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地理考前攻略大全第一部分:世界和中国地理总论一、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随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2.地形(高度、地势):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3.海陆位置: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二、影响降水的因素:1.纬度: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不能说纬度越高降水越少)。2.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3.海陆位置: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主要影响中纬度或者说温带地区)。(南、北回归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三、地形、地形区、地势、山地五种地形部位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形区:命名方式一般为地名+地形类型,如四川盆地(四川+盆地)3.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状态(答哪里高,哪里低)。4.山地五种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凸低为脊)、山谷(凸高为谷,河流)、鞍部、陡崖(瀑布、攀岩)。四、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降水特征、流域面积、支流多少)。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一般南方河流的含沙量小于北方,黄河含沙量最大)。3.结冰期:有或无、长或短(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结冰期,黑龙江结冰期最长)。4.汛期:我国从南向北逐渐变短(珠江汛期最长)。5.水能:与地势起伏密切相关(河流上游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五、影响聚落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巴西利亚);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水运、水源)4.资源条件(钢铁城、石油城、煤炭城)「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国家政策) 3.科技因素 4.旅游因素六、工业分布因素分析:1.资源因素:原料、燃料(煤、铁、石油等)。2.交通因素:沿海、沿江、沿铁路线等。(交通便利)3.市场因素: 人口城市密集处,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强,市场更大。(市场广阔)4.科技因素:高校、科研院所多。(科技发达)5.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劳动力丰富,价格低)七、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自然条件』1.地形 2.气候 3.水源 4.土壤「社会经济因素」1.靠近市场 2.交通便利 3.政策支持 4.科技兴农八、交通线路修建的积极意义: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九、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结冰期短(无结冰期)3.河道:江阔水深,水流平缓。「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城市密集,客运量、货运量大,航运价值高。2.经济发达,运输量大(莱茵河)【亚马孙河为什么航运价值低(流域气候湿热,人口稀少),莱茵河为什么航运价值高(水流平稳,无结冰期,流经人口密集的发达地区)】。十、河流的治理措施:1.水土流失,含沙多:植树造林(中上游)(1)兴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裁弯取直(中上游)2.洪涝灾害(2)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下游)十一、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解决措施」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2.节流:减少水污染、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滴灌技术、耐旱作物)、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阶梯水价。十二、森林(湿地)的作用(亚马孙热带雨林):1.调节气候 2.涵养水源 3.保持水土 4.维护生物多样性 5.提供新鲜的空气十三、易混淆概念:1.五带(国际标准)和温度带(国内标准),如江西位于北温带、亚热带。2.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与农业部门(类型),如内蒙古高原(草原、草地、畜牧业)。3.气候类型与气候特点。4.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5.地形和地形区。6.地形与地形部位。7.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8.太阳能丰富和热量充足。9.水资源和水能资源。10.三江平原与三江源地区。11.旱作农业和灌溉农业。12.干旱和旱灾。13.东西经分界线和东西半球。14.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15.生态问题和自然灾害。十四、易错字:海拔(不要写成“拨”)炎热(不要写成“严热”) 严寒柑橘(“柑”不要写成“甘”,“橘”不要写成“桔”)渤海(“渤”右边“力”不要写成“攵”)本州岛(“州”不要写成“洲”) 牦牛(“牦”就是牛+毛)准噶尔盆地(“噶”不要写成“格”)、 黔(右边不要写成“令”)粤(上面要封口,下面“亏”少一横) 沪(不要写成“泸”)甘蔗(“甘”不要写成“柑”) 乳畜带、畜牧业(“畜”不要写成“蓄”)土耳其海峡的“耳”不要写成“尔” 陡崖(不要写成“悬崖”)山脊(“脊”不要写成“背”) 冰雪融水(“融”不要写成“溶”)干燥(“燥”不要写成“躁”) 赣(章+贡,右边上面是“”“攵”)州和洲【“州”指地方(株洲除外),“洲”包括陆地和水域,如亚洲、三角洲】澳门、澳大利亚(“澳”右边上面不封口)亚马孙平原、亚马孙河(“孙”不要写成“逊”)鄱阳湖(鄱不要写成潘) 濑户内海(“濑”不要写成“赖”)苏伊士运河(“伊”不要写成“依”)鱼米之乡(鱼不要写成“渔”) 浙江(“浙”不要写成“渐”)祁连山(“祁”左边不要写成“衤”) 巴拿马运河阪神工业区(“阪”不要写成“板”) 硅谷(“硅”不要写成“洼”)背风坡(“坡”不要写成“陂”) 天然气(“然”不要写成“燃”)第二部分:区域地理部分一、考察热点:1.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地形和气候),旅游业繁荣的原因(P58),工业历史悠久、发达国家集中分布区。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考察自然特征(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单一商品经济,人口、粮食、环境与问题。3.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地势特征,发展养养业的有利条件,人口城市的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4.巴西—主要考察自然特征(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多元文化表现,代表农产品,热带雨林的价值和破坏后的危害。5.日本—海陆位置,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的条件,工业特征,文化特点,东京奥运会举办的考点。6.南极—周边三大洋的位置,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南极的自然特征,科考适合时间。7.北京—地形、地势特征,城市职能,特色文化,世界遗产,重点功能区,城市问题,雄安新区。8.