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突破:辨析说明方法(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突破:辨析说明方法(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阅读专项突破——辨析说明方法(有答案解析)
【说明方法及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ⅹⅹ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有说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ⅹⅹ特点(地位、影响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X X X的特点。
下定义:用严密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ⅹⅹ特点。
引用说明: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的事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引用诗句:……这个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题模式】
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了···的作用。
【例题精析】
例: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____→②________→太阳烤焦地球
(3)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版)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说明。
(2)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3)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
(4)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分析】(1)在说明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示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通过这些方式,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本文也不例上,作者首段写的是广受观众喜爱的电影《流浪地球》,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地球流浪的原因”这一话题,引出下文对“恒星”的相关介绍。同时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解答此题先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提示内容,可以看出就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梳理与概括。根据“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一句可概括出①处的答案,再根据“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一句,概括出②处的答案。
(3)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阅读画线句子,主要写了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所观测的内容,同时给出观测所得的数据,可见运用的是举例子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具体地说明恒星可以吞噬行星。
(4)按照题意,表达自己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看法即可。比如这篇文章的尾句“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可见作者对这种探索精神的赞美,再结合题干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这种探索精神还要面对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将二者相结合,分析这种精神的伟大之处,以及人类探索的意义即可。
故答案为:⑴ 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说明。
⑵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⑶ 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
⑷ 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首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首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有:引出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此题比较容易,只要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就能很顺利地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最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链接材料内容谈自己的认识。开放性试题,只要观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专项练习】
一、读短文,回答问题。
今天你“低碳”了吗
①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
②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③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一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一l50万吨。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单纯的数字只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则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2009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我国民众表现出空 前的关注与支持。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_-21:3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的宣传示范效应却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④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媒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氛围,向每一个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妓励“公交优先”,推广示范节能和斯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心与爱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
⑤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采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1.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第③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在文中划出相应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方法:(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排”的含义。
(2)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
1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2.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3.作比较。突出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准确有力的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4.(1)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意思对即可) (2)示例:①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②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③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开发太空资源宝库
①许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太空将逐步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巨大的资源宝库。目前研究已经知道,月球和其他行星上,存在着大量的铁、硅等资源。而且,人类进入地球轨道和外层空间后会发现,资源不仅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矿藏,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也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
②高远的位置、空间微重力环境、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和高真空环境,就是这种地面所不具备的极其宝贵的资源。
③也就是说,高远位置也是一种资源。人们都会有这种体会,站在地上只能看到眼前 一点大的地方,站在高山上极目四眺,则“一览众山小”。我们利用位置资源,已经发射了通信、气象和对地遥感卫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④人之所以站在地球上而不会掉进茫茫太空,是由于重量和地球引力的存在。而在太空中航天器里的物体,处于微重力状态,物体可悬浮空中飘忽不定。空气、水受热后,不会出现上下对流的情况,比重不同的液体,可在一起和平共处。这种奇特环境,对人类从事新材料加工,细胞、蛋白质晶体的生长与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⑥另外,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被大气层包裹着。这团大气层如同一张天幕,遮去了部分阳光,这张天幕被物理学家称为大气阻尼。而宇宙空间充满着各种强烈的辐射,如银河宇宙线、大阳电磁辐射等,这将使种子、微生物以及各种细胞的遗传密码在排列上发生变化,从中会产生更有价值的新物质。
⑦40多年的空间研究向人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外空资源是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的微生物制品的绝妙实验场,是一座可源源不断掘出新物质的富矿。
