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课题 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年级学习目标 1.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2.探究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3.感受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重点 关注当地的民间艺术,探究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感受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难点 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增强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情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这些民间艺术产生于哪里播放视频:这些民间艺术产生于哪里2.说说你知道的民间艺术有哪些?3.小结并板书课题: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 思考回答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齐读课题 通过复习提问:这些民间艺术产生于哪里?导入新课直接引出新课题。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欣赏当地的民间艺术1.文本学习: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2.图片+文本学习:民间音乐得胜鼓:我家住在山西省寿阳县,这里的“得胜鼓"很有名。这种鼓打法简单,但变化无穷,越打越起劲儿。3.图片+文本学习:民间舞蹈余杭滚灯:我家住在浙江省杭州市,这里的“余杭滚灯”是具有强烈竟技特点的民间舞蹈。4.图片+文本学习:民间文学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我家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这里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很有名。5.提出问题: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民间艺术?教学环节二: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1.文本学习:民间艺术是由劳动者创造,用来满足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2.图片+文本学习: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1)唢呐:我家住在河南省沁阳市,人们在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上都要请唢呐班吹奏。我们这里很多人的唢呐技艺很高超。(2)香包:我家住在甘肃省庆阳市,这里的香包制作技艺精湛。人们常常把香包挂在门庭或者送给亲友,以此表达祥和平安的美好祝愿。(3)二人转:我家来自东北,这里的“二人转”很受老百姓欢迎。听爷爷说,以前没有电视的时候,人们会聚集到广场去观赏“二人转”,这丰富了他们的闲暇生 活。(4)播放视频素材: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非常喜庆的一段二人转3.提出问题:这些民间艺术满足了人们哪些需求,或表达了人们哪些愿望?你们那里有哪些民间艺术呢?4.图片+文本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1)马氏布偶是流传于东北民间的一种古老技艺。近年来,马氏布偶第三代传人马淑琴不断继承创新,不仅将布偶作品绝活达到新的高度,而且还练就了一手非凡的刺绣绝活。马氏布偶的核心艺术是缝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老虎,这主要是因为虎在民间有诸多的传说和价值。2007年“马氏布偶”进入吉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3)满族剪纸常常不用纸,而是用树皮、树叶、 苞米窝等材料代纸来剪,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满族剪纸常常不是剪,而是撕,以手代剪。撕纸线条弯曲,有毛边,别具一格。如今,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该项目并入“中国剪纸”项目,入选“ 人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我的家乡在海南,海南孔明灯又称文灯、天灯。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文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点燃文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5)我的家乡在湛江,湛江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祭祀仪式,是当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的民俗舞蹈。(6)双面绣也叫两面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属于手工类,始于宋代。在同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双面绣主要体现在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苏绣、粤绣、蜀绣)的作品中。现在苏州的双面绣产品,多作为国家的礼展品,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7)确山铁花又名“打铁花”,是河南省确山县流传的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表演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打铁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贸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8)涿州花灯节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间的“通会楼”而得名,清末民初时列为涿州八景之一,称作“通会灯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涿州城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齐放,银花共开,千家万户,燃烛通宵。