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运动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二、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三、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模式:揭示目标—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实验探究—训练—检测五、教学准备: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揭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2、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 粒子构成的 。 3、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学生集体朗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1、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酒香不怕巷子深3、湿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里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1、为什么我们会远远地闻到花的香味?2、为什么酒的香味会从深深的巷子里传出来? 3、为什么潮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了?4、为什么品红会在水中会扩散? (小结)上述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科学家提出了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不是科学家的猜想,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图片)扫描隧道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像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文字)1滴水中水分子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分子VS乒乓球比较,10亿数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数3万年。(小结板书)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提问)1、为什么我们会远远地闻到花的香味?2、为什么酒的香味会从深深的巷子里传出来? 3、为什么潮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后变干了?4、为什么品红会在水中会扩散? (小结板书)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演示实验)向盛有热水的小烧杯里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为什么品红扩散地快?(小结)温度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相互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观察图片学生阅读学生回答学生仔细观察现象相互讨论并回答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探究欲让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现象出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用列数字的说明方式,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建立在具体的数字上,加深理解分子很小性质通过实验对比,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猜想设计实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所示)。观察几分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表格) 烧杯A烧杯C现象解释(提问)为什么A烧杯中溶液变红了?请同学们猜猜看?(板书)教师把各种猜想板书在黑板上(提问)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提问)为什么C烧杯中浓氨水会使A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变红呢?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相互讨论并回答现象小组讨论,猜想(可能是大烧杯中的空气,可能是烧杯A中的水,可能是烧杯C中的浓氨水)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案学生回答(预设):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A烧杯中,使A中的酚酞试液变红了 把实验步骤略做修改,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用量筒分别量出50毫升酒精和水(提问)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应该是多少毫升(演示实验)将酒精和水分别倒入100毫升的量筒中(提问)为什么混合后没有100毫升呢?(小结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讲授)通常情况下:固体物质分子之间间隔<液体分子之间间隔<气体分子之间间隔强调:物质的三态变化其实只是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分子本身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改变。物质的热胀冷缩也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学生回答(预设):100毫升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回答训练 学了本节课,你能解释吗?1、墙内开花墙外香 2、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3、水蒸发为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 4、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5、6000L氧气在加压情况下可以装入容积只有40L的钢瓶中。 6、人类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的存在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小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检测 (检测)练习册上习题(批阅)学生讲出答案,教师纠错,学生自己批阅并订正。 学生训练,纠错 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补差补缺。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上剩余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