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在前面章节已对物质内部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以及一些物质的形成有了初步的介绍,并运用微观观点从质的方面对化学变化作了简单的阐述。而本内容在宏观上从量的方面揭示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揭示化学变化中质和量的内在联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微粒的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并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作好铺垫。2、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能否熟练的进行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初步培养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 “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的激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情分析 首先,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质的变化有了一定认识,而《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学习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基本定律。它的得出就是科学家前赴后继追求真理的一部探究史,因此,将它浓缩到一节课中,就不仅要解决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认识其微观本质过程的问题,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家揭示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快乐,并初步意识到“守恒”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法则。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反应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实验、多媒体动画、讨论、探究等手段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教学内容分析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从微观角度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意义,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2、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3、学生的探究实验保持和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观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重点 认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原因。难点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实验5-1、5-2、5-3、5-4所需仪器教 学 过 程 设 计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播放]罗蒙诺索夫的实验图片[讲述]有这样一个故事, 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想起来,我干吗不来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呢 这不称不要紧,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诞生了。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如蜡烛燃烧后就没了;铁锹生锈后变重了等等。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到底有没有变化呢? 1、学生观看图片2、聆听、思考、 通过这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 [提问]本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化学变化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无变化? 学生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假设与猜想 [引导] 根据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家猜想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合有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投影展示小结]:1、反应前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质量总和。2、反应前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质量总和。3、反应前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质量总和。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并总结。 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对问题的答案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订计划 [提问]:对你的假设和猜想能不能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呢?(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评价]:对学生设计中由于实验条件不足或不合理加以引导改正 1、学生积极的讨论、设计。 2、由各组的中心发言人陈述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3、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交流。 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评价方案的能力进行实验 [引导]:同学们下面我们按下面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方案一:磷的燃烧方案二: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指导]:巡回指导实验,为学生解答疑难。 1、小组分工进行实验。2、记录实验的数据。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 [引导]:同学们,你们完成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呢?(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投影展示]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每个小组由记录的同学对本组的实验情况汇报(大多数组实验结果相同可能个别组的实验结果不同)讨论总结。 培养学生观察、收集记录和整理资料及处理数据的能力。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课件演示]多媒体手段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讲解]: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就象我们刚才拆卸的螺栓、螺母组合体、而原子就象拆卸的螺栓、螺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螺栓、螺母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只是重新组合,所以拆卸前后质量总和没有改变。化学反应也是如此。[投影展示]:质量守恒原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1、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2、交流实验结果3、观看播放的图片并思考准备讨论学生聆听、思考、4、学生观看并整理笔记 为了便于理解,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以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使学生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拓展与提高 [演示] [投影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镁条燃烧 观察、思考学生回答讨论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实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汇报讨论,解释天平不平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小 结 [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交谈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提问] 同学们在本节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疑惑的问题 学生谈体会与收获。部分学生提出问题 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进一步沟通,共同体会探究学习的乐趣。【板书设计】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2、守恒原因①宏观: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②微观:原子种类没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化。二、在化学反应中的六不变、两改变、两个可能改变1、五改变①元素种类不变②元素质量不变③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④原子种类不变⑤原子数目不变⑥原子质量不变2、两改变①物质的种类②分子的种类3、两可能变①分子总数可能变②元素化合价可能变附表(巩固练习):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原子种类 B.物质的质量总和 C.分子种类 D.元素的质量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CuO、CO2和H2O三种物质,则碱式碳酸铜的组成是( )A.只含有碳、氢、氧元素 B.一定含有碳、氢、铜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可能含有铜元素 D.肯定含有碳、氢、氧、铜四种元素3.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现象是 ( )A.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 B.铁丝燃烧,其固体质量增加C.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D.高锰酸钾受热后,固体质量4.将27.5 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9.6 g B、12.6 g C、6.6 g D、14.9 g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A)X3Y2(B)X2Y(C)X3Y4(D)XY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