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2.通过品读关键词语、句子,感受作者表达的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1.阅读关键语段,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了解朴实语言的表达效果。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单元学习要求: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单元。我们一起把73页的单元导语读一下。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散文)这些散文有哪些类型?(写人记事、托物言志、阐发哲理、写景抒情)我们要怎么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设计说明】整体把握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导入毛主席曾经如是说:“《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在文坛不朽?正在于它是一记情感的重锤,重重地敲击在人的心灵共鸣点上。父子亲情,罄竹难书。但在这里,背影的一瞬化作了永恒,一个背影力敌万语千言的倾诉。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四课《背影》。【设计说明】通过毛主席的话,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堂学习。走进作者及写作背景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朱自清,谁来介绍一下?谁再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明确: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有散文集《背影》、《伦敦杂记》、诗文集《踪迹》,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是叙事散文,写于1927-1928年间,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作者20岁时,正是作者在北京求学阶段,即1918年间,当时作者是北大哲学系的学生。写此文时,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实……”【设计说明】知人论世,为学生的品读与感悟做好铺垫。明确学习内容: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标题《背影》指的就是文章中作者父亲的背影。那么这节课我们的核心问题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主要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件中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2、主体事件写了什么?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3、聚焦《背影》,第六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背影的,这样写作者想表达什么?4、文题是《背影》,第二、三、四、五段没有一个字写到背影,为什么要写二、三、四、五段?【设计说明】明确学习本课的思考路径,整体把握学习内容。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思考: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件中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到火车站为我送行。人物关系是父子关系,是一个人到中年的父亲和一个成年的儿子。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父亲主要写了哪三个事件?明确:文章的第四段写,父亲因有事不送我,再三犹豫后,最终决定自己送我。文章第五段写父亲与脚夫谈价钱,送我上火车替我找座位,再三叮嘱等等。第六段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直接写了背影的画面。【设计说明】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厘清故事事件,为后文的品读做铺垫。品味语言1.接下来我们聚焦文题《背影》,思考:第六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背影的?请大家默读文章第六段,圈画作者直接描写父亲背影的相关语句。明确:“我看见……流下来了”这段描写中,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处肖像描写勾勒出父亲大体的外貌。接着,作者详细描写了父亲的动作,用了许多动词。从车上走到铁道边,只写了”慢慢探身下去”,“探”字写出他的小心翼翼,接着写他爬月台时两手的动作,用了一个“攀”字,显示出月台高度对父亲而言,攀爬起来比较吃力。再写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写身体的姿态,用一个“倾”,将攀爬的姿态写的极为细致。作者用一系列的行为动词勾勒父亲穿越铁路的过程,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展现了穿越过程的艰难。我们一起来齐读本段文字,注意动词的重音处理。作者这样细致入微的描绘背影,凝聚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时的泪水是难以抑制的真情流露,是感动的泪水。《背影》这篇文章仅仅是要表达作者对父亲买橘子这个行为的感动吗?我们接下来思考:文题是《背影》,第二三四五段没有一个字写到背影,为什么要写第二三四五段?文章第二第三段交代了事件背景。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围绕当时的家庭情况,作者叙述了哪些内容?明确:第一,叙述祖母死了,暗示父亲对于自己母亲的离世,内心其实也很难受。第二,叙述父亲的差事交卸了。这段内容暗示了当时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他的差事交卸就意味着家道中落,他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要苦苦支撑这个家庭。第三,“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句话暗示了家中经济的拮据。亲人离世,差事交卸,经济拮据。