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万盏花灯将把涿州市照亮成为一座不夜城。教学环节三:民间艺人的付出1.文本学习: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民间艺术的成就里蕴含着这些艺人的努力与智慧。2.文本学习(阅读角):天津“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是清末著名泥塑艺人张明山开创的泥人流派。张明山在泥人的创作上注重写实,强调神韵,他的作品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 张明山(1826—1906), 出生于天津一个贫寒的民间艺人之家,祖籍浙江。张明山的父亲以制作泥玩具为生,小明山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喜欢玩泥巴,八岁便能协助父亲制作小猫、小狗一类的泥玩具。他在泥巴造型上有很好的感悟与天分,十三岁开始独立从事彩塑创作,十八岁便声名远播。 他热爱传统艺术,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并运用到自己的泥塑创作中。他善于观察社会,把市井的民情风俗、百姓爱好和日常情态等生活细节都一一记刻在心中,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3.播放视频素材:泥人张传承4.图片学习:“泥人张”的作品5.提出问题(阅读角):为什么张明山会成为著名的泥塑艺人?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人的故事?(张明山:聪明才智, 兴趣爱好、 刻苦努力)6.民间艺人—阿炳:阿炳(1893—1950年),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自幼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7.播放视频素材:二胡独奏家赵寒阳独奏《二泉映月》8.民间艺人—臧鸿: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9.民间艺人—张永寿:张永寿(1907~1989),剪纸艺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事剪纸60余年,创作了数千幅精巧绝伦的剪纸作品。张永寿出生于剪纸世家,他的祖先皆以剪纸为业,传至其父历经4代。张永寿剪纸题材广泛,最擅长花卉,尤以剪菊传神。他年轻时酷爱菊花,每以菊花寄托精神,励志奋进。他常四出访菊,每见一个佳品,必观赏再三,流连忘返,他剪出的菊花,形神兼备,轻灵自如,各呈娇妍10.民间艺人—郝萱林:郝萱林是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艺术第三代传承人,她自幼跟随外祖母和母亲学习剪纸艺术。她的剪纸作品涉猎广泛,从传统的花鸟鱼虫、十二生肖、历史人物到现代的体育运动,只要她能想到看到的,都会在她的手中变成一幅幅剪纸。11.民间艺人—字汝民: 彝族汉子字汝民,出生在巍山县庙街东山的三家村这个纯彝族聚居的小山村。字汝民自孩童时期起就学会了用树叶吹奏简单的山歌小调和歌曲,尽管在1982年入伍当了文艺兵之后,他也学过小提琴、萨克斯、二胡等乐器,但却对吹树叶情有独钟。他,一直在努力!12.民间艺人—王道正:王道正“变脸”始于1985年。当年6月,他从师兄刘忠义那里接过“变脸”的专用服装和特制道具。1980年12月,师兄刘忠义随剧院赴香港演出《白蛇传》饰演紫金铙钹,变了4张脸,令港人眼界大开。王道正追踪师兄刘忠义,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摸索,增加为5张脸,在第三届世界文化节开幕式上引起轰动,倾倒西方观众,被誉为“化装和角色变幻的世界大师”。13.播放视频素材:变脸 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思考问题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独立填写汇报交流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感受视频阅读文本思考问题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观看图片阅读文本思考回答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 文本学习和图片及文字从学生视角介绍了山西省寿阳县的“得胜鼓”、浙江省杭州市的“余杭滚灯”和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阿诗玛”,旨在引导学生从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等民间艺术形式,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下方的表格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并将自己了解的主要信息记录在表格中。引导学生探究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教学以河南省沁阳市的唢呐甘肃省庆阳市的香包和东北的“二人转”为例,简要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及其与当地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主持人的提问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列举的民间艺术满足了人们哪些需求,表达了人们哪些愿望;二是引导学生针对当地的民间艺术展开探究。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马氏布偶是流传于东北民间的一种古老技艺。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满族剪纸常常不用纸,而是用树皮、树叶、 苞米窝等材料代纸来剪,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文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属于手工类,始于宋代。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是河南省确山县流传的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表演气势磅礴。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涿州花灯节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间的“通会楼”而得名。文本从民间艺术本身转向民间艺人,反映了“见物更要见人”的德育教材设计理念。