______),文中的“父亲”是(______)同志。
A.《十六年前的回忆》 B.《为人民服务》 C.《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D.鲁迅 E.李大钊 F.叶挺
6.选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7.关注外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1)摘抄一处父亲的外貌描写,谈谈你的体会。
外貌描写:
我体会到:
(2)摘抄一处父亲的神态描写,体会父亲的品质。
神态描写:
我体会到:
(3)面对亲人的哭喊,父亲只是“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对这处描写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
A.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危险来临时能坦然自若。
B.因为父亲被敌人严刑拷打已经痛苦不堪了,所以他不想对亲人说一句话。
C.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希望亲人能化悲痛为力量。
三、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8.画“______”的部分是对父亲______和______的描写,“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_________,“平静”说明了______________。
9.面对亲人的哭喊,父亲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对此做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危险来临时能够坦然自若。
B.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会因为亲人的哭喊而忧伤。
C.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希望亲人能化悲痛为力量。
D.因为父亲受到严刑拷打已经疲惫不堪,所以没有力量和亲人们说一句话。
10.像父亲这样的革命者和奉献者,我们接触不少,他们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们的精神品质熠熠生辉,请你根据自己的回忆将下列表格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重点人物 描写片段 描写方法 精神品质
老汉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不徇私情
老班长 他坐在那里捧着陶瓷碗,嚼着几根野草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文。
雪山小太阳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战栗。队伍前进得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
这名唱歌的女孩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女孩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女孩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她看见路边坐着的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
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的,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11.短文的第2、3自然段是对卫生员____(A.外貌 B.语言 C.动作 D.神态)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我体会到(____)
A.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鼓励战士们战胜眼前的困难,翻过雪山。
B.她性格活泼好动,符合她年少的特点。
C.因为即将翻过雪山,她的心情非常兴奋,才会有如此表现。
D.部队首长让她这样做,这样可以消除长途行军中的枯燥无味。
12.从下列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夹金山环境的恶劣?( )(多选)
A.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
B.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战栗。
C.空气稀薄。
D.太阳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13.题目中的“小太阳”指的是________,这样称呼她是因为___________。
1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课外阅读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1)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 “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的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2)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5.给文中的(1)(2)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1) (2)
A.慈祥 B.慈善 C.慈爱 D.朦胧 E.蒙眬 F.依稀
16.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2自然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
17.“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
文章结尾处写道:“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法庭上
2. 不屈不挠 坚贞不屈
3.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 慈祥
4. 瞅了瞅 瞄 望 瞟 李大钊对革命事业抱着必胜的信心 因为他想让亲人们化悲愤为力量,不要为他而伤心,“沉着”“安定”的表情暗示亲人要坚信革命事业,化悲愤为力量。 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再见了亲人!你们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坚信革命事业必定会胜利,也希望你们化悲愤为力量!
5. A E
6.被审时,在法庭上。
7.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明显看出李大钊受过苦刑,表现出李大钊临危不惧、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李大钊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B
8. 外貌 神态 敌人对父亲用过酷刑 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仍然无畏惧之心
9.D
10.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舍己为人
11. BC A
12.ABC
13. 女卫生员 她用歌声给战士们带来温暖,她舍己为人的品质增强了战士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14.红军在翻越夹金山时,年轻的女卫生员不仅用自己的歌声鼓舞了战士们,还把自己的红毛衣给了受伤的战士,自己却牺牲了。
15. C D
16.抱“我”串门,背“我”看病,搂“我”入睡。
17.对父亲的牵挂和思念。
18.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表达了作者的愧疚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