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CO2制取的研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教学内容。作为新教材《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之后,有由浅入深的作用。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 ( http: / / www.teachercn.com / Class / 077 / " \t "_blank )学习 ( http: / / www. / baidu tn=xzhen021&word=学习" \t "_blank )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形成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及实验改进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气体制备应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如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气体收集等也比较熟悉,应该说,学生已具备了研究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先决条件。通过活动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其改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这一教学目标是能够达成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备CO2的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过程和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并设计装置进行制取和收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启发探索法:讲解、讨论、实验的引导探究。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并制取CO2
【教学难点】: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教学准备】:
仪器:注射器、锥形瓶、平底烧瓶、大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塞及单孔塞、带塞子的弯导管、水槽、酒精灯、药匙、破底试管,铜丝,带孔小药瓶、分液漏斗、干燥管、具支试管、U形管。
药品: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木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1、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仅0.03%,但没有二氧化碳会引起什么后果?2、你知道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是怎样制出来的? 学生思考、讨论。 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地推测和想象。引发学生对所见到的事实多问为什么。
【引导】: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之前,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实验室是如何制备氧气的?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才能顺利地制出氧气? 学生回忆、讨论、写出大纲 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起对新知识的思考。
【总结并书写副板】: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1、研究生成该气体的化学反应原理:(适当的药品、反应条件、化学反应方程式) 2、选择合适的装置。(发生装置:主要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收集装置:主要由该气体的物理性质觉定。1、 验满方法:2、 检验方法: 和教师一起完成大纲的整理。 1、锻炼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总结、归纳的能力。2、对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提示】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来讨论如何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阅读讲解】:指导学生阅读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详细分析。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所使用的药品以及反应原理听讲。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理解新知识。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该药品可以制出二氧化碳,用其他含有碳酸根离子的物质与酸反应可以制出二氧化碳吗?家庭常用的纯碱可以代替大理石吗?实验室常用的稀硫酸可以代替稀盐酸吗?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探究活动】展示大理石、纯碱面、小苏打、稀盐酸、稀硫酸等药品。指导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巡视、指导实验】指导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现象。 全班分为12个小组,自主选择不同药品进行探究。并由每组组长负责向全班通报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束的时间(以没有气泡放出为准)。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
【提问】: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用那种药品最合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 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能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比较多。我们要根据反应的速率、收集的难易、药品的价格等多方面来选择适合药品。 听讲,通过实验现象印证结论。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演示】:教师演示[实验5---8]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1、怎样组装仪器?怎样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教师演示并讲解) 2、 当大理石与稀盐酸接触后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3、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为什么? 4、怎样验满?为什么? 5、怎样检验所收集的就是二氧化碳?为什么? 对照副板的大纲思路, 听讲并思考、回答问题。在回答3、4、5问题时,对照氧气,找出不同处。 系统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氧气在制备和性质上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从药品、反应条件、装置、收集、检验、验满等方面分析) 进行简单的讨论与交流 培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领会举一反三的含义。
【小结】:今天我们总结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学习了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听讲,跟随教师思路回忆本节知识要点。 进一步理顺思路,理解本节课重点内容。
【作业布置】:1、烧水铝壶底部常有一层水垢,经验证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应如何洗掉?2、完成课后作业 记作业 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三)、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比空气密度大(四)、验满方法(五)、检验方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的整理,培养学生理性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较快接受和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过程,同时为以后学习探究其他气体实验室制备提供了方法、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较多地使用了平等对话、交流,设问、追问等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思考中回顾已有知识、接受新知识,使学生思维逻辑性、严密性有所提高,同时也易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为以后努力提供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实验、探究、阅读、讨论、观察、总结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借鉴生物、物理课知识,决不简单重复,而是不断创设新的问题环境,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既培养了学生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六、教学效果反思:
这节课教学内容容量大,设计的师生互动活动较多,强调了新课标指导下新型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是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是一个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不仅不包揽所有问题答案,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提问等众多手段的运用, 体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寓教于乐,以情激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记忆和理解的水平差异还很大,所以连续和反复依然很重要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