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3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机械能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考版2023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五章机械能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关键能力·分层突破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一、基本原理与操作
原理装置图 操作要领
1.安装:打点计时器竖直安装;纸带沿竖直方向拉直.
2.重物:选密度大、质量大的金属块,且靠近计时器处释放.
3.打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4.选纸带:点迹清晰,且所选用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5.求速度:应用vn=,不能用vn=或vn=gt计算.
二、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
(1)方案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验证ghn=.
(2)方案二:任取较远两点A、B:验证ghAB=.
(3)方案三:图象法,描绘出v2 h图线.
2.结论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落体运动过程机械能守恒.

(1)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减少摩擦阻力.
(2)重物密度要大: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的物体.
(3)一先一后: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
(4)测长度,算速度: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的计算应用vn=,不能用vn=或vn=gt来计算.
(5)误差分析:一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0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6)误差来源: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k=必定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n,改进办法是调整器材的安装,尽可能地减小阻力.

关键能力·分层突破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例1. [2021·浙江6月,17(1)]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小王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让重物从静止开始下落,打出一条清晰的纸带,其中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O点是打下的第一个点,A、B、C和D为另外4个连续打下的点.
①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对体积和形状相同的重物,实验时选择密度大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交流电频率为50 Hz,重物质量为200 g,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 m/s2,则从O点到C点,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的绝对值|ΔEp|=________ J、C点的动能EkC=__________ J(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比较EkC与|ΔEp|的大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单选).
A.工作电压偏高
B.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
C.接通电源前释放了纸带
阻力与重力之比更小
0.542~0.550
0.570~0.590
C
解析:①要满足机械能守恒,重物下降过程中只能受重力作用,故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重物下降过程受的阻力相比重力越小越好,故应选密度大的重物;②交流电频率为50 Hz,则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T=0.02 s,由纸带可读出xOC=27.90 cm=0.279 0 m,则从O点到C点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ΔEp=mgxOC=0.2×9.80×0.279 0 J≈0.547 J;从纸带可读出xOB=23.30 cm,xOD=33.00 cm,则vC==2.425 m/s,则在C点处重物动能为EkC=≈0.588 J;因为重物经过C点的动能比OC段减小的重力势能大,故重物在O点时的速度不为零,故原因可能是接通电源前就释放了纸带,C正确;工作电压偏高不会改变打点的时间间隔,只要纸带上的点迹清晰,就不影响C点速度和xOC的测量,A错误;如果其它操作正确,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则会使重物过C点的动能比OC段减小的重力势能小,B错误.
跟进训练
1.图1是某同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提供的器材如下:铁架台、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若干、纸带、重锤、铁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取9.8 m/s2.
(1)该同学还应补充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
(2)图2是该同学将打点计时器连接至电源的情景,连接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
刻度尺 

(3)该同学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3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无故障且打点正常,则由此判断该同学在实验中最有可能的错误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4)该同学正确操作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4所示,O点对应重锤做自由下落的初始位置,该同学从合适位置开始选取了三个连续的计数点A、B、C,OB距离已在图中标出.该同学选择OB段来验证重锤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则他还需________.
A.仅测量AC段的长度
B.仅测量AB段的长度
C.仅测量OC段的长度
D.仅测量OA段的长度
A
(5)他又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了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用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单位:mm)如图5所示,图中O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第一个点,A、B、C、D、E分别是每打两个点取出的计数点(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若重锤的质量为0.05 kg,则重锤从开始下落到打B点时,减少的重力势能是________ J,从重锤下落到打B点时增加的动能是________ J,据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取9.8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9.56×10-2
9.40×10-2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的机械能守恒
解析:(1)求纸带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需要刻度尺;
(2)打点计时器连接的电源是交流电,故乙正确;
(3)由于纸带上的点少且距离比较大,所以可能的操作是先释放了纸带后接通了电源;
(4)该同学选择OB段来验证重锤的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知道位移的同时还要需要知道末速度,所以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需要测量AC的长度,然后计算出B点的速度即可,选项A正确;
(5)重锤从开始下落到B点时,减小的重力势能
ΔEp=mgh=0.05×9.8×0.195 J≈9.56×10-2 J;
B点的瞬时速度
vB== m/s≈1.94 m/s,
从重锤下落到打B点时增加的动能
ΔEk==×0.05×1.942 J≈9.40×10-2 J,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的机械能守恒.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甲同学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操作后,选出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其中O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从纸带上A点开始每隔一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取得两个计数点B和C.该同学用刻度尺测得OA=9.62 cm,OB=15.89 cm,OC=23.64 cm.已知打点计时器每0.02 s打一个点,重物的质量为m=1.00 kg,取g=9.80 m/s2.在OB段运动过程中,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________ J,重物动能的增加量ΔEk=________ J.(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56
1.53
(2)乙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打点计时器打出一条纸带后,他利用纸带测出了各计数点到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的距离h,算出了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v,以h为横轴,以v2为纵轴画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线.图线明显偏离原点,若测量和计算都没有问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出图线的斜率为k,如果阻力不可忽略,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
先释放重物,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大于
解析:(1)在OB段运动过程中,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ΔEp=mgOB,代入数据解得ΔEp≈1.56 J,B点的速度大小为vB=,代入数据解得vB≈1.75 m/s,则重物动能的增加量为ΔEk=,代入数据解得ΔEk≈1.53 J.
