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课件(第三课时,共41张PPT)+素材+教案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课件(第三课时,共41张PPT)+素材+教案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11课《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保护民间艺术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2.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3.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 关心民间艺术的未来,力所能及地为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作贡献。
难点 以实际行动投身到保护民间艺术的活动中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新课1.图片+文本学习:图片中的工艺品是用什么编制的?玉米皮编织的坐垫在民间由来已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因为现在需要少了,慢慢地已难觅踪迹。2.播放视频素材:女孩用玉米皮做编织品3.小结并板书课题:保护民间艺术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齐读课题 用猜一猜的教学方式和观看视频导入新课,引出新课题,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知民间艺术在民间。
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一: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1.文本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2.文本学习:相关链接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曾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濒临失传。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低,没人肯学唱。无独有偶,2008年1月26日《新闻联播》报道,惠山泥人的传承人王南仙从泥人厂退休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拜师学艺的徒弟,为防止惠山泥人艺术失传,当地政府不得不通过给学徒发工资的方式给她招聘了九个徒弟。事实上,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也处在衰落的边缘,被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3.图片+文本学习: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1)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是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镇(今属蚌埠市区),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2)无锡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代表作有《大阿福》、《一团和气》、《三胖子》等。(3)川剧、湘剧、黄梅戏: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4)泰安渔鼓起源于商末周初,起初叫“三根木”。泰安本地的一门艺术——泰安渔鼓,这门艺术如今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现代发展最盛,而随着时代发展,听渔鼓的人不多了,唱渔鼓的人也越来越少这门手艺正濒临失传!(5)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吹奏乐器,但大家平时欣赏到的唢呐演奏越来越少,安庄镇马埠村民梁氏唢呐队、汶阳镇砖舍村“李氏唢呐”都面临失传,李志全“李氏唢呐”是第六代传人,2007年“李氏唢呐”被列为肥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被确立为泰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播放视频素材:唢呐独奏《社庆》(7)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8)泰安梆,又名莱芜梆。莱芜梆,又名“莱芜讴”,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兴盛于清初,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蒙阴一带。《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1983年版)中有专文记载。(9)手工木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木雕的历史最为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木雕鱼出土,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墓兽,湖北云梦汉墓中出土的彩雕木俑均为我国早期木雕作品。其实历朝历代都应有大量的木雕制品,可能是因为保存的困难,现今我们很难看到超过千年的木雕作品传世。4.提出问题:面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衰落,你有怎样的感受?有人说,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关系,你怎么看?5.文本学习: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艺人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看到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面临衰落,我很痛心,它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我们应该传承这些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在创新中发展。6.文本学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种民间艺术的失传,也就意味着某种民族文化的消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的民间艺术。教学环节二: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1.文本学习:面对一些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们。2.图片+文本学习:春联的自述(1)我叫“春联”,曾经家家户户过年时都会把我粘贴在门面上或门框上。因为我对仗工整,辞藻优美,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国人美好生活愿望的表达。(2)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我逐渐被人们冷落,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不少年轻人觉得我土气,过年时不再用我。而且,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3.文本学习:议一议春联衰落的原因。请了解一下你家乡的某些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想一想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1)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春联大多采用印刷的方式。(2)现在的春联内容陈旧,千篇一律,缺乏时代精神。印刷品春联里存在文化缺失。(3)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4.编灯是一种在江南地区已经流传了千余年的手艺,象征着人们生活蒸蒸日上、祥和幸福,是人们喜宴、庆典的常见艺术品。浙江著名的编灯艺人吴大弟编的旗灯远近闻名,为当地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光彩。他一直很想找几个徒弟,一来年纪大了,好有个帮手,又有个照应;二来也能把这编灯手艺一代代传下去。然而,编灯手艺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不挣钱,他一直没有招到徒弟。5.吹糖人:老北京时期的吹糖人这门民间手艺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了。究其衰落的原因: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人再愿意吃这样的食品了;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传统艺术的传承。6.播放视频素材:吹糖人,随着时代进步面临灭绝!7.长江岸边的劳动号子正走向衰落。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现在由于时代的进步,这些吆喝、呼号声已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8.文本学习(填表):春联的衰落与保护教学环节三: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1.文本学习: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少年儿童也能贡献一份力量。2.图片+文本学习: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展览会、交流研讨会等方式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增加社会对民间艺术的了解。3.文本学习(阅读角): 民间艺术“小传人”2013年5月31日,南京市栖霞区某小学校园里热闹非凡,一场由该校学生主办的民间艺术展演拉开帷幕。