1、文章第④段中的“奇特环境”是指 ,它对人类从事, 是很有帮助的。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第⑥段运用了 、 、 的说明方法。
3、外层空间有哪些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
4、从写作角度看,文中哪两段的顺序需要调整 为什么
5、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研究表明外空资源是一座等待人类开发的富矿。 b.人类利用外空资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至今还没有取得实际成果。 c.外层空间为人类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d.太空资源是指存在于月球和其他行星上的铁、硅等矿物质。
【参考答案】 1.微重力环境;新材料加工;细胞、蛋白质晶体的生长与培养
2.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举例子
3.高远的位置、空间微重力环境、强宇宙粒子射线辐射和高真空环境
4.⑤⑥两段顺序需要调整,因为与第②段介绍的顺序不照应。
5.b、d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奇“鱼医”
“鱼医”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以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肉。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和坏死组织当佳肴(yáo)美餐的。
鱼医的诊所总是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病鱼过多时,甚至会出现排队候诊现象。一遇这种情况,鱼医也会()、撒手不干,躲到清净的地方去。而此时,病鱼也常常()地把它拦住,()之际,鱼医又不得不重新开始治病工作。
1、根据所给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1)门口或庭院里像市场一样,形容来往的人众多,非常热闹。 ( )
(2)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 ( )
(3)令人难以相信。 ( )
2、将下面成语还原至文中括号内。
前呼后拥 无可奈何 勃然大怒
3、文中划线句中的引号的作用是
4、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不少于两种)
6、鱼医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 (1)门庭若市 (2)夜以继日 (3)难以置信
2. 勃然大怒 前呼后拥 无可奈何
3. 表示特殊含义
5.许多鱼儿会因为患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
6.(1)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以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肉,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2)病鱼与鱼医的关系相当融洽;(3)鱼医治鱼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率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氦—3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稀释制冷理论,当氦—3和氦—4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氦---3还会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氦—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潜力。氦—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氦—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③氦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万吨氦—3。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氦—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和铀235生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不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氦—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氮和1600吨碳。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要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的氦—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似的费用将在25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
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我过“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的探月仪器2004年4月开始初样研制,其中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是该探月仪器工作的重要内容。氦—3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重要课题。 (选自《新华文摘》2005年9月,有改动)
为什么说“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2、本文作者在《神奇的氦—3》一文中曾说:“科学家通过分析从月球上带回来的月壤样品估算,在上亿年的时间里,太阳风为月球带去大约5亿吨氦—3。”这与本文第③段开头画线句所介绍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3、文中大量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举出一例并说明其作用。(3分)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氦—3是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氦的同位素(元素),同时它也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物质)。
B、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氦—3,在其聚变过程中不易产生中子并且放射性小,所以它将是一种环保型的新能源。
C、从月壤中提取氦—3所得到的副产品可以满足月球永久基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答案】
1、要点:①储量可观(或储量相对较大)②环保、安全③能源偿还比高④副产品可供月球永久基地使用(2分。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即可得2分,每少答一个要点扣1分)
2、不矛盾;前者说明的是上忆年时间里太阳风为月球带去的氦—3的的总量,而本文画线句说明的是月壤中可以供开发利用的氦---3的总量。二者说明的具体内容不矛盾(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
3、示例:①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是相当有利的“几句中,用作比较的“250”“20”“16”三个数字,具体、清楚、直观地说明了氦—3的能源偿还比高,开发利用效益大。②“此外……也是必需的”几句中所列举的四个数字,具体说明了开采氦—3所得到的副产品数量大,利用价值可观。③“加利莫夫认为……3000亿美元之间”几句中,所六数字清楚明白地说明了开采运输氦—3的费用相对较低,开采的可行习惯内大(3分。举例1分,分析2分)
4、A(3分)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说鼠
老鼠,北方俗称耗子,大概是人类最熟悉也是最痛恨的动物。按照动物学分类,鼠是啮齿目动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算差别较大的袋鼠和松鼠,其种类就超过180多种。老鼠对气候及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所以,地球上老鼠的数量大大超过人类。老鼠无犬齿,门齿却很发达,且无齿根,终生不断生长,需常常啮物以不断磨短,所以尤爱啃“硬骨头”。故老鼠对建筑物、仪器、电缆、图书、文物、家具、乃至桥梁、堤坝的破坏及危害极大。老鼠的食物主要还是以植物为主。据统计,一只老鼠每年要吞食和糟蹋十几公斤粮食。全世界每年被老鼠消耗的粮食可够全球人类吃两个月。无怪乎俗语要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对人类来说,老鼠最可怕、最危险的危害是它们能传染多种致命的疾病。在上几个世纪中,鼠疫数次流行曾使几千万人死亡。如今,老鼠配合跳蚤使鼠疫和埃波拉出血热在印度和非洲又大施淫威,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人类又一次面临着瘟疫的威胁。
人类与老鼠的斗争历来就没有停止过,利用老鼠的天敌消灭老鼠是最有效的方法。老鼠有三大天敌:猫头鹰、蛇和猫。猫头鹰昼伏夜出捕食老鼠,是著名的捕鼠能手。蛇更是老鼠克星,如果住宅内有一条家蛇,那么,老鼠必将销声匿迹。老鼠见了猫,其机警、灵活、狡猾瞬间全变成“仓皇逃窜”,最后“束手就擒”,成为猫的美餐。
鼠年说鼠,当然也要说说老鼠的益处。老鼠能够预感某些灾害性天气和天灾,如洪水、地震等。由于老鼠身体器官、生理功能和灵长类动物较接近,因此医学家和科学家常用鼠做各种实验。对于我们无所不吃的中国人来说,鼠肉也是一个可待开放的食物资源。鼠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佳品。什么动物一旦能被人类作为一种偏爱的食物,那么它们就有灭顶之灾的危险。希望有朝一日老鼠会成为稀有动物。我们拭目以待。
(1)本文是一篇介绍老鼠的说明文,阅读全文后,请概括本文介绍了老鼠的哪些内容?
(2)请你说说文章主要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作者引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个俗语的目的是什么?
(4)请你说说第一段中“大概”一词所体现的说明本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答案】 (1)文章介绍了老鼠的庞大家族,老鼠对人类的危害,老鼠的三大天敌,老鼠的益处等。
(2)文章主要采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目的在于说明人们对老鼠的恨之入骨(或:目的在于说明人们对老鼠的仇恨程度之深)。
(4)“大概”一词,表示对人们心理的一种推测,语言让人无懈可击,非常准确。
【考点】说明文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角度分析作答。
(4)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故答案为:(1)文章介绍了老鼠的庞大家族,老鼠对人类的危害,老鼠的三大天敌,老鼠的益处等。
(2)文章主要采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目的在于说明人们对老鼠的恨之入骨(或:目的在于说明人们对老鼠的仇恨程度之深)。
(4)“大概”一词,表示对人们心理的一种推测,语言让人无懈可击,非常准确。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