(2)从图丙中可以看出,当h=0时,重物的速度不为0,说明操作中先释放重物,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若阻力不可忽略,假设平均阻力大小为f,打下第一个点时重物的速度为v0,则由动能定理可得mgh-fh=,整理可得v2=,故v2-h图线的斜率为k=g-考点二 拓展创新实验

例2. [2021·河北卷,12]某同学利用图1中的实验装置探究机械能变化量与力做功的关系.所用器材有: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轻细绳、50 g的钩码若干、光电门2个、数字计时器、带遮光条的滑块(质量为200 g,其上可放钩码)、刻度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安装器材,调整两个光电门距离为50.00 cm,轻细绳下端悬挂4个钩码,如图1所示;
②接通电源,释放滑块,分别记录遮光条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并计算出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
③保持绳下端悬挂4个钩码不变,在滑块上依次增加一个钩码,记录滑块上所载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
④完成5次测量后,计算出每次实验中滑块及所载钩码的总质量M、系统(包含滑块、滑块所载钩码和轻细绳悬挂钩码)总动能的增加量ΔEk及系统总机械能的减少量ΔE,结果如下表所示.
M/kg 0.200 0.250 0.300 0.350 0.400
ΔEk/J 0.582 0.490 0.392 0.294 0.195
ΔE/J 0.398 0.490 0.686 0.785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轻细绳所悬挂钩码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____ J(保留3位有效数字);
(2)步骤④中的表格所缺数据为________;
(3)以M为横轴,ΔE为纵轴,选择合适的标度,在图2中绘出ΔE M图象;
若只考虑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做功,则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0.980
0.588
0.40
解析:(1)实验中轻细绳所悬挂钩码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4mgL=4×0.05 kg×9.80 m/s2×0.50 m=0.980 J.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ΔE3=ΔEp-ΔEk3=0.980 J-0.392 J=0.588 J.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得到ΔE M图象如图所示.由功能关系得ΔE=μMgL=μgLM,可知k=μgL=,解得μ=0.40.
跟进训练
3.[2022·8省联考真题广东卷]为了验证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过程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利用如图(a)装置,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系住一小球,另一端连接力传感器,小球质量为m,球心到悬挂点的距离为L,小球释放的位置到最低点的高度差为h,实验记录轻绳拉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b),其中Fm是实验中测得的最大拉力值,重力加速度为g,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球第一次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________,动能的增加量ΔEk=________.(均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2)观察图(b)中拉力峰值随时间变化规律,试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时应选用密度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小球.
mgh
空气阻力做负功,机械能有损失 
较大
解析:(1)小球第一次摆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心下降了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ΔEp=mgh,小球第一次摆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初速度为零,最低点速度为vm,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mg=,而动能的增加量为ΔEk=-0,联立解得ΔEk=.
(2)根据F t图象可知,小球做周期性的摆动,每次经过最低点时拉力最大,而最大拉力逐渐变小,说明经过最低点的最大速度逐渐变小,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做负功,导致机械能有损失;
(3)为了减小因空气阻力带来的误差,应选择密度大体积小的球进行实验.
