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选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主干知识夏朝 商朝 西周 王朝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 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文书制度 三公九卿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程序性分权) 二府三司制(事务性分权) 一省制(中书省) 内阁制 军机处商周政治制度特点:⑴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君主的权力有制约;⑵“国人”(平民)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⑶最高执政集团的权力虽不断加强,但尚未实现高度集中地方制度 郡县制度 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设道监察,道州县;藩镇割据) 州、县二级制→(改道为路)路、州(府)、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2、重点解读1、两汉至明清行政体制的演变:(1)中央行政体制:a.汉: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③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④东汉时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长。b、魏晋:三省体制逐渐形成。c、隋唐:三省六部制:评价:三省职责明确,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并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d、宋朝:二府三司——中书门下,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三司分宰相的财权,枢密院分宰相的军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e、元朝:实行中书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加强。f.明朝:(1)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2)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性质: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g、清朝:军机处 特点:简、速、密。地位: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影响: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2)地方行政体制:a、西汉:郡国并行;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b、魏晋南北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c、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d、唐朝:继承隋制,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设节度使(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逐渐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e、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f、元朝:形成省、路、 府、州、县的多级行政体制;宣政院(西藏地区、宗教事务),中书省(腹里)。 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g、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原本行省权力由三司分割)。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h、清朝: 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相对较为稳定,形成省、府、县三级级行政体制。第二课 西方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一、古代希腊罗马政治体制类型 最高权力机构 其他机构雅典 民主政治(公民民主) 公民大会(全体公民组成) 十将军委员会(一年一任) 五百人议事会(抽签产生,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 陪审法庭(主要司法机关)斯巴达 寡头政治 公民大会(名义) 国王(国王世袭,军事统帅) 长老会(终身任职) 监察官(主持大会,审判国王,一年一任)罗马共和国 贵族寡头政治 公民大会 执政官(二人/选举/军事统帅/一年一任/主持大会、元老院) 元老院(御任高官组成,终身任职) ***罗马帝国 元首制(君主政治) 元首(皇帝)(最高立法者和法官,军队统帅) (执政官) (元老院)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基本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君主把征服的地区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封主是封君,得到土地的是封臣。重要特征 世俗王权与教会权力长期并(二元制权力) 早期 相互支持: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靠国王维护权威14世纪后,王权加强 法国:三级会议召开,支持国王,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英国:14C中期议会权力逐渐加强,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变时间 重大事件 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688年 光荣革命 事实上确立议会权力大于国王1689年 《权利法案》颁布 君主立宪制奠定基础(确立)1721年 责任内阁制形成 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 议会下院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更多地进入议会(贵族民主制向工业资产阶级民主过渡)19C后期 议会两次改革 成年男性获普选权(公民民主得到发展)四、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建立:《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英国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收新税、招募常备军。(2)完善:内阁制度的逐渐形成(18世纪),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美国:总统制共和制——1787年宪法标志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利,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②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法国:议会制共和制——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五、英美法的代议制比较六、中古西欧政治制度的代表(1)法国:等级君主制①背景:欧洲的分裂割据状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冲突不断。②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城市代表组成。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进一步强化了王权。(2)英国:议会君主制①《大宪章》的签署: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大宪章》限制了国王任意征税的权力,国王不得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②议会的召开: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时 间 政治体制(政治状况=政况) 结果(意义或特征)1912.1—1913年 政体: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政况:政党政治开始尝试,议会选举 国民党议会选举大胜,但发生“宋案”;国民党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1913—1916年 政况: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然后解散国会,开始独裁统治;1915年宣布称帝。政体:民主共和制走向君主帝制 革命党人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916—1927年 政体:民主共和制名存实亡;政况:政局混乱不堪,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1926年国共领导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8—1948年 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训政”时期(国民党的党代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政权,党的中执委领导五项治权)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统治)1948—1949年 国民党独裁的“宪政”时期(国民党包办国民大会,选举正副总统) 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政权,最终被推翻1931—1934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江西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是中共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1937—1945年 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权(三三制原则)(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 巩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1947—1949年 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下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 四大民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基层)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二、中共在建国前制度上的探索土地革命时期(1)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①措施:a.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b.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c.根据“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②评价: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解放战争时期(1)行政区的建立——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确立时间 法律依据 发展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1954年确立;②57年和文革破坏;③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人大制度完善(直选到县,差额选举,五年任期,省人大制定地方法规等)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 《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1949年确立;②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③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①1949年规定;②1954《宪法》具体规定;③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纳入法制轨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98年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依据宪法和法律,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变法和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商鞅变法 ①历史上大变革时期;②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③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④兼并战争不断。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②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③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2)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3)北魏重新统一北方;4)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在长期冲突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①前期(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②后期(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饰、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①巩固了北魏政权②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差距;③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变法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终被废止。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张居正改革 ①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措施: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评价: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但他死后改革措中断。二、近代中国的改革近代改革 背 景 内 容 影 响戊戌变法(1898年) ①甲午战争失败,一些爱国之士探索救亡图存之路;。②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③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如: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觉醒;③变法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的。清末新政(1901--) 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目的: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文教)②编练新军(军事)③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经济) ①进步性: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近代化发展;②局限性:新政并没有使清朝摆脱内外困境,很快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和教育等各个方面。 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结果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的重要改革重要改革/时间 内 容 指导思想 作用或成就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1949—50年代) 毛泽东思想 ①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②实现了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对农业、手工业(合作社)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思想(《论十大关系》) 在短时间内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1978年底--) 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②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③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①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地中心城市;②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邓小平理论 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①经济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9%以上);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达到15%以上);③我国基础建设成就显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④我国外汇储备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现在是世界制造业、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和外资流入第二大国,⑤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以上。深化改革(2012年以来,十八大以来)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 “引进来”到“走出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