我们将这三个信息组合在一起,可以读出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人到中年的父亲苦苦支撑着家庭,很不容易。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作者看见满院狼藉簌簌流泪之时,父亲还要安慰作者,他强忍着内心的痛苦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再一起齐读一下2、3两段。小结:我们将二三两段和第六段描写父亲背影的部分组合起来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第六段写作者站在铁路边,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这是眼前看到的一个实景,父亲人到中年,身材肥胖,行动不便,却仍然艰难地穿越铁路,帮作者买橘子。他时时刻刻都想着作者。此时,作者也会联想到二三两段中写到的当时的家境,眼中一定会浮现出另外一个背影,一个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面对家中的变故,苦苦支撑着家庭的父亲的背影。这是一个虚景。当这眼前的背影和联想中的背影重叠在一起。作者想到父亲在苦苦支撑家庭的同时,还处处想到作者,甚至连买橘子这样一件小事他都要亲力亲为。作者终于懂得了父亲对自己的深情。心中除了感动,其实还有一份辛酸。我们已经分析了二三两段的作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四五两段呢?同学们也可以按照刚才的思考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四五两段写了有关什么的内容?明确:这些语句写了父亲送我时的一系列表现,打算亲自送我,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给我挑座,嘱我路上小心以及嘱托茶房照应我。由此看来,四五两段通过这些内容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追问:那么四五六三段同样都写父亲的关心,他们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呢?作者这样写想表达什么?讨论一下。明确:文章四五两段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第六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我们知道叙述往往是作者想要读者看到事情的发展和时空的变化,是推进性的,因此叙述是匆匆的。读者很难对其中的某一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也恰恰是作者期待读者拥有的一种阅读体验。描写则是聚焦一个点,作者往往对这个点饱含着很深的情感,通过细致的刻画,能够让读者产生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上的共鸣。四、五两段这些语句运用叙述的方式交代父亲为我做的事。其实父亲在与茶房再三嘱咐的时候,是有背影的;在与脚夫讲价钱的时候是有背影的;再帮我鉴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的时候,也是有背影的。在第六段之前,处处都有背影,但作者在此处只是交代、叙述,没有细致刻画,可见叙述的表达方式中隐含着当时的作者对父亲的关心的不以为然。第六段,作者却对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这个过程细笔细描,可见他看得非常仔细,关注父亲举动的每一个细节,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真正的关注。追问:在四五两段中,还有哪些语言表现了当时的作者对父亲的关心是不以为然的呢?请同学们找找,品味一下。明确:“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言下之意,作者是一个成年人,况且这趟旅行作者是有过经验的。所以在作者看来,父亲的踌躇以及跟查房的嘱托都显得多余。“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父亲每一处关心的语句后面,紧跟着的是当时的作者对父亲这些行为的看法。把四五两段叙述的表达方式与作者当时的思想认识组合起来,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作者对父亲关心是不以为然的,前面我们从表达方式中读出的当时作者的态度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印证。5.接下来我们将四、五两段与第六段写背影的部分组合在一起,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四、五两段主要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第六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转换就意味着语言形式的转换。在散文当中,语言形式的转换往往隐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作者看到眼前父亲穿越铁路艰难的过程,自然回想起往日里,父亲也处处关心自己,而自己却不以为然。想到当时家境惨淡,父亲支撑家庭的不易,却还是处处为自己着想。此时,作者看着父亲这熟悉而又陌生的背影,泪很快留下来。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父亲的态度,已然从先前的不在意、不以为然,变得内心深有触动。眼泪中不仅仅有感动,心酸,还有愧疚。课堂小结读一篇叙事类的散文,首先要围绕文题关注主体内容,关注作者的写法,其次,关注叙事背景,要将背景跟主体事件建立关系。最后还要看主体事件中写了哪些次要内容,要把次要内容和主要内容之间再建立关系,从而读懂作者的情感。<第二课时>导入上节课我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分析了主体事件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及第六段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这段文字。【设计说明】以精彩语段的品读引入课堂,也是让学生快速进入文章情境中。解读“流泪”看到这样的背影,作者被深深感动,流下泪来,其实第六段的后半部分还写到了一次作者的流泪,我们一起齐读一下,如何理解作者此处的流泪?明确:作者终于懂得了父亲的心境和对自己的深情。此刻,作者却不得不面对这已经到来的离别,心中百感交集。既有感动、心酸,更充满了愧疚和不舍。【设计说明】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不舍之情。明确学习内容前面我们重点阅读了车站送行时,作者看到父亲背影的两次流泪。