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水的组成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粤版(2012)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4.2 水的组成 教案

资源简介

《4.2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水电解的实验,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水电解的实验,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电解水的实验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分子的构成。
2.水的微观构成。
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得出水的组成,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的推理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PPT课件,畅言通。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用谜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哪种物质呢?
学生回答:水
引导:水是“生命之源”,那么水有什么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又是怎样的呢?本节就通过学习水的组成来解决以上问题。(引入新课)。
板书:水的组成。
出示学习目标: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起读掌握学习目标。
引导:教师出示一瓶纯水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观察并总结出水的物理性质。
课件展示:水的物理性质:纯水通常为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101.3KPa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g/cm3。
设问引入: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
演示实验:实验电解水
畅言通展示:用畅言通的聚焦功能展示实验的步骤,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环节。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水电解的实验,并让学生认真观察。
观察总结现象:通电后两个试管内产生气泡,液面下降,说明产生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体积大,它们的体积比约为1∶2。
讨论:小组讨论通过实验分析两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验证?
检验:教师通过视频微课演示检验方法。
将气体体积小的试管取出后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将气体体积大的试管取出后用火柴点燃,气体能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这是氢气。
结论: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
讲述: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而且是氧化物。
教师质疑:通过电解水实验,同学们猜想在探究或设计实验验证物质组成时可以通过检验什么来确定物质的组成。
讨论:小组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
教师归纳:确定物质的组成可通过确定物质的分解生成物来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水分子模型,按照水电解实验拆分、组合并讨论从微观角度分析,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得出什么结论?
小组反馈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2.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讲解:经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这个实验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水分子 氢分子 氧分子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氧化物。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3.探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课堂练习
1.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通常状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纯水几乎不导电,电解时加少许硫酸或氢氧化钠
C.水在通常状况下化学性质很活泼
2.下图是表示水的体积(mL)与温度(℃)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 )
3.电解水时,正极生成的气体能______________,是____;负极生成的气体能燃烧,火焰呈______,是______ ;它们的体积比大约是_______。由电解水的产物,我们可以推知,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4.水是( )①单质;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纯净物;⑤氧化物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课后讨论:请你设计另一种探究水的组成的方案。
板书设计
4.2 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
二、水的组成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