四条“小彩龙”在校园里穿梭游行,翻腾舞动。原来,同学们想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向他们的师傅汇报学习成果,也向全校师生展示民间文化艺术。4. 播放视频素材:争做民间艺术“小传人”5.文本学习: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令这位作家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1000多项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已经完成,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还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抢救的速度还是远远赶不上消失的速度。6.图片+文本学习: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学习其中的一些民间艺术,使这些民间艺术传承下去。7.提出问题:面对民间艺术的衰弱,你能从这些同学身上学到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1)这些同学真是太棒了,他们把民间艺术带进了校园,不但使它得以弘扬和传承,还从中获得了幸福和快乐,我也要向他们学习。(2)这些同这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启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把老艺人们请进校园,把民间艺术请进课堂。这样不但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丰富我们的课余文化生活。8.文本学习:知识窗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9.播放视频:素材:国家品牌计划 宣传片 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思考回答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汇报交流阅读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观看图片阅读文本了解文本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阅读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观看视频 文本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力所能及地参与保护民间艺术。
相关链接以凤阳花鼓和惠山泥人为例,说明我国民间艺术的衰落
及面临的问题。凤阳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是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泰安渔鼓起源于商末周初,起初叫“三根木”。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吹奏乐器,但大家平时欣赏到的唢呐演奏越来越少。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手工木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主持人的提问有两方面的意图:一是引起学生对民间艺术衰落的关注;二是引导学生反思现实中的错误观念。
借助多媒体资源融入时代背景,丰富案例素材,加深学生对民间艺术衰落的认识。
文本点明找出衰落原因,保护民间艺术。春联的自述通过拟人化的方式展现了春联曾经的
辉煌、如今的衰落及其原因,旨在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主持人的提问有两方面的意图:
一是引导学生探讨春联衰落的原因;二是引导学生探究当地某项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编灯手艺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不挣钱,他一直没有招到徒弟。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吹糖人这门民间手艺衰落的原因。
教学中补充学习资料:长江岸边的劳动号子由于时代的进步,这些吆喝、呼号声已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从书法的角度谈谈春联的意义,以此渗透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文本旨在培养学生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阅读角以南京“栖霞龙舞”为
例,讲述了小学生学习舞龙,争做“小传人”的故事。主持人的提问明确了阅读角的教学意图:学习故事中学生的做法,思考自己能为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做些什么。
不局限于阅读角提供的案例,而应鼓励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力所能及地保护当地民间艺术。拓展活动,将教学与本校或者当地相关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知识窗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用法律保护民间艺术,这意味着人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民间艺术,珍视民间艺术对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滋养和贡献。
课堂小结 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面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保护和拯救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不能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结归纳并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总结升华本节课知识目标的学习,提升道德情感与修养。
板书 第11课《多彩多姿的民间艺术》 保护民间艺术 (一)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二)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三)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1张PPT)
玉米皮编织的坐垫在民间由来已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因为现在需要少了,慢慢地已难觅踪迹。
图片中的工艺品是用什么编制的?
新知导入
素材:女孩用玉米皮做编织品
新知讲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正面临着衰落的困境。
2008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曾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戏濒临失传。由于学习时间长、经济效益低,没人肯学唱。无独有偶,2008年1月26日《新闻联播》报道,惠山泥人的传承人王南仙从泥人厂退休后,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拜师学艺的徒弟,为防止惠山泥人艺术失传,当地政府不得不通过给学徒发工资的方式给她招聘了九个徒弟。事实上,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也处在衰落的边缘,被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相关链接
凤阳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是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凤阳三花(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之一,因起源于凤阳县长淮卫镇(今属蚌埠市区),故又称卫调花鼓戏、卫调花鼓。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无锡惠山泥人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代表作有《大阿福》、《一团和气》、《三胖子》等。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川剧
黄梅戏
湘剧
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泰安渔鼓起源于商末周初,起初叫“三根木”。泰安本地的一门艺术——泰安渔鼓,这门艺术如今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现代发展最盛,而随着时代发展,听渔鼓的人不多了,唱渔鼓的人也越来越少这门手艺正濒临失传!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唢呐: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吹奏乐器,但大家平时欣赏到的唢呐演奏越来越少,安庄镇马埠村民梁氏唢呐队、汶阳镇砖舍村“李氏唢呐”都面临失传,李志全“李氏唢呐”是第六代传人,2007年“李氏唢呐”被列为肥城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0年被确立为泰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唢呐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素材:唢呐独奏《社庆》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泰安梆,又名莱芜梆。莱芜梆,又名“莱芜讴”,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兴盛于清初,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蒙阴一带。《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1983年版)中有专文记载。