阅读角讲述了天津“泥人张”的故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主持人的提问有两方面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思考张明山成为著名民间艺人的原因;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了解其他民间艺人。对于阅读角的教学,除了让学生阅读“泥人张”的故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素材丰富此故圆事,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张明山其人其事。鼓励学生了解和讲述自己所知道的民间艺人故事。通过各种途径调查、了解当地的民间艺人和身边的民间艺术。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民间艺人—阿炳、民间艺人—臧鸿、民间艺人—张永寿的故事。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民间艺人—郝萱林:郝萱林是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艺术第三代传承人,她自幼跟随外祖母和母亲学习剪纸艺术。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民间艺人—郝萱林:王道正在第三届世界文化节开幕式上引起轰动,倾倒西方观众,被誉为“化装和角色变幻的世界大师”。真切感受艺术课堂小结 民间艺人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努力与智慧创造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民间艺术,使我国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总结归纳并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总结升华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板书 第11课《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 欣赏当地的民间艺术我们这里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 民间艺人的付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新知导入复习提问:这些民间艺术产生于哪里新知讲解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在你生活的地方也有不少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得胜鼓我家住在山西省寿阳县,这里的“得胜鼓"很有名。这种鼓打法简单,但变化无穷,越打越起劲儿。欣赏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余杭滚灯我家住在浙江省杭州市,这里的“余杭滚灯”是具有强烈竟技特点的民间舞蹈。欣赏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我家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这里的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很有名。欣赏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你生活的地方有哪些民间艺术?当地民间艺术的名称 你对它的了解二人转东北秧歌长白山剪纸丰富闲暇生活村民们每天晚饭后在广场扭秧歌增添生活乐趣民间艺术是由劳动者创造,用来满足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我家住在河南省沁阳市,人们在婚丧嫁娶、开业庆典、生日祝寿等活动上都要请唢呐班吹奏。我们这里很多人的唢呐技艺很高超。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唢呐我家住在甘肃省庆阳市,这里的香包制作技艺精湛。人们常常把香包挂在门庭或者送给亲友,以此表达祥和平安的美好祝愿。香包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我家来自东北,这里的“二人转”很受老百姓欢迎。听爷爷说,以前没有电视的时候,人们会聚集到广场去观赏“二人转”,这丰富了他们的闲暇生 活。二人转民间艺术产生的原因素材: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非常喜庆的一段二人转这些民间艺术满足了人们哪些需求,或表达了人们哪些愿望?你们那里有哪些民间艺术呢?马氏布偶是流传于东北民间的一种古老技艺。近年来,马氏布偶第三代传人马淑琴不断继承创新,不仅将布偶作品绝活达到新的高度,而且还练就了一手非凡的刺绣绝活。马氏布偶的核心艺术是缝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老虎,这主要是因为虎在民间有诸多的传说和价值。2007年“马氏布偶”进入吉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氏布偶丰富的民间艺术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起源于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丰富的民间艺术东海岛人龙舞满族剪纸常常不用纸,而是用树皮、树叶、 苞米窝等材料代纸来剪,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满族剪纸常常不是剪,而是撕,以手代剪。撕纸线条弯曲,有毛边,别具一格。如今,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该项目并入“中国剪纸”项目,入选“ 人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丰富的民间艺术满族剪纸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丰富的民间艺术我的家乡在海南,海南孔明灯又称文灯、天灯。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文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点燃文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海南孔明灯丰富的民间艺术我的家乡在湛江,湛江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祭祀仪式,是当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的民俗舞蹈。丰富的民间艺术湛江傩舞丰富的民间艺术双面绣也叫两面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属于手工类,始于宋代。在同一块底料上,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双面绣主要体现在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苏绣、粤绣、蜀绣)的作品中。