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文章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一、文章第七段写了什么?二、第七段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设计说明】明确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学习的抓手。品读第7段文章第七段写了什么?明确:①“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一句写了近些年的家境每况愈下。“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欲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几句交代了父亲年少的经历和老境的颓唐,以及当时的家境给父亲情感上带来的负面影响。“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在此情况下,作者与父亲当下的关系很不好。总体来说,我们从第七段可以读出两个内容:一、当下的家境比当初祖母过世的时候更糟糕。第二,父亲与我这几年的关系很不好。这一点文章第一段也有所表现。②紧接着第七段还写了父亲主动给作者写信,并交代了信的内容。追问:信中先说“我身体平安”,最后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的话语似乎有些矛盾。矛盾的话语背后,父亲其实想表达什么呢?明确:其实父亲说身体平安,是怕儿子担心,反映出父亲体谅儿子,说“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可是道出实情,流露出老境的悲凉。接下来又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去”的意思是去世、逝世。父亲想到自己去日无多,心中想跟儿子、孙子见一面。又想到自己这些年跟儿子的关系并不好,不方便直说。于是说了“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流露出对儿子的思念,渴望与儿子见上一面。那么第七段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明确:这封信是促使作者对父亲的认识发生转变的重要契机。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往事,文章第七段有这样的表述。“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处的背影不是作者眼前所见实景,而是回想往事,脑海中回忆的画面,是虚景。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带着对父亲的思念,作者回想起当年父亲的背影以及自己对父亲种种关心的视而不见,自然也回忆起面对这个背影时心中的感动、心酸和愧疚。这些也都是文章的写作动因。所以写作本文时的作者才会在文章中有这样的感慨。“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那时”和“现在”两个词提醒我们,这两句是写作文章时的我对当事人身处火车站的我的评价。追问:如何理解这两句中“聪明”的含义?明确:句中两个聪明都是反语,表明那时的我不是聪明,而是糊涂、愚笨。现在的我回忆起当时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关心,回忆起当时家中惨淡的光景和父亲悲凉的心境,也回忆起自己对父亲的关心不在意、不理解、不认同的态度,心中充满了愧疚,因此才会评价当时的自己是糊涂、愚笨。文章还用“过分”、“太”修饰聪明,表程度之深,这些内容更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对父亲的愧疚。【设计说明】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愧疚之情。五、“四次流泪”文章结尾“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表达了作者希望能与父亲再见一面的想法。在学习本文的一开始,我们明确了阅读散文最重要的是要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除了结尾这一处流泪,文章还写了三处作者的流泪。我们将这些内容组合起来,结合前面课上所学的内容,完整地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请同学们看这些语句。整篇文章共写到作者的四次流泪,想一想每次流泪的原因?明确:第一次流泪是文章的第二段写作者回家奔丧,到家后簌簌地留下眼泪。一是因为祖母过世,二是想到家庭的变故,这是悲伤的眼泪。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作者看到父亲爬上爬下买橘子,泪很快地留下来了。这是因目睹父亲艰难的背影而感动,也因看到这笨拙的迟缓的背影显出父亲的老态而心中伤感,感到心酸、愧疚。第三次是在父亲走下车后,面对父亲离去的背影,作者回到座位上,眼泪又来了。此时,作者的眼泪不仅仅是感动,而且是更多的联想到家中惨淡的光景,感受到父亲困顿的处境和悲凉的心境。面对父亲离去的背影,深切地感受到他苦苦支撑家庭的不易,倍感心酸。此时,作者已对父亲有着新的认识,泪水中也带有离别的不舍。不知道他到南京谋事,前途怎么样,不知道未来的日子,他还要承受怎样的生活的重负,也不知道今日一别,何日才能与他相见。第四次是作者到北京后,父亲来信希望与作者的关系有改善。作者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再回顾父亲的近况,想到他老境的颓唐,终于理解了这些年来父亲对自己的爱,想起昔日自己对父亲的不在意、不理解,心中深感愧疚。作者又有了晶莹的泪光。这泪水中饱含思念之情,感动、心酸、理解、愧疚。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些情感在文章中交织在一起,凝聚在父亲的背影之中。【设计说明】通过品读四次流泪,再次感受作者对父亲的复杂情感。六、课堂小结《背影》这篇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中心选材,叙述了车站送别的情景,着重刻画了背影的画面。除了这些内容,作者也花了一定笔墨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和后续。课堂上,我们将事件背景和主体事件建立联系,读出“我”的感动和心酸,将事件后续与主体事件建立联系,读懂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愧疚。这样才能梳理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设计说明】回顾课堂,明确学习路径作业完成练习部分【设计说明】内容课堂上讲过,作为一个课堂的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