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语文诗词复习方法指津: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一、考情探究1.含义:表达方式亦可称谓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形式。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谓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其中抒情与描写是考查的重点。2.常见的命题方式(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二、考题引路(2010辽宁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 陈与义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读懂大意】标 题:雨首联: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送走了那炎炎夏日。颔联:闲居在京的我看到那南飞的燕子,不觉感叹又过了一年,回首往事,恍如一梦。梧桐树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已面目全非。颈联:那滴落在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我不禁想到自己家徒四壁,本想到京城干一番事业,却事与愿违。尾联:在这个繁华的京城,群居着众多高官,他们居高位而无所作为,谁会注意我这个流寓异乡的异客?独立在秋风中,任无情的秋风吹动着我的衣角。【审题要点】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同意这种说法吗【考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表达方式。若即若离,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就是说,这首诗好像是描写雨,又好像没有描写雨。这是就表达效果而言。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呢?这是因为诗人没有正面描写雨,而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诗首联扣题,点出雨。颔联离开雨,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写雨中燕子与梧桐之感觉,颈联言人在雨时之所感。“一凉恩到骨”,是说暑气全消(“到骨”,达到极点),“四壁事多违”,是说自己家境贫寒,没有做好过御寒的准备。尾联用“衮衮繁华地”与“西风吹客衣”对比,自己虽然身处繁华京都,但在瑟瑟秋风中却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当然,这首诗还有言外之意:长期得不到重用,诗人忍不住牢骚满腹。前人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某种鉴赏。如同意这种观点,应答出“若即若离”体现的是侧面描写,即通过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如不同意就从诗中找出相关内容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但一定要言之成理。【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参考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即离的感觉。三、牛刀小试半山春晚即事王安石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床敷①每小息,杖屦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屦:扶杖漫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读懂大意】春风虽然把百花取走,却酬谢人清凉的绿阴。幽暗的池边小路十分宁静,草木掩隐的园屋多么深沉。我时而打开床铺稍事休息,时而扶着手杖去寻幽探胜。只看见钟山的小鸟飞来,经过我这里留下了一串动听的歌声。【审题要点】结合全诗 简要分析尾联 表现手法【考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最后两句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遗下一片“好音”!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的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这两句极富韵味。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曾隐居于此。如今这北山,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音鸟鸣,偶尔来安慰我岑寂。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不由显示言外。【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参考答案: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头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之情。四、巩固练习从表现手法上看,前两句和后两句有何关系?这样写有何深刻内涵?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蚕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参考答案:前两句是对后两句的映衬(反衬),即用黄鸟飞去、春花落尽反衬竹的“不改清阴”;这样写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这种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赞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