4.[2021·山东卷,13]某乒乓球爱好者,利用手机研究乒乓球与球台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固定好手机,打开录音功能;
②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乒乓球;
③手机记录下乒乓球与台面碰撞的声音,其随时间(单位:s)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声音图象记录的碰撞次序及相应碰撞时刻,如下表所示.
碰撞次序 1 2 3 4 5 6 7
碰撞时刻(s) 1.12 1.58 2.00 2.40 2.78 3.14 3.47
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碰撞时间间隔,计算出第3次碰撞后乒乓球的弹起高度为________ m(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 m/s2).
(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与该次碰撞前瞬间速度大小的比值为k,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为碰撞前动能的________倍(用k表示),第3次碰撞过程中k=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实际弹起高度.
0.20
1-k2
0.95
高于
解析:(1)第3次碰撞到第4次碰撞用时t0=2.40 s-2.00 s=0.40 s,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第3次碰撞后乒乓球弹起的高度为h0=g=×9.8×0.22 m≈0.20 m.(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的速度为v2,碰撞前瞬间的速度为v1,由题意知=k,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与碰撞前动能的比值为=1-=,第3次碰撞前瞬间的速度为第2次碰后从最高点落地瞬间的速度,即v=gt=×9.8 m/s=2.058 m/s,第3次碰撞后瞬间的速度为v′=gt′=×9.8 m/s=1.96 m/s,则第3次碰撞过程中k=≈0.95.(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乒乓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向下的阻力和重力,根据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可知,弹起后的动能一部分转化为因空气阻力做功产生的热量,另一部分转化为乒乓球的重力势能,故乒乓球到达最高位置时,重力势能的理论值大于实际值,所以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高于实际弹起的高度.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一、基本原理与操作
原理装置图 操作要领
1.安装:打点计时器竖直安装;纸带沿竖直方向拉直. 2.重物:选密度大、质量大的金属块,且靠近计时器处释放. 3.打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4.选纸带:点迹清晰,且所选用的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5.求速度:应用vn=,不能用vn=或vn=gt计算.
二、数据处理
1.数据处理
(1)方案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验证ghn=.
(2)方案二:任取较远两点A、B:验证ghAB=.
(3)方案三:图象法,描绘出v2 h图线.
2.结论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自由落体运动过程机械能守恒.
(1)打点计时器要竖直:安装打点计时器时要竖直架稳,使其两限位孔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以减少摩擦阻力.
(2)重物密度要大:重物应选用质量大、体积小的物体.
(3)一先一后:应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
(4)测长度,算速度:某时刻的瞬时速度的计算应用vn=,不能用vn=或vn=gt来计算.
(5)误差分析:一是测下落距离时都从0点量起,一次将各打点对应下落高度测量完,二是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6)误差来源:由于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ΔEk=必定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mghn,改进办法是调整器材的安装,尽可能地减小阻力.
关键能力·分层突破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例1. [2021·浙江6月,17(1)]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小王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让重物从静止开始下落,打出一条清晰的纸带,其中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O点是打下的第一个点,A、B、C和D为另外4个连续打下的点.
①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对体积和形状相同的重物,实验时选择密度大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交流电频率为50 Hz,重物质量为200 g,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 m/s2,则从O点到C点,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的绝对值|ΔEp|=________ J、C点的动能EkC=________ J(计算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比较EkC与|ΔEp|的大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单选).
A.工作电压偏高
B.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
C.接通电源前释放了纸带
跟进训练
1.图1是某同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提供的器材如下:铁架台、电磁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导线若干、纸带、重锤、铁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取9.8 m/s2.
(1)该同学还应补充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
(2)图2是该同学将打点计时器连接至电源的情景,连接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
(3)该同学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3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无故障且打点正常,则由此判断该同学在实验中最有可能的错误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同学正确操作得到的一条纸带如图4所示,O点对应重锤做自由下落的初始位置,该同学从合适位置开始选取了三个连续的计数点A、B、C,OB距离已在图中标出.该同学选择OB段来验证重锤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则他还需________.