现在苏州的双面绣产品,多作为国家的礼展品,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赞扬。双面绣确山铁花又名“打铁花”,是河南省确山县流传的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打铁花技艺历史悠久,表演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打花艺人在千余度的铁花中赤膊上阵而能进退自如,不被烫伤,现代烟花的灿烂夺目和传统绝技的神秘惊险交织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打铁花涵容了道教文化、商贸习俗、民间工艺等内容,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宝库,为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打铁花丰富的民间艺术丰富的民间艺术涿州花灯节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因坐落在涿州南北大街中间的“通会楼”而得名,清末民初时列为涿州八景之一,称作“通会灯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夜,涿州城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齐放,银花共开,千家万户,燃烛通宵。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万盏花灯将把涿州市照亮成为一座不夜城。涿州花灯小 总 结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民间艺术的成就里蕴含着这些艺人的努力与智慧。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张”是清末著名泥塑艺人张明山开创的泥人流派。张明山在泥人的创作上注重写实,强调神韵,他的作品深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张明山(1826—1906), 出生于天津一个贫寒的民间艺人之家,祖籍浙江。张明山的父亲以制作泥玩具为生,小明山在家庭的熏陶下,自幼喜欢玩泥巴,八岁便能协助父亲制作小猫、小狗一类的泥玩具。他在泥巴造型上有很好的感悟与天分,十三岁开始独立从事彩塑创作,十八岁便声名远播。他热爱传统艺术,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并运用到自己的泥塑创作中。他善于观察社会,把市井的民情风俗、百姓爱好和日常情态等生活细节都一一记刻在心中,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素材:泥人张传承“泥人张”的作品背书“泥人张”彩塑作品天津泥人张泥塑作品为什么张明山会成为著名的泥塑艺人?你还知道哪些民间艺人的故事?张明山:聪明才智, 兴趣爱好、 刻苦努力阿炳民间音乐家阿炳(1893—1950年),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自幼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民间艺人—阿炳素材:二胡独奏家赵寒阳独奏《二泉映月》臧鸿北京“吆喝大王”已是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1993年,南来顺重新归置了100多种京味小吃,他专去捧场。有口卖高桩柿子的词儿他是这么吆喝的:“嘞———高桩儿的嘞———柿子嘞———不涩的嘞———涩的还有换嘞!”民间艺人—臧鸿民间艺人—张永寿 张永寿(1907~1989),剪纸艺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事剪纸60余年,创作了数千幅精巧绝伦的剪纸作品。张永寿出生于剪纸世家,他的祖先皆以剪纸为业,传至其父历经4代。张永寿剪纸题材广泛,最擅长花卉,尤以剪菊传神。他年轻时酷爱菊花,每以菊花寄托精神,励志奋进。他常四出访菊,每见一个佳品,必观赏再三,流连忘返,他剪出的菊花,形神兼备,轻灵自如,各呈娇妍张永寿张永寿剪纸作品郝萱林是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艺术第三代传承人,她自幼跟随外祖母和母亲学习剪纸艺术。她的剪纸作品涉猎广泛,从传统的花鸟鱼虫、十二生肖、历史人物到现代的体育运动,只要她能想到看到的,都会在她的手中变成一幅幅剪纸。民间艺人—郝萱林郝萱林彝族汉子字汝民,出生在巍山县庙街东山的三家村这个纯彝族聚居的小山村。字汝民自孩童时期起就学会了用树叶吹奏简单的山歌小调和歌曲,尽管在1982年入伍当了文艺兵之后,他也学过小提琴、萨克斯、二胡等乐器,但却对吹树叶情有独钟。1986年退伍后,字汝民进入了巍山县文工队,开始苦练树叶的吹奏。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将传统的树叶吹奏方法同现代流行元素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地钻研和练习,字汝民的树叶吹奏技艺达到了“只要是我会唱的歌,都能用树叶吹奏出来。”的水平。他还将一-片小小的叶子吹到了国外,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吹树叶也成为地方一个独立的非遗项目,让更多的人去保护和传承下去。他,一直在努力!彝族汉子字汝民民间艺人—字汝民王道正“变脸”始于1985年。当年6月,他从师兄刘忠义那里接过“变脸”的专用服装和特制道具。1980年12月,师兄刘忠义随剧院赴香港演出《白蛇传》饰演紫金铙钹,变了4张脸,令港人眼界大开。王道正追踪师兄刘忠义,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摸索,增加为5张脸,在第三届世界文化节开幕式上引起轰动,倾倒西方观众,被誉为“化装和角色变幻的世界大师”。有4位日本记者研究王道正“变脸”的秘密,测出他的“变脸”速度在1秒之内,至于秘密在哪里,只能慨叹一声:“不知道!”1996年,王道正曾先后应邀到新加坡、香港献艺,单独演出川剧“变脸”绝活,在短短的3分半钟里,陆续变幻出绿、蓝、红、黄、棕、黑、白、金等八张脸谱。王道正民间艺人—王道正素材:变脸课堂总结这些民间艺人运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努力与智慧创造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民间艺术,使我国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非常喜庆的一段二人转.wmv 二胡独奏家赵寒阳独奏《二泉映月》.wmv 变脸.wmv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doc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精美PPT教学课件(第二课时).ppt 泥人张传承.wmv 这些民间艺术产生于哪里.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