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课题 生活需要法律 课时 1个课时 执教者解读课标 本课所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是:“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解读学生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一提起法律,他们可能会更多地联想到威严、强制性,很少能想到法律的保障作用;也有的学生违法犯罪却浑然不知,缺乏法律意识。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律让生活更美好,开启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之旅。解读教材 教材分析 本框“生活需要法律”,从生活需要法律、法律嵌入生活、法律相伴人的一生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简要介绍法治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含义和意义,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也为后面的学习法律知识做好铺垫。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知识与能力 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教学重点 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活动探究法、情感体验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激趣引课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活动五 我的收获 拓展延伸 视频“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生活中,你是否会和其他人产生矛盾?你是怎么解决这些矛盾的 (从社会、学校、家庭的角度去思考。) 你能列举哪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 图片展示相关法律,比如: 《家庭教育促进法》、《民法典》、《反家暴法》等 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要求:进行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教材P86:探究与分享 1.把下列的内容与对应的法律连接起来。 2.说说上述内容哪些是我们的权利,哪些是我们的义务。 案例分析:某中学三位同学乘门卫不注意,悄悄溜进学校,直奔某班教室。一名同学对着教室门先踹了几脚,然后另两名同学接着踹,将教室门板踢下一块,三人乘此钻进教室,又开始毁坏其他东西,后扬长而去。三名同学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秩序、破坏校舍及其他财产行为,应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战国时期,某诸侯国国君在早朝时,听大臣们说民间有许多私自贩盐买盐的事使国家税收减少。国王厉声说道:“从今以后若查明私自贩盐买盐者,立斩无赦。这就作为国家的一条法令,任何人不得违抗。”当天傍晚,国舅因私自贩盐被查处,眼看着要治杀头之罪,可国君却免其一死。大臣们不解的问:“国君为什么早上说定死罪,而到晚上又说没罪了呢?”国君说:“早上我说死罪是法令,晚上我说无罪也是法令,因为我是国君。” 网上查找我国历史上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1.提出问题:视频中“它”指的是什么?在你的生活中哪里可以见到“它”?2.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1.提出问题:这三位同学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国君的判案是法治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按要求完成该任务,并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该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引出课堂。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调解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通过让学生列举相关法律,可以了解学生对一些法律的熟悉情况,并且让学生理解法律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通过该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秩序, 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整个社会都会陷入危险和混乱之中。因此, 每一部法律都适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整。 通过该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通过该活动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内涵、法律的功能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通过该活动引出法治的内涵、要求及地位,让学生正确理解法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理解法治的重要性。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让人感到耳目新。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没有及时的进行点评与反馈。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最后时间不够。教师授课时有些环节节奏太快,没有关注到学生听课情况,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