A.仅测量AC段的长度
B.仅测量AB段的长度
C.仅测量OC段的长度
D.仅测量OA段的长度
(5)他又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了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用刻度尺测得各计数点到O点的距离(单位:mm)如图5所示,图中O点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第一个点,A、B、C、D、E分别是每打两个点取出的计数点(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若重锤的质量为0.05 kg,则重锤从开始下落到打B点时,减少的重力势能是________ J,从重锤下落到打B点时增加的动能是________ J,据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取9.8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甲同学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操作后,选出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其中O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从纸带上A点开始每隔一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取得两个计数点B和C.该同学用刻度尺测得OA=9.62 cm,OB=15.89 cm,OC=23.64 cm.已知打点计时器每0.02 s打一个点,重物的质量为m=1.00 kg,取g=9.80 m/s2.在OB段运动过程中,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________ J,重物动能的增加量ΔEk=________ J.(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2)乙同学利用该实验装置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打点计时器打出一条纸带后,他利用纸带测出了各计数点到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的距离h,算出了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v,以h为横轴,以v2为纵轴画出了如图丙所示的图线.图线明显偏离原点,若测量和计算都没有问题,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出图线的斜率为k,如果阻力不可忽略,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k.
考点二 拓展创新实验
例2. [2021·河北卷,12]某同学利用图1中的实验装置探究机械能变化量与力做功的关系.所用器材有:一端带滑轮的长木板、轻细绳、50 g的钩码若干、光电门2个、数字计时器、带遮光条的滑块(质量为200 g,其上可放钩码)、刻度尺.当地重力加速度为.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安装器材,调整两个光电门距离为50.00 cm,轻细绳下端悬挂4个钩码,如图1所示;
②接通电源,释放滑块,分别记录遮光条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并计算出滑块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度;
③保持绳下端悬挂4个钩码不变,在滑块上依次增加一个钩码,记录滑块上所载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
④完成5次测量后,计算出每次实验中滑块及所载钩码的总质量M、系统(包含滑块、滑块所载钩码和轻细绳悬挂钩码)总动能的增加量ΔEk及系统总机械能的减少量ΔE,结果如下表所示.
M/kg 0.200 0.250 0.300 0.350 0.400
ΔEk/J 0.582 0.490 0.392 0.294 0.195
ΔE/J 0.398 0.490 0.686 0.785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轻细绳所悬挂钩码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____ J(保留3位有效数字);
(2)步骤④中的表格所缺数据为________;
(3)以M为横轴,ΔE为纵轴,选择合适的标度,在图2中绘出ΔE M图象;
若只考虑滑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做功,则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跟进训练
3.[2022·8省联考真题广东卷]为了验证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过程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利用如图(a)装置,不可伸长的轻绳一端系住一小球,另一端连接力传感器,小球质量为m,球心到悬挂点的距离为L,小球释放的位置到最低点的高度差为h,实验记录轻绳拉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b),其中Fm是实验中测得的最大拉力值,重力加速度为g,请回答以下问题:
(1)小球第一次运动至最低点的过程,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________,动能的增加量ΔEk=________.(均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2)观察图(b)中拉力峰值随时间变化规律,试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时应选用密度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小球.
4.[2021·山东卷,13]某乒乓球爱好者,利用手机研究乒乓球与球台碰撞过程中能量损失的情况.实验步骤如下:
①固定好手机,打开录音功能;
②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乒乓球;
③手机记录下乒乓球与台面碰撞的声音,其随时间(单位:s)的变化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声音图象记录的碰撞次序及相应碰撞时刻,如下表所示.
碰撞次序 1 2 3 4 5 6 7
碰撞时刻(s) 1.12 1.58 2.00 2.40 2.78 3.14 3.47
根据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碰撞时间间隔,计算出第3次碰撞后乒乓球的弹起高度为________ m(保留2位有效数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 m/s2).
(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与该次碰撞前瞬间速度大小的比值为k,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为碰撞前动能的________倍(用k表示),第3次碰撞过程中k=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实际弹起高度.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关键能力·分层突破
例1 解析:①要满足机械能守恒,重物下降过程中只能受重力作用,故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重物下降过程受的阻力相比重力越小越好,故应选密度大的重物;②交流电频率为50 Hz,则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T=0.02 s,由纸带可读出xOC=27.90 cm=0.279 0 m,则从O点到C点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ΔEp=mgxOC=0.2×9.80×0.279 0 J≈0.547 J;从纸带可读出xOB=23.30 cm,xOD=33.00 cm,则vC==2.425 m/s,则在C点处重物动能为EkC=≈0.588 J;因为重物经过C点的动能比OC段减小的重力势能大,故重物在O点时的速度不为零,故原因可能是接通电源前就释放了纸带,C正确;工作电压偏高不会改变打点的时间间隔,只要纸带上的点迹清晰,就不影响C点速度和xOC的测量,A错误;如果其它操作正确,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则会使重物过C点的动能比OC段减小的重力势能小,B错误.