泰安梆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手工木雕
木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木雕的历史最为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木雕鱼出土,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墓兽,湖北云梦汉墓中出土的彩雕木俑均为我国早期木雕作品。其实历朝历代都应有大量的木雕制品,可能是因为保存的困难,现今我们很难看到超过千年的木雕作品传世。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面对这些民间艺术的衰落,你有怎样的感受?有人说,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关系,你怎么看?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艺人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和审美的需求,表达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看到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面临衰落,我很痛心,它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正在消失。我们应该传承这些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在创新中发展。
关注民间艺术衰落的困境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种民间艺术的失传,也就意味着某种民族文化的消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的民间艺术。
有人说,这些东西消失就消失了,没有多大关系,
面对一些民间艺术衰落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它们。
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我叫“春联”,曾经家家户户过年时都会把我粘贴在门面上或门框上。因为我对仗工整,辞藻优美,既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体现,也是中国人美好生活愿望的表达。
春联的自述
春联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我逐渐被人们冷落,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不少年轻人觉得我土气,过年时不再用我。而且,现在会写毛笔字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春联的自述
议一议春联衰落的原因。请了解一下你家乡的某些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想一想我们该如何保护它们。
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春联衰落的原因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春联大多采用印刷的方式。
现在的春联内容陈旧,千篇一律,缺乏时代精神。印刷品春联里存在文化缺失。
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
编灯是一种在江南地区已经流传了千余年的手艺,象征着人们生活蒸蒸日上、祥和幸福,是人们喜宴、庆典的常见艺术品。浙江著名的编灯艺人吴大弟编的旗灯远近闻名,为当地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光彩。他一直很想找几个徒弟,一来年纪大了,好有个帮手,又有个照应;二来也能把这编灯手艺一代代传下去。然而,编灯手艺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不挣钱,他一直没有招到徒弟。
编灯
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老北京时期的吹糖人这门民间手艺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在了。究其衰落的原因: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没有人再愿意吃这样的食品了;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传统艺术的传承。
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吹糖人
素材:吹糖人,随着时代进步面临灭绝!
长江岸边的劳动号子正走向衰落。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现在由于时代的进步,这些吆喝、呼号声已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
长江岸边劳动号子
探究民间艺术衰落的原因
衰落的原因 保护的措施
1.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春联大多采用印刷的方式;2.内容陈旧;3.会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
1.逢年过节举办义写春联公益活动。2.在年轻人中开展春联征集评选活动;3.在中小学开设、普及毛笔书法课。
衰落与保护
春联
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少年儿童也能贡献一份力量。
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保护民间艺术,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展览会、交流研讨会等方式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增加社会对民间艺术的了解。
民间艺术“小传人”
2013年5月31日,南京市栖霞区某小学校园里热闹非凡,一场由该校学生主办的民间艺术展演拉开帷幕。四条“小彩龙”在校园里穿梭游行,翻腾舞动。原来,同学们想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向他们的师傅汇报学习成果,也向全校师生展示民间文化艺术。
上世纪90年代,“栖霞龙舞”这一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这项民间艺术,70岁的“栖霞龙舞”传承人薛友新走进小学校园,给孩子们当龙舞教练,义务教学排演。一开始就有50多名同学报名。
“只在电视里看过舞龙,还没见过真正的舞龙,我是龙的传人,当然也要学会舞龙。”四年级学生杜朕是“龙头”,在舞龙时他要一边做动作一边喊口号:“龙出水、龙回首、滚龙、大摆……一套表演结束后,杜朕已满头大汗,不过,他说:“参加舞龙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锻炼身体,我觉得挺好的。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很支持我。”
素材:争做民间艺术“小传人”
2003年,由冯骥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令这位作家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尽管1000多项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已经完成,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还是忧心忡忡。在他看来,抢救的速度还是远远赶不上消失的速度。
“如果文化消失了,民族也就没了”。两年多来,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自治区、市,一边指导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一边进行民间文化抢救。在他眼里,民间文化有着无尽的魅力甚至充满着灵气。南乡三十六村、内丘神马、拜灯山、打树花、仁慈堂、屋顶秘藏古画版等等,这些散落民间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历史的、文化的气息,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冯骥才
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学习其中的一些民间艺术,使这些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了解民间艺术、学习民间艺术。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为艺术创新奠定基础。
帮助宣传,动员大家一起参与到保护的行动中来。
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民间艺术的衰弱,你能从这些同学身上学到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同学真是太棒了,他们把民间艺术带进了校园,不但使它得以弘扬和传承,还从中获得了幸福和快乐,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这些同这的做法给我们带来启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把老艺人们请进校园,把民间艺术请进课堂。这样不但能传承传统文化,还能丰富我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为保护民间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
知识窗
素材:国家品牌计划 宣传片
民间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面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保护和拯救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不能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