台湾—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美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城市的分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沿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经过的地区。9.黄土高原—位置,秦岭—淮河一线的代表意义,地貌景观,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治理。10.西北—主要考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自然特征、农业发展条件、农业类型、人口分布、生态问题。11.珠江三角洲:港澳的概况,港澳与内地的两种合作模式,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和各自发展优势。12.长江三角洲: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鱼米之乡”的美称,城市群的合作,旅游业发达的原因。13.人口增长和分布:结合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增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带来的问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四密四疏)及其原因。二、世界区域地理综合对比日本和俄罗斯—①日本发展的优势: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俄罗斯: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②两国农业薄弱(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俄罗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③俄罗斯重工业发达、日本工业发达。④日本最有可能向俄进口铁矿、石油天然气,俄最有可能向日本进口轻工业产品。⑤日本工业沿海分布,俄罗斯的工业靠近原料产地分布。美国和俄罗斯—①分界线:白令海峡。②纬度位置:美国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气候资源丰富;而俄罗斯整体纬度偏高热量不足。③美国农业高度发达,俄农业相对薄弱。④美国人口、城市分布较合理而俄罗斯人口城市集中在西部的欧洲部分(原因:俄东部气候寒冷)⑤俄重工业发达,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巴西和澳大利亚:①同是南半球的国家 ②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开发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气候适宜)③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石丰富④农业上巴西热带种植业为主,澳大利亚养羊业发达。欧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从气候上来说:西欧降水稳定但热量不充分所以形成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撒南的非洲热量充足,但气候干旱,形成以游牧业为主。②在西欧和撒南的贸易中西欧最希望得到撒南的矿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主体在热带 ②都是世界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③两地共同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④从经济发展水平来说:都是发展中国家。美国和澳大利亚:①地势:中部低、东西高②农业特点:机械化、专业化③都是发达国家④都有大量的小麦出口⑤澳大利亚人口、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美国人口城市东北部(五大湖地区)最密集⑥美国在西半球、北半球,澳大利亚在东半球、南半球。第三部分:重点区域世界区域:俄罗斯、北极航道、极地科考、澳大利亚、亚洲。中国区域:人口普查、台湾岛、东北三省、北京冬奥会、长江三角洲地区。海陆交通枢纽区: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白令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生态环境破坏区:亚马孙河流域、黄土高原、三江平原、三江源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武汉光谷、印度班加罗尔。自然灾害多发区:1.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3.中国西南山区的滑坡、泥石流;4.东亚、南亚地区的洪涝灾害(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5.非洲干旱;人口集中分布区:东亚、南亚(农业历史悠久),西欧、北美(工业悠久、经济发达)。科学考察活动区:北极(5月—9月)、南极(11月至次年3月)。第四部分:答题技巧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课本为依据的识记和在课本基础上的简单运用。首先,如果是直接考课本上的知识,你就要回忆,课本的内容,还需结合题目给的限制性条件,不可先入为主,直接照抄课本内容,比如考察延安的气候特征,同学们知道,但题干问的是“冬季的气候特征”,那就意味着不用写全年的特征;其次,中考地理中考察的一些地区和国家,课本没有讲过,请不要慌,认真结合材料和图上给出的信息,一定可以让你和课本产生链接,比如考“埃及”就是考中东,考“加拿大”就是考俄罗斯;第三,当问及某地发展某个产业或者部门的优势时,一定要去材料中寻找条件,在图中寻找重要的提示(交通线、矿产、河流、等高线等的标识);最后,当考察的这个地方,你总结不出它的特征时,你可以回忆它属于课本哪一章,往往这一章的标题就告诉你答案,比如考察欧洲西部东西半球的位置,你回忆它在《东半球的其它地区和国家》这一章,答案就显而易见。这其实告诉我们要非常熟悉教材,每一章的标题,以及每一节的小标题,比如说讲到东南亚的旅游业我们课本用的小标题是“热带旅游胜地”,但欧洲西部的旅游业用到的小标题是“繁荣的旅游业”,差距显而易见。一、地理选择题的解题方法1.“睁大眼睛看题目”:就是要认真审题。审题除通览题目,看懂题意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要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的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如指向标箭头、地图比例尺等);二是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这些关键字句往往是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的重要条件(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对……的评价等)。审题要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2.选择题组—“擒贼先擒王”:地理选择的特点是一图带多题,而这一组题是有关联的,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当第一道题难度较大难以得出结论时,不要着急,我们完全可以先跳过这一道,先做其他题目,大多时候我们能从其他的题目中得到启发。3.大胆使用“排除法”。有些题干较难看懂,但通过看选项,用排除法能选出答案。4.沉着冷静,认真检查。对开始没把握的题目做好标记,回头再从新看题、看选项二、综合题答题过程1.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2.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3.第三步语言表达:用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4.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用上了,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5.语言要简洁,联想课本相关内容。要点答题,要答中要害,不可泛泛而谈。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方向表述,不能用“上下、左右”,而应该用“东西南北”。7.先在试卷上答题,检查无误后再把答案抄写到答题卡上。方便发现问题,又减少了涂改,卷面整洁是高分的保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