答案:①阻力与重力之比更小(或其它合理解释) ②0.542~0.550 0.570~0.590 C
1.解析:(1)求纸带的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需要刻度尺;
(2)打点计时器连接的电源是交流电,故乙正确;
(3)由于纸带上的点少且距离比较大,所以可能的操作是先释放了纸带后接通了电源;
(4)该同学选择OB段来验证重锤的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知道位移的同时还要需要知道末速度,所以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需要测量AC的长度,然后计算出B点的速度即可,选项A正确;
(5)重锤从开始下落到B点时,减小的重力势能
ΔEp=mgh=0.05×9.8×0.195 J≈9.56×10-2 J;
B点的瞬时速度
vB== m/s≈1.94 m/s,
从重锤下落到打B点时增加的动能
ΔEk==×0.05×1.942 J≈9.40×10-2 J,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的机械能守恒.
答案:(1)刻度尺 (2)乙
(3)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 (4)A
(5)9.56×10-2 9.40×10-2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锤的机械能守恒
2.解析:(1)在OB段运动过程中,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ΔEp=mgOB,代入数据解得ΔEp≈1.56 J,B点的速度大小为vB=,代入数据解得vB≈1.75 m/s,则重物动能的增加量为ΔEk=,代入数据解得ΔEk≈1.53 J.
(2)从图丙中可以看出,当h=0时,重物的速度不为0,说明操作中先释放重物,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若阻力不可忽略,假设平均阻力大小为f,打下第一个点时重物的速度为v0,则由动能定理可得mgh-fh=,整理可得v2=,故v2-h图线的斜率为k=g-答案:(1)1.56 1.53 (2)先释放重物,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大于
例2 解析:(1)实验中轻细绳所悬挂钩码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4mgL=4×0.05 kg×9.80 m/s2×0.50 m=0.980 J.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ΔE3=ΔEp-ΔEk3=0.980 J-0.392 J=0.588 J.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连线,得到ΔE M图象如图所示.由功能关系得ΔE=μMgL=μgLM,可知k=μgL=,解得μ=0.40.
答案:(1)0.980 (2)0.588 (3)如图所示 0.40
3.解析:(1)小球第一次摆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重心下降了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ΔEp=mgh,小球第一次摆动至最低点的过程中,初速度为零,最低点速度为vm,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mg=,而动能的增加量为ΔEk=-0,联立解得ΔEk=.
(2)根据F t图象可知,小球做周期性的摆动,每次经过最低点时拉力最大,而最大拉力逐渐变小,说明经过最低点的最大速度逐渐变小,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做负功,导致机械能有损失;
(3)为了减小因空气阻力带来的误差,应选择密度大体积小的球进行实验.
答案:(1)mgh  (2)空气阻力做负功,机械能有损失 (3)较大
4.解析:(1)第3次碰撞到第4次碰撞用时t0=2.40 s-2.00 s=0.40 s,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第3次碰撞后乒乓球弹起的高度为h0=g=×9.8×0.22 m≈0.20 m.(2)设碰撞后弹起瞬间的速度为v2,碰撞前瞬间的速度为v1,由题意知=k,则每次碰撞损失的动能与碰撞前动能的比值为=1-=,第3次碰撞前瞬间的速度为第2次碰后从最高点落地瞬间的速度,即v=gt=×9.8 m/s=2.058 m/s,第3次碰撞后瞬间的速度为v′=gt′=×9.8 m/s=1.96 m/s,则第3次碰撞过程中k=≈0.95.(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乒乓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向下的阻力和重力,根据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可知,弹起后的动能一部分转化为因空气阻力做功产生的热量,另一部分转化为乒乓球的重力势能,故乒乓球到达最高位置时,重力势能的理论值大于实际值,所以第(1)问中计算的弹起高度高于实际弹起的高度.
答案:(1)0.20 (2)1-k2 0.95 (3)高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